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世界性难题 李隆基是如何解决的

这一篇本来应该是“王朝中期,豪强地主为什么会越来越横行不法?”但我们前两篇已经讲了,王朝中期阶层固化与官僚机构臃肿的原因,那里面变相解释了豪强地主的问题,所以本篇就不展开讲了。

简而言之就是阶层越固化,地主们的财富就越多。官僚机构越臃肿,地主们的保护伞就越大。

按照“身怀利器杀心必起”的基本人性,地主们的势力越强大,干的坏事就必然越多。

再按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基本逻辑,地主干的坏事越多,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就越多。

刁民多了,政府就得靠地主们去镇压。地主们去镇压,就需要更多的权力。地主们的势力更强大了,干的坏事就更多了。然后就形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所以,地方豪强越来越猖狂,归根结底还是阶层固化、官僚机构臃肿导致的。当然,和政府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扫黑除恶也有关,但这个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是次要原因。

那么,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呢?

我们之前比较悲观的说过,生产力大发展虽然可以缓解,但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因为人的基因天生不平等,人的本性天生懒惰和自私,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300年周期的到来,等待下一个轮回。

所以,尽管李隆基很英明,姚崇、宋璟等宰相很贤良,他们一起创造了伟大的开元盛世,但是他们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也只能管得了一时,管得了个别,没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改革,更不可能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针对豪强地主横行不法的问题,李隆基当政几十年,只是打击了极个别的皇亲国戚,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扫黑除恶的专项活动。

一次是他弟弟李隆业的亲戚欺凌百姓被御史弹劾,李隆业为该亲戚求情,但是李隆基听从了姚崇和卢怀慎等人的意见,没有给弟弟开后门,坚持处罚了弟弟的亲戚。

一次是李隆基自己的亲戚长孙昕,也不知道和大臣李杰闹了什么矛盾。他竟然趁着李杰下班,把其堵在小巷里胖揍了一顿。

李隆基知道之后,专门写了一个《诛长孙昕等诏》,把长孙昕活活打死在了朝堂之上,并特意向李杰道歉:“长孙昕是朕的近亲,朕平日训导不力,才让他们敢侵犯朝廷大臣。还望您千万不要把这样的恶人放在心上。”

这两件事影响都很大,让皇亲国戚们收敛了很多。但是,李隆基没有乘勇追穷寇,也仅仅是搞了这两出大戏。

皇亲国戚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都敢如此嚣张,在地方上岂不翻了天,不得整治一下?除了皇亲国戚,大臣们的亲戚在地方又能好到哪里,不得整治一下?

不过老实说,这也不能怪李隆基,他即便想打击更多的豪强地主,估计也无从下手,因为他极其信任的宰相姚崇本身就有恶势力保护伞的嫌疑。

例如姚崇的亲信接受贿赂,事情败露,他还不停地护短、极力营救。姚崇的两个儿子仗着姚崇的势力,在地方招权纳贿,多行不法,他也没有管。一代贤相姚崇都是如此,其他人就更别提了。

屠龙少年,本身就是恶龙的保护伞。打击豪强地主的高官,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看到这种情境,李隆基除了严格约束周围的人之外,恐怕也只能是一声长叹。

再例如防止官僚机构臃肿,李隆基又陷入了从精简到扩编的怪圈。

李隆基称帝不久,在宰相宋璟的建议下,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恢复了。

这原本是李世民时期的一种制度,目的是让谏官和史官监督朝政,把中央高层会议变成新闻发布会,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皇帝干了啥好事、啥坏事,用小本本全部记录下来。

但是,等到武则天主政以后,让许敬宗和李义府这俩小人做了宰相,为了防止史官们把他们干的龌龊事全部记录下来遗臭万年,武则天就废除了这种制度。

李隆基恢复该制度,就是想鼓励大臣们劝谏自己少犯错误。这个制度刚开始挺有效,在姚崇的建议下,李隆基把武则天到李旦时期的多余官员,裁撤了一大部分。

并且,李隆基还破天荒地把全国的县令都召集到了宫中亲自考核。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竟然有200多名县令不合格。

所有人都撤职,有点不现实。因为一时间也找不出这么多人接替县令,所以,李隆基只好让他们暂时继续任职,只有四五十个县令因为水平太差,被扒去了官服。

这样的政策听起来就很好,如果每隔几年就来一次,起码能让全国的县令有所顾忌,改善一下工作态度。

可惜的是,李隆基就搞了这一次,接下来,他自己就开始随意任命官员了。

有一次,李隆基的二哥李成义,要把自己的手下任命为王府参军,李隆基当场就同意了。还有一次,李隆基没有和大臣们商量,直接就把自己的故吏从县令提拔为了五品官。

虽然这两次任命,都被姚崇、宋璟给顶了回去,最后也没有成功。但是,姚崇和宋璟不可能次次顶,李隆基少不了随意任命官员。

尤其是等到李林甫上台之后,史官们参加宰相会议也不管用了,李隆基的私心已经完全刹不住了车,不仅自己开始随意任命官员,还把地方官吏的任命权下放给了节度使。

节度使们哪里会管什么任人唯贤,只要是亲信,那就可劲任命。于是,好不容易精简的官僚机构,又变得臃肿了起来。

只有在缓解两极分化问题上,李隆基做的挺不错。

现在的政府为了缓解两极分化,一般都是四头并进:

1、向富人收取重税;

2、给穷人发放福利;

3、努力发展国内经济;

4、有能力的国家,还可以薅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羊毛。例如现在的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90年代把苏联、东南亚都薅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也狠狠地赚了一笔,如今还在薅着全世界的羊毛。

李隆基虽然没有全部都做到,但是做到了两头并进。另外,还差一点薅发展中国家的羊毛。

向富人收取重税这个头,李隆基和打击豪强地主一样,也是有心无力,只对皇亲国戚开了一刀,没能扩大到全国。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每一个公主的食邑只有300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们越来越奢侈,等到李显上台的时候,太平公主的食邑已经达到了5000户。

李隆基对此非常不满意,上台之后他就规定了,他的妹妹最多食邑1000户,他的女儿最多食邑500户,如果有超出的,全给没收了。

公主们托人去求情,但是被李隆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给怼了回去:“百姓的租赋,不是我私人的财产。前方的战士出生入死,只是赏了一些布帛,这些女人们有什么功劳,配享受那么多的食邑?”

这一招虽然没有节省多少钱,但是这件事也算是对富人有所震慑吧。

薅其它发展中国家羊毛,李隆基也想了想,而且还准备干,但被一个书呆子给阻止了。

公元716年,有个胡人告诉李隆基,海南(今东南亚)那嘎达有很多宝贝,陛下可以派人去和他们大搞国际贸易,卖点瓷器、茶叶可以赚一笔,采购一些珍珠宝石回来又可以赚一笔。除此之外,还可以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搞点灵丹妙药和美女医生,让陛下体验一下啥叫斯里兰卡的风情。

李隆基一听,自然是大喜过望。一边数钱,一边享受斯里兰卡的风情,想想都过瘾。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叫杨范臣的大臣跟着这个胡人,一起去东南亚搞跨国贸易。

眼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要提前几百年实现了,但是杨范臣这位老哥,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书呆子。他以圣人之道劝说李隆基:

“与商人争利,不是皇帝应该干的事。另外,陛下刚登基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要励精图治,烧了不少珠宝,现在又去东南亚买宝贝,自相矛盾可不好。再说了,胡药的药性,我们中国人不了解,也不能乱用啊。所以,这些事陛下还是不要干为好。”

杨范臣这话,用现在的眼光看,完全是漏洞百出。国家为啥不能和商人争利?盐铁专营不是和商人争利么?

齐桓公和管仲搞盐铁专营,秦孝公和商鞅搞盐铁专营,汉武帝和桑弘羊搞盐铁专营,没人说他们昏庸无道,相反还都说他们是明君和贤臣。另外,安史之乱后,唐朝也开始搞盐铁专营了,李隆基的子孙难道都不配当皇帝?

更何况,搞对外贸易,怎么能是与商人争利。世界那么大,生意那么多,走出国门,冲向世界,生意只能越做越大,没有越做越小的道理。

另外,胡药的药性中国人的确不了解,但是可以慢慢了解啊,如果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类还坐在树枝上相互顺毛呢。

杨范臣这种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倡导用爱发电的白左,只知道站在道德制高点,高谈论阔大放厥词,却不知道钱从哪里来。

可惜啊,李隆基却被杨范臣的这一通话给胡弄住了。在这个能改变历史的时刻,他急忙承认了错误,并且取消了这一命令。薅发展中国家羊毛,为大唐续命的绝好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如果搞国际贸易能赚钱,李隆基何至于为了筹措军费,把财政大权也下放给节度使,如果不把财政大权下放给节度使,又何来安史之乱啊!

至此,缓解两极分化问题,李隆基的手里只剩下了两张牌:给穷人更多的福利以及发展国内经济。

现代社会给穷人发福利,手段有很多,公租房、经适房、低保、失业金、消费券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总有一款适合你。

多说一句,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国就出台了一项政策2020年3月-12月失业的朋友,可以领取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我周围的不少朋友都领到了几千元。有失业的朋友赶紧查一下你们当地的政策,指不定你周围人就能用得上,领取方法特别简单,网上一申请就行了。

李隆基不能搞穿越,自然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玩。所以,他的福利政策非常简单,就两个字——免税。

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隐匿人口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古代是按人头收税和服徭役的(给国家免费干活),多一个人就要多交一点税,多服一些徭役。

越是到王朝中后期,国家的杂税就越多,徭役就越重,以至于国家的压榨比豪强地主们还要狠。老百姓为了避税,就只好躲到地方豪强家里当家奴。

如果皇帝无能,对这种现象不管不问,就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即国家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少→财政收入越来越少→为了保证国家能够正常运行,政府只好对控制的人口收取更多的杂税→政府控制的人口为了活命,投身地方豪强的就越来越多→国家控制的人口继续减小……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少收税,另外,把隐匿户口的人口给揪出来。

当年隋文帝为了查清国家有多少人口,发明了一个“大索貌阅”法,就是对着户口本,一个一个的清点人口,核对年龄。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种检查方法有很大的漏洞,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我把没有户口的人藏到农村地窖里,让你查不到,你能奈我何?

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不过隋文帝那种人精,早就想好了解决之道。国家可能不知道你家有多少人口,但是你的邻居、兄弟、仆人肯定知道啊。

所以,隋文帝就不断地下诏,鼓励大家告密,仆人可以告主人,学生可以告老师,兄弟可以相互告,所告如果属实,对方的家产归告密者一半,所告如果错误,那也没有事。限定时间内,哪个地方的户口还没有查清楚,地方官员就直接去支援西部大开发。

在这种高压之下,一年的时间内,隋文帝就揪出了160多万人。隋唐为一家,唐朝自然是继承了隋文帝的套路,不过从武则天开始,慢慢地就懈怠了。

李隆基上台之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口大普查。在大臣宇文融的操刀之下,唐朝几年内就查出了80多万隐匿户口,大约4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为了让这400万人不再依附地主豪强,李隆基又让宇文融清查了全国的无主之地,把这些土地免费分给了这群人,并且免收他们6年的赋税。

这个举措,不仅赢得了老百姓们的好评,还在6年之后,让唐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十分之一,大大充实了国库,让唐朝达到了极盛。

可惜的是,没有过几年,宇文融就陷入了党争,被名相张说给整下台了,后来因为病气交加又死了。

宇文融死了之后,隐匿人口的情况又一次死灰复燃,唐朝财政收入又开始减少了,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伏笔,这个细节我们后面会讲。

在发展国内经济上,李隆基下的功夫最深,总结起来四个字——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多生孩子多种地,多砍树木多垦荒。

在李隆基的鼓励下,唐朝的被开垦出来的土地,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据后世测算大概6.6亿亩(如今为18亿亩),很多高山沟壑都变成了梯形良田,有条件的地方,他还让人修建了40多处较大的水利工程。

哪怕是边疆地区,李隆基也主张退林还耕,像什么沙漠防护林,全给砍了种葡萄或者麦子,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打仗的军粮问题。

节流上面,李隆基深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前期做的非常好,堪称皇帝中的典范,天子之中的楷模。

刚一当上皇帝,李隆基就在全国上下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

俗话说“勤俭节约,从我做起”,李隆基率先对自己和家人们下手了。

他让有关部门,把自己使用的金银器物,全给销熔了,拿出来给边疆将士们发工资。另外,他又遣散了不少宫女,禁止歌舞伎,以节省宫中的开支。

皇帝都如此节约了,皇帝的老婆们当然也得跟着“受罪”了。

李隆基又规定嫔妃以下的老婆和宫女,全都得在宫中养蚕,不要动不动就去逛街买衣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外,这些女人的衣服,料子不能用锦绣的,更别提穿貂皮草了。至于已经织好的锦绣,全都染成黑色,大家都做黑衣人。

什么,还想化妆?拉倒吧,扑个胭脂还可以,至于头上戴两斤珠宝,身上别两斤玉器就算了,将士们的工资还没发呢。

老婆如此节约,儿子们当然也不能奢侈,李隆基又给儿子们找了点事做。他特意在皇家花园里开辟了一大块土地,亲自带着儿子们去种地。这里的种地,可是像现在的许多官员们植树节种树一样,扒两下土拍个照就完事了。

李隆基是真的种地,他的目的是让儿子们知道种庄稼的艰辛,摆下架子可起不到这任用。另一方面,他也想通过自己种地,知道老百姓们每年的收成到底如何,对税收的多少心里有个数。

皇家如此节俭,官员们当然也必须紧跟领导的步伐。

李隆基又规定,文武百官所使用的腰带、酒器、马嚼子、马蹬,三品以上的,可以用玉装饰;四品官员,可以用金子装饰;五品官员,可以用银子来装饰。其余官员一律禁止使用任何装饰品。

在皇帝、皇妃、皇子、大臣们的带领下,在监察御史们的监督下,全国上下终于成了一盘棋,大唐帝国的享乐主义,奢靡风气,虽然不能称之为焕然一新,但也迎来了一个急刹车。

公款旅游吃喝少了,节假日收受礼品少了,个别理想信念滑坡的官员,也被惩罚了。

以上就是李隆基为了解决地方豪强横行不法、官僚机构臃肿、两极分化做出的所有努力。

第一个只打击了部分皇亲国戚,力度远远不够。第二个前期做的不错,不久就有所松懈,后期更是放飞了自我。第三个虽不全面,但非常值得称道。当然,不能看后期的。

站在现在的角度看,他做得很不完美,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还没有坚持住。不过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我们不得不说,他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从隋朝开始,我们已经写了9位帝王,能像李世民那样勇于纳谏的皇帝只有李隆基,隋文帝都做不到。能像李隆基那样约束皇亲国戚的皇帝,除了李世民没有其他人。能像李隆基前期如此节俭的皇帝,他敢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

所以,李隆基毫无疑问,是一个伟大的帝王,虽然他没有成功解决那三个世界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