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杀子,武则天大权独揽

李治崩后留下的遗诏大概是这样的:太子李哲在他灵前即位,宰相裴炎为顾命大臣,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从遗诏里就能看出,李治生前的脑海里,一定是这么一个母慈子孝的画面:
寂静的深夜里,皇宫深处一盏孤灯,皇帝李哲坐在案几旁边,处理着宰相裴炎递交上来的奏折,如果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武则天就像家长辅导儿女们写作业一样,在一旁耐心地教导。但李治显然低估了这位跟随他30多年,天天把列女、贞洁、忠诚挂在嘴边的女人。从尼姑到天后,从泰山封禅到二圣临朝,随着权力的增长,武则天的野心早已膨胀到了无边无际。

她要的早已不是藏在幕后垂帘听政,她要的是站在台前,发号施令,让亿万之众跪服于她的脚下。虽然坐在龙椅上的将是她的亲生儿子,虽然她已经是一名60岁的老妪,虽然从后面的事情上看,她清楚的知道,想要登上帝位,她就要杀人无数,而且百年之后她还要将帝位重新传给儿子,但这一切的一切她都完全不在乎。她的心,早已经死了。
也许是哥哥们将她赶出家门的那一刻死的,也许是被李世民冷落的十几年里死的。
外表上看她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但私下里,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冷血的帝王。
如今她要做的,就是把梦想变成现实——踏着无数人的尸体,向那个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帝位攀登。如果大臣反对,那就杀掉大臣,如果儿子反对,那就杀掉儿子,如果天下人反对,那就杀掉天下人。一幕幕历史惨剧,就此拉开了序幕。

我们经常说中文博大精深,一句相同的话,在不同场景,甚至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都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例如“我喜欢一个人”和“我喜欢一个人”,文字一模一样,但很有可能是两个意思。前者可能是我喜欢上了一个人,后者可能是我喜欢一个人生活。这种博大精深固然很好,也很有意思,但有时候这种意思就没那么有意思了。例如李治遗诏里的那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什么叫做“有不决者”?
在李哲看来,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才是“有不决者”,才需要向武则天请教。但在武则天看来,只要大臣和李哲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是只有一个大臣,那就是“有不决者”,她就可以拍板定论。尽管武则天的解释,大概率不是李治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也能完全解释得通,反正李治已经死了,真理只掌握在强者之中。所以此时此刻武则天只要搞定大臣,她就能名正言顺的独揽大权。幸运的是,顾命大臣裴炎,刚好就站在了她的身边。隋唐时期能当上大官的裴家人,基本都是河东裴氏出身,裴炎也不例外。与一般的富二代不同,裴炎为人非常低调,而且勤奋好学。

少年时,裴炎因为出身高贵,早早的就被送到了弘文馆学习,这地方我们前面提到过好几次,就是唐朝专门为权贵子弟办的贵族学校,毕业包分配,不用科举考试就能直接当官。这种环境下,学习氛围可想而知,大部分学生都是上课睡觉、下课打牌,晚上相约红浪漫。可是裴炎是个例外,同学们在红浪漫挑灯夜战的时候,他坚持在教室里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的这种学习精神,就打动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部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领导还没有等他毕业,就要把他直接录取为了公务员。幸福来的如此突然,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扔了书本高高兴兴赴任去了。

但是裴炎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表示自己学业未成,不能当官,转过身就又钻进课本里学习去了,而且这一学就是整整10年。毕业之后,本来可以直接当官的他,再一次不走寻常路,非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等到考中了明经,他这才心满意足的去当了一个小官。

通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680年被任命为了宰相。刚刚当上宰相,他就审理了太子李贤谋反案,把李贤给废了。从以上经历就可以看出,裴炎是一个有一定节操,但又自视甚高、极端自负的人,他不愿意和纨绔子弟们同流合污,不喜欢按套路出牌,也不怕得罪权贵,只愿意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至于其他人怎么想,他并不在乎。很不幸的是,李哲就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自从当上太子,他就没干过什么好事。

所以尽管裴炎辅佐他了三年,尽管他马上就要成为皇帝,裴炎依旧很不喜欢他。李治崩的第三天,裴炎突然上书扯了一套鬼都不信的理论:李哲即位以前,名义上还是太子,不适合发布诏令,军国大事应该由武则天全权处理。李哲为啥没有立刻即位?

因为老爹死了以后,儿子立刻坟头蹦迪显然不太好,所以按照古代的传统,老皇帝挂了,太子得服丧几天,才能选一个好日子即帝位。但是同样按照古代的传统,太子即位以前,国家大事也应该由太子说了算,而不是皇后。裴炎的这道上书,等于是硬生生的剥夺了李哲的权力。作为顾命大臣,竟然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如果不是看在他以后反对武则天,并且以死相搏的份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给他戴一个大奸臣的帽子。武则天之前虽然也是大权在握,但有两个不足之处:

一是对军队的控制一直非常薄弱。
二是在法理上她只是皇后,李哲登基之后她就应该交出权力。
现在裴炎的这道上书,把这两个问题全部解决了。
首先,当时最能打的名将之一程务挺是裴炎的人,当年裴行俭打东突厥的功劳,被裴炎安在了程务挺的身上,所以,这俩人关系非常好。其次,裴炎与李哲不和,符合李治遗诏中所说的“有不决者”,谁再反对武则天就等于是大逆不道。另外,裴炎的上书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文武大臣都已经达成了屈服武则天的共识,大家就别想趁乱折腾了。就这样,武则天轻而易举的夺取了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几天之后,李哲才在李治的灵前正式即位,但那个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

尽管已经掌握了最高权力,但是武则天没有安心,因为她清楚的知道,依她现在对帝国的把控,当一个皇太后绰绰有余,但是想当一个皇帝,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紧接着,武则天就又连续放出了三个大招:

1、安抚反对派
武则天把李渊还活着的几个儿子,全部安上了三公的官衔。又把反对她的刘仁轨提拔为了左仆射(尚书省老大,相当于现在总理),并且特意写了封信,把刘仁轨比作了汉朝的萧何。刘仁轨机灵的很,他早就察觉到了武则天的意图,所以接到信以后,他拒绝了武则天的封赏,表示自己年龄太大,做不成萧何,同时他又回了一封信奉劝武则天不要做吕后。武则天看到信之后大怒不已,但奈何刘仁轨威望太重,没有办法大开杀戒,所以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

她不但没有责怪刘仁轨,还又写了一封信,信中她“真诚”的做了自我批评,并表扬了刘仁轨的忠诚,最后还让侄子武承嗣亲自把信送到了长安。看到武则天如此“真诚”,刘仁轨只好接受了任命,并且暂时相信武则天。

2、提拔自已人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被提拔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帮助武则天掌权的裴炎,被提拔为了中书令,并且把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解释一下政事堂,门下省和中书省都是什么玩意,不然很多小伙伴估计不知道武则天这个安排有什么深意。政事堂就是唐朝宰相们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门下省相当于美国的国会,不一定和总统一条心,也有权力否决总统的提案;中书省相当于美国总统的智囊团,也就是川建国的女儿、女婿那一帮人。以前唐朝宰相讨论国家大事,都是在门下省,也就是国会,门下省批准了再去执行。现在武则天把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也就相当于川建国把国会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正所谓我的地盘我作主,自然就大大加强了中书令的权力。

3、防止各地趁机捣乱

控制住朝堂之后,武则天又派出了四个心腹,分别前往并州(山西)、益州(四川)、荆州(湖北)、扬州(江苏)等四大都督府,名义上是替四位都督分担一下工作压力,实际上就是监视四位都督,并且瓜分他们的权力。

如此一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朝堂到军队全都牢牢地掌握在了武则天的手中,剩下的事情,就是好好的处理那些反对派了。

但让武则天始料未及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的,竟然是被她视为窝囊蛋的儿子,刚刚当上皇帝的李哲。武则天全面掌权以后,摆在李哲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出路。第一条是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发动兵变,软禁的软禁,杀的杀,最后暴力夺取大权。第二条就是像当初死老婆那样一忍再忍,反正武则天已经60岁了,忍到武则天去世就行了。

虽然忍者很窝囊,但是做大事者,在力量渺小的时候,不都得卑贱地活着?

但是一向窝囊的李哲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最有骨气,但是也最没有用的一条路——硬刚。
面对老娘和顾命大裴炎的联合,李哲很快就做出了强硬但无力的反应。他把自己老婆的亲戚韦弘敏提拔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把老丈人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为了豫州刺史。武则天和裴炎对此并没有做出反应,因为一个宰相和一个刺史并不会闹出什么大事,所以他们也就默认了。可是还没有过几天,李哲又要把老丈人提拔为侍中,也就是门下省(相当于美国国会)老大。这一次裴炎终于坐不住了,因为按照程序,侍中有否决中书令的权力。

一旦皇帝的老丈人当上侍中,裴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裴炎找到李哲,很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八品的参军短时间内提拔为三品的侍中,不合程序,不能执行。李哲的态度更加强硬,表示我是皇帝我怕谁,既然你说不合程序,那我就把程序也给改了。双方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杠上了,谁也不肯退让一步。最后还是年轻气盛的李哲忍不住了,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裴炎大喊了一句:“我就是将天下交给韦玄贞也无不可,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侍中!”此话一出,原来还热火朝天的世界瞬间变得格外安静。

裴炎惊呆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和皇帝说话。自己权力再大,那也是臣子,如果哪一天武则天突然去世了,李哲收拾自己还是轻而易举的。顿时,裴炎的额头上渗出了几滴斗大的汗珠。但是转念一想,他又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只见他迅速的退出了大殿,火急火燎的把这件事添油加醋的汇报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也惊呆了,当然,她不是为儿子有这种惊人的想法而惊呆,而是为惊喜来的太突然而惊呆。

正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树威呢,儿子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随即一个惊天的阳谋就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了出来——废掉李哲,再立新君。公元684年2月6日,武则天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了乾元殿。李哲像往常一样,正准备坐上龙椅继续当他的傀儡。但是他刚刚坐下,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就带着大队人马闯进了大殿。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裴炎就直接宣布了废李哲为庐陵王的诏书(不用记那四个人的名字,他们不久也将被武则天所杀)。李哲和在坐的文武百官全都大惊失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当了55天的皇帝,竟然只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被废掉了。

霍光当年废帝的时候,起码还公布了刘贺1000多条罪行,虽然这些罪行大部分都是扯淡,但起码表面上理由很充分。现在武则天和裴炎理由都懒得编,可见有多么的嚣张。

随即李哲在战战兢兢之中,被贬出了长安,软禁于湖北长达14年之久。

第二天,武则天又把第四个儿子李旦立为新一任皇帝,为了防止李旦血气方刚,也跑出来反对自己,武则天直接就把李旦软禁在了宫中,不允许参与任何政事。处理完京城的两个儿子之后,她突然又突然想到了远在巴州(今四川)的李贤,两天之后,她便让丘神勣火速赶往了巴州,逼死了年仅29岁的大儿子李贤。三月李贤自杀,四月武则天收到消息,为了彰显母爱,她在洛阳显福门为李贤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以示哀悼,并将丘神勣贬到了外地。

但是不久之后,丘神勣又被叫到京城官复了原职。七年之后,丘神勣因为被人诬告谋反,终于被武则天所杀,也算是有了一点点报应吧。三个儿子的事情全部搞定之后,武则天这才又想起了已经死去半年的老公李治。当年5月,武则天拉着李治的灵柩开始返回长安。8月,估计已经烂到只剩下皮包骨头的李治,终于被埋在了乾陵。而就在李治下葬时候,武则天为他写了一篇被许多人称之为真爱的哀文,其中有这么两句:
肠与肝而共断, 忧与痛而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