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如何防止儿子造反 多次立李显为太子打压支持李唐大臣

不得不说,武则天在政治上是一个绝顶高手。
 
面对“生前要防儿子造反,身后又要防止武家人被灭门”的两重难题,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通过一系列的精心安排,差一点就完美解决了。
 
我们先看一下她是怎么精心安排的,再讲她差的到底是哪一点。
 
为防止儿子可能造反,武则天做了两个方面的安排:
 
1、将李显立为太子
 
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死得早,二儿子李贤又被她杀了,活着的只剩下了老三李显和老四李旦。我们将他俩对比一下,大家就会发现,谁更适合当下一代接班人。
 
先看能力:
 
680年李显被立为太子,李治让他监国,他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吃喝嫖赌变着花样的折腾。导致李治对他很失望,大臣们对他也很失望。以至于从680年到683年李治驾崩,整整三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人马。
 
683年,李显刚刚继位,还没有掌握一点实权,也不看看周围啥环境,就敢和顾命大臣裴炎硬刚,这才导致自己被废。
 
《旧唐书》毫不客气的说他:“贤臣不能辅孱主……志昏近习,心无远图”。“孱、昏”这两个字的分量可不轻啊。
 
李旦和他哥不同,从小他就谦恭好学,善于书法,通晓经典深受李治的喜爱。684年,他被立为皇帝之后,非常懂得自己的位置。
 
武则天要把权力交给他,他不断上书拒绝。武则天要称帝,他赶紧上书让位,并要求赐自己武姓。后来,武则天把哥哥李显从湖北接到了洛阳,他赶紧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了哥哥。
 
作为武则天的儿子,他装的比孙子还孙子。这种人,不是一般的可怕啊。
 
再看勇气:
 
李显被废之后,被软禁在了湖北。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晚上夜夜难寐做恶梦,白天犹如惊弓之鸟,天天想着自杀,还得靠老婆的不断鼓励才有勇气活下去。
 
而李旦呢,支持他的宰相被杀了几十口,他也没有想过要自杀。他的两个老婆,在大年初二被武则天给秘密处死,他还能装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泰然自若。
 
最后看人气:
 
李显第一次当皇帝被废的时候,竟然没有大臣站出来支持他。而李旦,刚开始得到了宰相裴炎的支持,后来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宰相刘祎之竟然也支持了他。
 
武则天登基之后,他被立为了太子,在倍受打压的情况下,还得到了宰相岑长倩、格辅元等人的支持。
 
另外,当李旦被小人诬陷谋反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乐工,竟然敢为他剖腹自尽,以证清白。
 
政治就是人心,俩人一对比,很明显,无论是能力、勇气还是人气,弟弟李旦都要明显高于哥哥李显。
 
而且当时李旦已经被立为太子好几年了,李显则一直被软禁在湖北,不存在立长还是立贤的问题。如果为了帝国的未来着想,毫无疑问老四李旦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可是,武则天偏偏选了已经被软禁14年,最为软弱和无能的李显。表面上看是长幼有序合乎礼法,实则是防范儿子能力过强,密谋造反。
 
这可不是我在瞎猜,还有一个证据,也能看出武则天对她的儿子们严防死守。
 
李世民和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只要他们去公费旅游,基本上都会让太子监国,以便提前锻炼太子的执政能力。
 
尤其是他们大病的时候,一般都会早早的让太子代理国事,避免自己一口气上不来,权力交接出现幺蛾子。
 
645年3月8日,李世民打完高句丽,背上长了个大毒疮,刚刚回到京城,就让李治代理国事。
 
649年3月,也就是李世民去世的前两个月,他再次感到身体不适,又下令李治在金液门处理朝政。
 
李治和他爹李世民一样,682年让李显代理国事。683年11月,也就是李治去世的前一个月,又让李显代理国政。
 
但是,在武则天统治的二十三年里,她没有让太子监国一次,包括她病重的时候。
 
2、打压亲近李唐的势力
 
尽管已经立了懦弱的李显为太子,武则天仍然不太放心,当然,从后面的事情看,不放心是对的。
 
在随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对亲近儿子的势力进行了一定的打压,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元忠事件(魏元忠就是当年给李治提建议,要求杀了薛仁贵的那个学生;后来李敬业起兵反叛时,镇压李敬业的那个书生)。
 
699年,也就是李显再次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张易之的家奴在洛阳城内胡作非为、欺凌百姓,正好被时任宰相兼太子左庶子、兼洛州长史的魏元忠撞见了。
 
这三个官职是很重要的:宰相,说明人家地位很高。太子左庶子,说明他也是太子的人。洛州长史,说明洛阳城内发生的事,他是可以管的。
 
所以,魏元忠按照大唐律法,直接让人把这家奴给打死了。还没等张易之反应过来,魏元忠又上奏武则天,表示自己承蒙先帝和武则天的厚恩,却不能为国尽忠,让小人待在了武则天的身边。
 
武则天看完之后,很不高兴。
 
第一,你把李治挖出来干啥?老娘刚包养两个小白脸,你就在我面前提前夫,尴尬不尴尬?
 
第二,凭啥李治可以有三宫六院,老娘的小白脸就是小人?
 
第三,他们的家奴犯罪,已经被你打死了,你扯到他们身上干吗?
 
如果放到以前,武则天指不定就要贬魏元忠了,但是年老之后,武则天的脾气着实好了很多,尽管不高兴,她仍然忍了下来。
 
不过作为武则天的贴身男宠,张昌宗很敏锐的捕捉到了武则天的愤怒。
 
一次,趁着武则天生病,最怕别人要自己命的时候,张昌宗给魏元忠准备了一份大礼——诬陷魏元忠与司礼卿高戬密谋“挟太子而令天下”。
 
武则天依旧很民主,既然你说魏元忠要挟天子令天下,那就一起到朝堂上对质吧。
 
武则天把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司礼卿高戬是太平公主的人)以及所有宰相全都叫到了宫中,一起当评委,看魏元忠和张昌宗咋辩论。
 
魏元忠本领我们都有目共睹过,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敢上书给李治提建议,被周兴诬陷,押赴刑场准备砍头的时候还能泰然自若笑嘻嘻。
这种德艺双馨的老干部,张昌宗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两个人刚一交手,张昌宗就被干趴下了,除了骂骂咧咧以外,啥逻辑也没有。
 
俩人打了一会嘴炮,武则天着急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赶紧帮张昌宗说了一句话:你找个证人不就行了?
 
张昌宗这才想起来,门外还站着自己早已找好的证人张说。
 
张说,公元667年出生,今天河北雄安新区人。此人极其有才,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选拔人才,曾在洛阳举办过一场近万人的考试,张说荣获天下第一。
 
后来,武则天为了掩盖“控鹤监”的淫荡行为,就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到控鹤监编书,这其中就有张说。这样看来,张昌宗算是张说的直接领导了。
 
和魏元忠辩论之前,张昌宗曾威逼利诱张说做伪证,张说也同意了。所以当武则天让张昌宗叫证人的时候,他非常高兴,急忙派人三步并作两步宣张说进殿。
 
张说此时承担着极大的压力。做伪证,诬陷忠良,圣人的书白读了,将被永远地定在耻辱柱上。并且,谁都知道武则天已经活不了几年了,张昌宗迟早要倒台,现在屈服张昌宗,未来将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不做伪证,万一武则天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了魏元忠,自己肯定也要跟着倒血霉,按照武则天以前的风格,不灭全族就该烧高香。
 
怎么办?是正是邪,是善是恶,是生是死,全在一念之间。
 
张说的额头不由地冒出了一丝丝冷汗,幸运的是,此时他的旁边刚好站了几位忠臣。
 
第一个站出来劝张说的人,是未来的大名相宋璟。没错,就是历史课本上,帮助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的那位名相。
 
宋璟此时的官职是凤阁舍人(中书舍人),没有资格入殿当评委,但有资格在门外当听众,等到张说准备入场的时候,他一把拉住了张说,义正言辞地劝道:
“名义至重,不可陷害忠良以求苟活。如果因此受贬,也是名满天下。如果君有不测,我必将入殿力争,与你一同赴死。”
 
宋璟刚刚说完,另一位叫刘知几的史官,一边戳着史书,一边说:“千万不要玷污清白啊,不然你的子孙可是会在史书上受牵连的哦。”
 
宋璟的话让张说感动不已,兄弟真是一条汉子,能与自己共进退。刘知几的话,又让张说虎躯一震,这货太不要脸,竟然拿史书来威胁自己。
 
在两位同僚又拉又打的劝说之下,正义又一次战胜了邪恶,张说进入了辩论现场之后,直接揭穿了张昌宗威胁自己做伪证的阴谋,为魏元忠拒理力争,赢得了朝臣们的一致喝彩。
 
可惜啊,你辩论水平再高,证据再充分,结果还得由裁判说了算。武则天大怒不已,骂张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并将他和魏元忠一起关进了监狱。
 
随后,在一大批大臣的求情之下,武则天才免了魏元忠和张说的死罪,但把他们一个贬到了广东高要县当公安局长,一个贬到了越南看猴子。
 
临行之前,魏元忠气愤难平,当着武则天的面,指着张昌宗和张易之的鼻子大骂:这两个小人,必将祸害朝堂。
 
这番话再次引起了武则天和张昌宗等人的不满,魏元忠刚刚离开京城,张昌宗便再次使人诬陷魏元忠心怀不满,在被贬的路上还准备谋反。
 
武则天顺水推舟,立刻指使监察御史马怀素前去审问,并再三叮嘱他事实已清快速结案。但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马怀素也是一个极其正直的大臣,无论武则天怎么对他施压,他都不为所动,最后抗住了压力,保了魏元忠等人一命。
通过将李显立为太子,并打压支持李唐的大臣,武则天基本上防住了儿子可能造反的通道。
那么,她又是如何防止自己死后,武家人被灭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