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一场错乱有序的蛛网之梦

《白夜》是我近期看过之后最懵的一部小说,静悄悄的夜晚点开了它,云里雾里地把这篇小说看完,我像是做了一场梦,一觉醒来,就忘得差不多了。我一向不太喜欢去碰俄国文学,它很多的译本读起来晦涩头晕,名字绕来绕去,篇幅很长……总之不太对我的胃口,《白夜》也是如此。

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根据《白夜》改编的电影画面

但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晚上,我抱着挑战的心情,再次点开这篇小说的第一段话,“一个‘梦想家’,与一位姑娘在四个晚上进行了心灵沟通。最终,姑娘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那个人却不是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梦想家’……它之所以会被塑造出来,难道就只为了抵达你的内心世界,哪怕只在那里停留一会儿?”就这么一段不到百字的话就把整个故事完完整整地概括了,这段话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大门,我瞬间回忆起我在前一天夜里看《白夜》的那场“梦”,陀思妥耶夫斯基织的那一场蛛网之梦,看似错乱却又有序!

《白夜》用疯狂的“梦想家”的视角开场,八年来,在圣彼得堡,他熟悉每一个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棵大树,每一个匆匆而过的人,都没有一个熟悉的朋友。他看起来疯,他的想象力超常的丰富,他的世界不像我们的世界,是怪诞有趣的。就比如最开始,我以为他口中的玛特廖娜是他的亲人,反复看两遍,突然发现,那是他家的蜘蛛,荒谬得让人觉得可爱。

不得不说,陀神真的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特别是“梦想家”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恰到好处,加上思想行为反常,更让这个像“精神病人”的主人公深入人心。

“梦想家”他想要倾诉,也很需要倾诉,他渴望和美丽的女子拥有一段绝美的爱情,他在幻想中可以有无数段爱恋,现实就是姑娘都被他吓走了,看起来有些可笑又令人心疼。他的话越多,在我看来都是他孤独的爆发。这里我真的与“梦想家”产生了共鸣,压抑后的吐露,忍不住把一切分享,那种习惯孤独后突然有人愿意听我讲话,那种激动、兴奋,甚至看起来有些发疯,我真的感同身受。我很珍惜愿意听我倾诉的人,纳斯金卡对于“梦想家”来说的重要性,我也瞬间就明白了。

再来说说我对纳斯金卡这位女主人公的看法。唯一一位倾听“梦想家”的声音、与他互诉衷肠的女人,他们的四个夜晚太过于梦幻了,两个人说不完的话,燃不尽的热情,中间夹杂着克制,混乱又美妙。直到最后一晚那个年轻的房客又来了,纳斯金卡还是跟他走了。梦醒了,一切回到最初,独留“梦想家”一人,抱着四个夜晚的回忆,继续痛苦、孤独。

纳斯金卡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无疑是珍贵的,但我不会像小说中的“梦想家”一样想要长久拥有她,疯狂迷恋她。那一切过于美好的存在,从一开始我就必须就清晰地知道,她不会属于我,熟悉的陌生人就像是那晚霞和朝云一样,共创辉煌,最终回到各自的星空,拂过、缠绕、沸腾,成为奇幻空间,飘回自己的归宿,演奏出一曲梦幻曲。

电影《白夜》画面

感谢生命中停留过,却永远失去的人,就如同圣彼得堡的五月,太阳不落于地平线下的现象,绚烂晚霞涂抹在清晨淡白的天空,静谧和神秘共存,雾霭和白云缠绕,永远印刻在我的孤独上。
我也只是偶尔做一做“梦想家”,这个世界有更多比纳斯金卡值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