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说不完的人间百态,唱不尽的世事无常

近几年来,德云社的相声大火,也让更多人认识了一些传统的曲艺,比如单弦。它是一种和相声一样的说唱类曲艺,出身于“贵族”,曲词文雅。只可惜,现今单弦不怎么受大家喜爱,知名度也不高。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单弦。

人生如曲,跌宕起伏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满族人,对旗人艺术怀着的热爱之情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他在话剧《龙须沟》里写了传统曲艺人曲折离奇的一生,让我们了解到旧社会这些人生存的艰难和不易。

解放前,位于北京南城一条叫龙须沟的臭水沟旁,住着许多穷苦人民,周遭环境恶劣再加上国民党以及流氓恶霸的欺压,只能在夹缝中卑微地生活着。

单弦:说不完的人间百态,唱不尽的世事无常

而程宝庆,也生活在龙须沟。搬到龙须沟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在茶馆里唱单弦的老艺人。

他原本生活过得不错,单弦表演得好,十分受人欢迎,却也因此招来了恶霸黑旋风。黑旋风逼迫他去家里唱堂会,他坚决不同意,为此被黑旋风的手下打伤了。程宝庆之后逃到龙须沟居住。可是,他却不能再表演单弦,只能靠妻子摆烟摊过日子。他一直耿耿于怀,满怀忧愤,与居住在龙须沟的人格格不入。那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他,还管他叫疯子。

解放后,人民政府法办了那些恶霸和流氓,治理了龙须沟,当地的人民也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此时的程疯子也看到了希望,重振了精神,为人们的生活积极地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还重拾了他热爱的弹唱艺术,唱出了歌颂人民政府的优美旋律。其实,单弦的诞生和发展跟程宝庆的人生很相似,都经历了跌宕起伏。

出身“高贵”,雅俗共赏

单弦表演的时候用到的八角鼓,相传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而起源于乾隆时期的单弦,原是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有点像现在的“吉他弹唱”。后来发展为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演唱(站唱),一人弹三弦伴奏。到了现代之后,形式更多了,有对唱、联唱、群唱等。

据史料记载,满人在关外游牧时就有用八角鼓唱歌娱乐的风俗习惯。后来,清军入关,曾在军中传唱,再传到宫廷,深受旗人子弟的喜爱,最终形成“票房”。到了道光时期,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岔曲。

再后来,有一旗人名随缘乐,在茶楼表演岔曲,将这种“贵族”艺术带入了民间。他经过研究后,将岔曲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作为曲头,后半部分作为曲尾,中间加了诸牌子,演唱一段故事。由此便产生了“一人单弦八角鼓”的演唱形式,即后来的单弦牌子曲。

单弦:说不完的人间百态,唱不尽的世事无常

单弦的表演形式是说唱结合,要求表演者字正腔圆。单弦牌子曲的牌子很多,据说有一百多个。如:太平年、叠断桥、鲜花调等等。

曲词由文人雅士参与创作和演唱,极华美雅致。曲词的内容原本是歌颂皇恩、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等“抒情散文”形式,后来又加入了小说戏曲改编的内容和反应社会现实的故事情节。经过发展,单弦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深受大家的喜欢。

曲如人生,起起落落

八旗制度,原本是为了农耕和打仗准备的。可在“康乾盛世”以后,众多八旗子弟都过起了安逸的生活,有爵位和财产继承,还不用辛苦劳动和打仗。有钱又有闲的他们,会找点乐子打发时间,好些人就研究起单弦这种曲艺了。他们会写会唱,可也需要听众,于是就开始找各种机会去演唱,而且还是免费的。那段时间单弦就像“流行歌曲”一样传播开来,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艺术。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八旗子弟生存艰难,为了养家糊口,开始以在茶楼唱单弦为主要谋生的手段。这也促进了单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鼎盛时期,陆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单弦表演艺术家。

被称为“单弦大王”的荣剑尘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荣派”单弦创始人。他在单弦演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吸收了北京高腔的唱法,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新中国之后,单弦等传统曲艺也焕发了“青春”,许多表演艺术家开始重拾了传统“手艺”。荣先生也一样,他在国庆一周年大典的时候,率先编演了《天安门颂》。

抗美援朝时期,他虽没上前线,但也编演了《志愿军英雄赞》等,鼓舞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单弦:说不完的人间百态,唱不尽的世事无常

他整理了演唱单弦的经验,写成了《曲坛献艺六十年》一文。后来在曲艺院校任教,也教出了很多有名的学生,如李志鹏、金维源等共十六人。由他演唱的岔曲曲谱也被整理编撰成《荣剑尘岔曲集》一书。

可惜在后来的反右派斗争中,他受到迫害不幸去世了。此时,单弦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单弦的起起落落也如同荣先生的人生一般让人唏嘘不已。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文化传入中国,听单弦的人逐渐减少,单弦慢慢走向了衰落。到了现代,像单弦这样的传统曲艺,渐渐被世人所忽视、遗忘。

尽管老艺术家们带动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曲艺学院招收年青人来实现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曲艺。2018年,单弦牌子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是,对于传承和复兴传统曲艺,这些都还远远不够。虽然好些人对传统曲艺有所了解,也喜欢听,但真正愿意去学习和继承的人却很少。

这几年,德云社不仅让原本陷入低谷的相声发展壮大起来,还培养出了许多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这都是有原因的。之前曾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话题“吉他和三弦更配”,讲的是孟鹤堂和周九良在一次北京站的相声专场中,用吉他和三弦合奏了一曲《嘀嗒》,很是让人惊艳。由此可见,德云社的相声那么受人欢迎,是因为他们不只继承了传统的相声形式,更重要的是不断改革和创新。德云社的成功,对于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相声可以做到的,相信其他传统曲艺一样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