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陈平: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殊途同归

秦末汉初,风起云涌,无数豪杰义士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一时间“天下云集响应”。在那个时代,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坚持带来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其中,这样两个人物,一个为了理想矢志不渝,一个却十分现实,他们就是张良与陈平。

张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张良,战国末期韩国人,刘邦的首席谋臣之一、汉初三杰。他是个标准的“官二代”:爷爷、父亲两代人共辅佐了五位韩王。

当韩国被灭时,张良的弟弟死了,却没有安葬。因为他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寻找刺客刺杀秦始皇,只为报灭国之仇,而“复仇”也成了张良一生的主题和理想。

张良与陈平: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殊途同归

“刺秦”最终没能成功,张良顺理成章地成了通缉犯。由一个富家公子变成了通缉犯——这就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而张良却没有要停止的意思,他还在继续寻找着机会。

秦末,天下大乱。借着“反秦”的东风,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发起了“复国”运动。张良也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借助项梁(项羽的叔父)的力量拥立横阳君为韩王,并成功地攻下了韩国故地的几座城池。然而好景不长。秦国虽然民心尽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秦军又夺回了失去的城池。就这样,张良的理想再次远离了他。

在这之后,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胜利的天平开始朝起义军倾斜,秦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张良也辅佐着刘邦一路打进了咸阳。年少时亲历了祖国的破灭,而如今自己已经攻进了仇国的首都,亲眼见证了仇国的覆灭,可谓大仇得报。

年少时的目标是复仇,而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复国成了更高的理想。虽然时势的变化让理想一波三折,但张良从未放弃过初心,一次次地为了理想奔走:加入义军、推翻秦朝也好,辅佐刘邦、对抗项羽也罢,只是为了那个年少时就立下的誓言。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困境而放弃了初心或者理想异化了。而张良不仅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生只为一件事,在理想实现后,他还能做到心无旁骛,不为世事所扰。

战胜项羽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从这之后,除了劝刘邦定都关中和安抚诸将外,张良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因为这些事情都与理想无关了。秦朝灭亡,项羽也被打败了,世上再无一事关乎他的理想。所以,他关闭了与现实的通道,“杜门不出岁余”。

可现实还是找上门来了。这一次,是当朝的皇后——吕后,她要张良为他想办法保住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张良本不愿再问世事,可吕后逼得很急。最终,张良又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而这件事对后世的影响可谓重大:试想,如果刘邦改立了太子,而以吕后的性格和手腕,势必会在刘邦死后掀起一轮新的残酷的政治斗争,而这极有可能动摇刚立国不久的汉朝的根基,甚至天下会再次陷入乱局。

一个不问世事的理想主义者最终却“拯救”了现实,这或许并非张良的本意。因为他在此之前早已不问政事,而且在这件事后,张良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之后,西汉的舞台上依然有很多“大戏”上演,但其中再也没有张良的身影。

陈平:现实主义者的理想结局

与张良相比,陈平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观其一生,他的目标就是“功成名就”;而且陈平极善于根据形势调整对策,最终的目的不外乎保全功名。

张良与陈平: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殊途同归

还在年少时,陈平就显露出不同于一般人的一面:家中贫穷,寄居在兄长家之后,却不事生产、喜好读书;到了娶妻的年龄,他还看不上穷人家的女子。可以说,在年轻时陈平就展露出了“现实”的一面:羞与贫者为伍,渴望进入“人上人”的社会。

而他的理想也可谓“现实”:一次,陈平为乡里分配肉食,分得很平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而他却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身居高位,管理天下,这便是他的理想。

在秦末汉初那个风云际会的舞台上,陈平也把实用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开始,他先事魏,后事楚,最后才归于刘邦。而他的原则也十分简单——谁能听进我说的话,我就为谁做事。

与当时很多人竖起“反秦”、“复国”等旗号不同,陈平没有特别的政治理想,他要做的就是在乱世中找到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做出一番成就。所以,他并不十分在意为谁做事,以至刘邦身边的周勃、灌婴都说他是个“反覆乱臣”。

不过,幸运的是,陈平遇到了同样是现实主义者的刘邦。在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后,后者从此对陈平深信不疑,陈平也得以实现“得宰天下”的夙愿。

而最能体现陈平审时度势特点的,要属在对待吕后的态度上。

刘邦死后,吕后掌握大权,开始分封吕氏外戚为王。她就此事征询左丞相王陵的意见时,王陵以刘邦生前与诸大臣所立的“非刘氏不王”的誓约明确表示反对;而陈平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并无不可。

后世的批评者就此认为陈平不过是个“虚与委蛇”之人,而后来历史的走向却符合陈平的判断:“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果然,在吕后死后不久,陈平就与周勃合谋铲除了吕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消除了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政治大风暴,并迎立代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

虽然在对待吕氏的态度上前后不一,但陈平始终坚持一个最大的“现实”,那就是“全社稷,定天下”——一如他年轻时为乡里分肉那样,“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常处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无论对于现实主义者本人,还是现实本身,这都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