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苦难辉煌》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在学习党史的同时,将《苦难辉煌》作为参考书一并阅读,说读不准确,应该是听。通勤路上,打开《苦难辉煌》音频,伴着说书人浑厚男中音,思绪切换进遵义会议历史片段。

《苦难辉煌》采用时间线,从十月革命讲到新中国成立,但是想从中找到党史某一片段却也并不容易。因为作者掌握大量详实历史资料,总能在一个点信手拈来,展开丰富联系,将一个事件从人物跳转开去,给予全方位解读。比如遵义会议,作者将一个点拆分开来,让人走进历史细节,看清历史真相,从而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正是有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让人对学习党史和党史中的关键人物有了更多维度的思考。

遵义会议,按照党史简明读本描述,内容相对简单,虽然意义深远,但为何此次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到底怎么发生的?不走进历史的纵深,很难做到了然于胸。

遵义会议召开的关键点是“毛洛合作”,即毛泽东同洛甫(张闻天)的合作。

1934年2月起,张闻天与毛泽东住在一个院子,两人有了共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关系逐渐密切起来。张闻天发现,在重大问题上,他与毛泽东的意见、态度基本一致。长征出发前,眼看反“围剿”战争节节失利,红军不得不离开红色根据地,两人都有抑郁、愤懑之情,坦诚交谈之后,张闻天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桎梏,走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

长征出发时,按照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的意见,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分散在各野战军。毛泽东和张闻天商量后提出异议,这才让他们三人走在一起,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打下了基础。

张闻天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与博古共事中逐渐产生分歧,对博古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持反对意见,且矛盾不断升级。尤其在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起义的问题上,张闻天主张联合支持,共同对抗老蒋,一举粉碎第五次“围剿”。

然而,博古与军事顾问李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忠实执行共产国际驻中共上海军事代表团的指示,向赣江方向出发,攻击永丰地域的敌人堡垒,企图进逼南昌。张闻天坚决反对,虽然军委后来采纳了张闻天的建议,但为时已晚,十九路军在蒋介石军事压力下内部分化,宣告失败。博古不但不接受批评,不承认错误,还反过来给张闻天乱扣右倾的帽子,博、洛两人在会上争的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党内连续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认识完全一致,而且各军团的主要指挥员也希望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指挥红军作战。

这些铺垫和准备,让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这才迎来了遵义会议的召开。而恰恰在这个时期,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方式中断,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自主选择自己领导人的机会。

1935年的遵义会议,发言分量最重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张闻天。他当时在党内的地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而毛泽东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如果没有张闻天首先提出清算第五次“围剿”以来的军事路线问题,遵义会议就不可能召开。

事实上,如果他不提出来,也没有别人敢提。如果谁也不提,毛泽东也不会走上领导核心,红军也无法胜利到达陕北,后来的事情都无从谈起。

遵义会议最终成为从军事上清算左倾错误路线的一场战斗。张闻天以自己党内第二号的地位和影响,以思维缜密和语言尖锐的反报告,为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从此成为工农红军的领导核心,继而成为中共中央的领导核心。

在此前后,毛泽东、张闻天的配合与合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一书对遵义会议中“毛洛合作”有更为详实的记载。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有事实,但任何历史事实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关键人物、关键节点的出现。走进这些人物、看清这些节点,对学习党史,理解党史,至关重要。

虽说量变决定质量,但积聚了足够多的量变,没有关键人物的推动,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毛泽东曾经说过:“在长征以前,在政治局里我只有一票。后来我就先做了王稼祥的工作。王稼祥同意了我的观点。我又通过王稼祥,做了张闻天的工作。”

毛泽东在推动这一质变发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有其历史必然,更有其历史的自觉与超凡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