皇帝圈中的“大胖子” 仅在位十个月 便用“仁义”开创了一个盛世

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的成名尚且如此,那皇帝呢?毫无疑问,每一位皇帝都要经历更为惨烈的血雨腥风,才能在这场权利掠夺战中生存下来,要说当皇帝的人没两把斧子,不腹黑,甚至还是个老好人,我不信。但偏偏有这么个朝代,奇葩皇帝倍出,那就是明朝。

在明朝统治的276年间,相继诞生了16位皇帝,这些个明帝中,有整日修道炼丹的嘉靖,有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甚至还有直接转行当木匠的明熹宗。但有那么一位明帝,在位仅十个月,却开创了继汉朝“文景”、唐朝“贞观”之后的第三大盛世——仁宣盛世,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1378年8月的一天晚上,身怀六甲的仁孝文皇后(当时的燕王妃),梦见“冠冕持圭者上谒”,继而,明仁宗朱高炽便诞生了。

要说朱高炽同学的孩童时期,那也是“小神童”一枚。相传,小朱4、5岁时,便对读书情有独钟,更是一度书不离手。但说他是书呆子吧,他也擅长体育运动,尤其精通骑射,甚至有“发无不中”之说。按理说这样的“三好”优等生,不说长相多英俊,起码身材得好吧,不然怎么骑马。但“岁月是把杀猪刀”这句话,似乎在明朝同样适用。本该是小正太的朱高炽,在成年之后,他便“膨胀”了,膨胀到什么地步呢?有两段史料可供参考。

据《明史汉王传》载“仁宗体肥胖,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另有《水东日记》卷七中记载:“仁庙素苦足疾,中宦翼之,犹或有失足。”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胖,脚还有顽疾,走路需要两人左右扶持,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摔倒,可见当时朱高炽的形象,和幼年时大相径庭,也难怪明成祖朱棣,会偏爱和自己一样“帅”的二子朱高煦。

皇帝圈中的“大胖子” 仅在位十个月 便用“仁义”开创了一个盛世

然而事实证明,身材和心胸有时候是成正比的,世间的胖子也都有个共通点,就是有一颗博大的胸怀,这点在朱高炽同志身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要说朱高炽的宽宏仁爱,还得从他爷爷朱元璋还在时说起。众所周知,贫民创业家朱元璋同志,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为了能“加班”,甚至开除了公司经理(丞相),一人一天独自阅读160万字的奏章,对待孩子,他也是如此。

他会在早起工作时,顺带会叫醒所有皇孙,派遣他们去检阅皇城四边的守城将士。然而朱高炽总是最后一个回来,询问后才知,他原来在等将士们吃完早饭,如此体恤下属,连朱元璋都不免大为赞赏道:“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

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程门立雪》的故事,但杨时等待的是自己的师长,而朱高炽,等待的却是自己的下属,这胸襟与仁爱之心可见一般。

另外,老朱同志还会让他们分阅中外使臣的奏章,以此培养处政的能力。分阅中,朱高炽总能“独取切于兵民疾苦”的奏章,老朱同志为此大为感慨,毕竟自己造下的杀孽太多,儿孙中能有此仁心之辈,哪能不欣慰呢。

但老朱同志的“强迫症”,使他总能一眼看出奏章中的错字和语病,朱高炽却避而不谈,于是老朱便问他:“儿忽之耶?”,朱高炽答:“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听。”

能体察民情,切问民之哀苦,又能不拘小节,不记官员之过错,有这样的君王,百姓哪能不安居乐业呢?

光能体恤还不够,朱高炽还是一位善于“道歉”的皇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高炽却在上位的第一时间,颁布了这样一条政令:“我的脾气不好,如果对罪犯的处置超过了法度之外,请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醒我。如果提醒我,我不听,那就可以联合大臣们一起来提醒我。如果我还是不听,可以把我当昏君、暴君来对待,直到我改正错误为止。”

爷爷开国第一件事——杀人,爸爸篡位第一件事——杀人,自己上位第一件事——我脾气不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大家只管“劝说”。

文官心想:“劝说什么的,不存在的,我要骂,骂给天下人看。”

于是乎,文官们不仅要骂,还要公开骂,甚至连奏折都要写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晒朋友圈”,让天下百姓都来“点赞”。

皇帝圈中的“大胖子” 仅在位十个月 便用“仁义”开创了一个盛世

虽然“骂皇帝”一事欠妥,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小人情况的发生,毕竟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你都说过“骂你”不责备了,那何不“忠贞”一把,要是你一怒之下把我杀了,我还可留得“忠臣”之名流芳百世。

除了对待下属宽宏,对待对手,他也同样开启“圣母光环”,为对手求情。这位对手上文也提到过,就是他的弟弟——汉王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因为朱高煦两次被遣去云南当藩王,他就是不去,加上他私自招募勇士三千人,肆意掠杀官兵百姓,还擅自借用东宫御用车骑之物,使得朱棣彻底“炸了”,想要废了朱高煦,贬为庶民。关键时刻,朱高炽站出来为弟弟求情。这点,连朱棣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便直言道:“汝欲养虎自贻患矣!”。

此言虽一语成谶,但朱棣没料到的是,这虎确实是虎,但却是纸老虎。

在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朱高煦便看准时机企图谋反,但却功败垂成。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身为新晋帝王的朱瞻基,居然放过了叛乱的叔叔,仅仅只是差人骂了他一顿,便放走了他。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父亲朱高炽“宽以待人”的思想影响,而朱高煦,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叛乱失败,却又毫发无损,继续好吃好喝的造反者了吧。

“以德报怨”固然是美德,但皇权之下,仍施以仁德,明仁宗朱高炽可谓是佼佼者。他不仅自己如此,教子尚且如此,正是有了这两位以“仁”治国的明君,才有了后世所说的“仁宣盛世”。

这样说来,这位皇帝只知道“宽恕”,连自己叔叔造反都赦免,那要是敌军来犯,他怎么打仗?难道要用爱感化吗?并不。

在明成祖朱棣靖难期间,当时的平乱大将军李景隆,曾趁朱棣在外出征时,出五十万大军进攻北平。

皇帝圈中的“大胖子” 仅在位十个月 便用“仁义”开创了一个盛世

然而这点早就被留守在北平的朱高炽所预料,在李景隆还未围攻之时,朱高炽就早早在城中筹备守城作战计划,他鼓舞士气,礼贤下士,使得人皆为其尽心。

待李景隆围攻而来时,惊讶地发现,此等巨大的兵力差距,居然难以攻下这“精英尽出,仅剩老弱病残”的北平城。然而朱高炽不仅要守,还不定期半夜派小队杀入敌军营内,这样白天攻不下,晚上睡不香,加上朱棣领军回援,李景隆因此大败,北平得以守住。

此次战役,为后来靖难成功,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由此可见,朱高炽的“仁”,不仅是盛世治国之能手,还是乱世战争之利刃。

朱高炽当太子时期的六次监国经历,使他深刻意识到明朝“外强中干”的隐患。因此,在当皇帝的十个月时间里,对内,削减开支,减轻百姓赋税,赦免靖难时期被冤的官员。对外,调整明蒙之间的关系,使得边境太平。简而言之,就是不打仗,不乱花钱,任用“有前科”的贤士,体贴百姓生活。

这样一位皇帝,用他的仁德,开启了属于明朝的盛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