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大师的小说流传甚广,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令人难忘。

他写过很多皇帝,甚至不吝笔墨,从成吉思汗到朱元璋,再到乾隆都栩栩如生,而说到这些皇帝之中,最虚伪的是哪一位呢?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耶律洪基,是辽国的一个并不出名的皇帝,在《天龙八部》中却满腹野心,勇猛霸气。一次意外中被乔峰搭救,两人惺惺相惜,结拜为兄弟,但最后乔峰却被他逼得自杀身亡。

也许是因愧疚之情,耶律洪基承诺终生不入侵大宋。在耶律洪基期间,辽国的确没有发生过攻打大宋的事件,这一点倒是和历史非常吻合。

那么,耶律洪基应该也算是个有情有义之人。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耶律洪基即辽道宗(1032-1101年),六岁封为梁王,十岁被封为燕赵国王,二十岁天下兵马大元帅,开始在朝政中崭露头角。

1055年,辽兴宗驾崩,耶律洪基即位。

耶律洪基酷爱汉文化,师从辽国大儒萧惟信,姚景行,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在辽大力推行汉文化。

他仿照中原,设国子监,置五经博士,祭先圣先师。在选拔官吏上,开科举,并增“贤良科”。

中原汉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边塞的游牧民族,他们热情地向往着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耶律洪基初登帝位,便效仿唐太宗广开言路,下诏书举国上下直言不讳:

“朕以菲德,托居士民之上,第恐智识有不及,群下有未信;赋敛妄兴,赏罚不中;上恩不能及下,下情不能达上。凡尔士庶,直言无讳。可则择用,否则不以为愆。卿等其体朕意。”

字里行间,言辞诚恳,妥妥的一副天下明君的形象,可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辽史·萧革传》记载:萧阿刺是朝中重臣,有经世之才,但是性格耿直,敢于直言,所以触怒了耶律洪基,最后下场可悲。

文化的冲突和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是无法预估的。少数民族被汉文化所吸引之时,他们的骨子里却依然流淌着游牧人的血。

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规规矩矩地统治,另一方面却在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有一次耶律洪基请求宋仁宗送一幅画像给他观看,并非常隆重地亲自出迎,一见之下心中惊肃,当即跪拜,说道: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

后来宋仁宗驾崩,他痛哭流涕,说道:“四十二年不识兵戈矣”。

仁义之君必怀谦恭,令人肃然起敬。何况他不仅仁义,而且还爱好和平。

同时,他还热衷佛法,身为皇太子之时就已经通晓梵文,且深究佛理。他曾下令各大路府州县施饭僧尼,人数达三十六万之多。

期间,他不仅完成了辽朝佛教的两大事业:房山石经的续刻和《契丹藏》的雕造,还亲自撰写了《华严经随品赞》等佛学著作。

故在时人眼中,耶律洪基有“菩萨国王”之称。佛学之于道宗,既是治国之术,更是个人信仰。

试想,一个崇尚儒佛之道的君主能够残暴到哪儿去了?实乃万民之幸,天下之福。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的背后总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看惯了眉慈目善的菩萨突然有一天变得面目狰狞,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信佛向善”的耶律洪基却穷其一生都“耽于游猎”,“淫于臣妇”,滥杀大臣,一切佛教中不可为皆为之。

被金庸写进小说中最虚伪的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大辽皇后萧观音,和耶律洪基自小青梅竹马,时常劝谏皇帝勤勉执政,可谓是鹣鲽情深。

耶律乙辛蓄谋叛乱,对这位皇后恨之入骨,便上了一份描述性极强的折子给皇帝,这个折子叫做《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大致情节如下:

“娘娘写了《回心院》,叫赵惟一谱曲。他们弹了一整天的曲子,直到黄昏,依然不舍。娘娘便叫婢女点蜡烛,并叫赵惟脱掉官服。

两个人一同入帐,对弹琵琶。直到三更琴声已停,可人却未出。”甚至连两人衣帽着装都描绘地细致入微,堪比现场。

耶律洪基勃然大怒,不问事实,严刑拷打萧观音,最后萧观音自尽而死。

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奸险狡诈。这样一个信佛好杀,又崇儒不仁的皇帝,难怪金庸先生要把他写成一个伪君子。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可另一方面,正是文化碰撞的残酷,耶律洪基“无一例外”地吸纳了汉文化中的“糟粕”:高度的中央集权,强化的君主专制,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

这一切,却恰恰是吞噬人性的利器。也许,耶律洪基的内心仍旧在憧憬着那种骑着马,搂着心爱姑娘,在蓝天白云下驰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