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利维坦按:看但丁《神曲》的读者估计对保罗(Paolo)和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故事不会陌生。这对情侣在接吻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杀死了,他们被罚在地狱里游荡。这个人像组合,是罗丹在《地狱之门》的创作前期设计的。它被设计安置在左边门扇低处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与《乌戈林》面对面。

直到1886年,罗丹才意识到这个雕塑表现出的幸福和欢愉与他整个大型设计的地狱主题并不相符。从1887年开始,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雕塑展出。流畅光滑的造型、充满活力的构图以及迷人的主题使得人像组合立刻获得了成功。由于人物形象并无任何次要细节,人们便将它称作《吻》,这个抽象的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它的普遍特点。说来也很有意思,这尊在世人眼里异常有名的雕塑作品,罗丹本人恰恰并不看重……


这必定是艺术史上最直接、最受欢迎的情爱作品之一:名字很简单,就叫《吻》。《吻》出自雕塑家罗丹之手,是一件不朽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作品主体为一对情人,赤身裸体,欲火中烧。作品中的人物皮肤光滑,身体柔软,而座下的岩石却未经多少雕琢,粗糙不堪,上下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丹这件巨作中的这对情人似乎超越了时间成为永恒,进入了理想状态:它是人们忘却所有而沉迷爱欲的集中体现。

罗丹生前共完成三个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规格比真人要大。最早的一件收藏于巴黎罗丹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原比隆酒店(Hôtel Biron),18世纪时,此处还是一座宏伟的宫殿。罗丹1917年离世前,一直都将其作为他的巴黎工作室。经过全面翻修后,罗丹博物馆于2015年11月重新开放了。

罗丹博物馆装修前就是巴黎最浪漫的去处之一。如今博物馆经过装修,翻新了木件,更换了地板地面换成了镶花地板,不但浪漫气息依旧,且更具魅力,引人注目。一进博物馆,雕塑《吻》就映入眼帘,它摆放于一楼正中间,位置显眼。《吻》可说是年轻恋人的圣物了。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博物馆翻修后翻修一新的博物馆中,《吻》摆放于一楼大厅正中间,位置显眼。图源:罗丹博物馆/J Manoukian

《吻》整件作品虽看上去欢快明了,轻松自然,但其创作历程及流传之路却充满波折。你知道《吻》的原型其实竟是但丁《地狱》中一对在劫难逃的偷情男女吗?

在劫难逃的情人

作品原型可追溯到1880年。罗丹原本出生于巴黎的工薪阶层,父亲是名警局文员。当时他还不到40岁,但早已名声在外。当年,罗丹首次受法国政府委托,为一家计划新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两扇纪念性青铜大门。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起初,罗丹原计划以浮雕的形式,为青铜大门打造一件作品,展现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地下恋情。图源: VPC Photo/Alamy Stock Photo

确定主题时,罗丹选择了但丁的《地狱》。一开始,他计划以浮雕的形式,在左门中间位置刻下一对恋人。浮雕取名《信仰》(Faith),表现保罗(Paolo)与弗朗西斯卡(Francesca)的地下恋情【编者注:弗朗西斯卡是十三世纪意大利一位地方领主的女儿,丈夫是另一个大家族的儿子基奥云尼(Giovanni),这其实是一段政治婚姻,乃双方父亲为求两家和平而缔结的】。这两人是但丁在地狱第二层遇见的,被困在永恒的旋风当中,他们是19世纪时相当盛行的艺术主题之一。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画家威廉·戴斯(William Dyce)笔下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请注意画面最左侧的手,暗示保罗的兄弟基奥云尼将揭发奸情。1837年。图源:Electrum Magazine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迪亚兹·卡雷尼奥(Francisco Díaz Carreño)画作中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而二人身后的基奥云尼撞见奸情,正要刺死两人。1866年。图源:Electrum Magazine

从13世纪的原版故事来看,弗朗西斯卡与保罗坐在一起读言情故事,彼此心生爱意。弗朗西斯卡的丈夫与保罗是兄弟,他发现两人的奸情后,刺死了他们。罗丹决定塑造这对情人第一次亲吻的场景。如果你凑近看,还能看到男子左手中滑落的那本书。

但19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博物馆的建造计划破产,而罗丹那件最终命名为《地狱之门》(Gates of Hell)的作品也没能在他有生之年问世。到1886年,罗丹打定主意,认为将这对情人塑造成浅浮雕,不如做成较大的、立体的、完整的雕像。第二年,法国政府就委托他将其打造为比真人稍大的大理石作品。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自1898展出以来,克里斯蒂娜·莱蓬特就称罗丹的《巴尔扎克》为他最为“激进”的作品。图源: Jeff Kubina/Wikipedia/CC BY-SA 2.0

接下来的10年间,由于罗丹忙于其他事务,工作室中的《吻》一直未能完工。但1898年,罗丹决定要在年展沙龙上将《吻》与作家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的巨大雕像一同展出。克里斯蒂娜·莱蓬特(Catherine Lampert)是位艺术历史学家,亦是研究罗丹的学者,她将《巴尔扎克》称为罗丹“最为激进的作品”。

在雕塑《巴尔扎克》中,作家巴尔扎克呈站姿,身披长袍,裆部异常隆起,展出时备受嘲笑。而《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轰动,它很快就被复制为各种规格的青铜版本,仅到1917年就出现了300多件。莱蓬特说:“《吻》是浪漫、肉欲及青春激情的集中体现。”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罗丹生前共完成三个版本的《吻》,都是大理石雕刻而成,规格比真人要大——该青铜版本位于巴黎。图片来源: Scott Hortop Travel/Alamy Stock Photo

同性恋者爱德华·佩里·沃伦(Edward Perry Warren)是波士顿的一名古董商,也是位鉴赏家,住在英格兰南部的东萨塞克斯郡。1900年,他征询罗丹意见,问罗丹能否用“最好的大理石”复制一件真人大小的《吻》,作为他的私人收藏。罗丹应承下来,双方签了合约,规定罗丹的酬劳为2万法郎,同时规定“雕像中男子的下体必须要完整”。成品于1904年夏天完成交付,结果由于雕塑对于沃伦的房子来说过大,结果只能屈身存放于仓房中【编者注:与爱德华·佩里·沃伦相关比较有名的是以其命名的沃伦杯(Warren Cup),这是一个古罗马时期的银质饮水杯,水杯的浮雕纹饰描绘了两个男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大约公元一世纪)时代的作品,但是有关该文物的真实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沃伦把雕塑借给了刘易斯市政厅(Lewes Town Hall)。莱蓬特说:“雕塑安放在市政厅的会议厅,此厅也是镇上驻扎军队的娱乐场所。这里定期会举行拳击比赛。”但雕塑赤裸的形态冒犯了当地清教徒,他们怕因此会刺激士兵做出下流之事。于是,当地清教徒用栏杆将雕塑给围起来,还用布把它盖住。两年后,雕塑又回到了沃伦手中。为保护雕塑,沃伦将其置放在草垛当中。1928年沃伦去世后,一直到1953年,该雕塑作品才最终收入泰特美术馆。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开放后,该作品就移进了新美术馆,安放在卫生间旁边,不受重视,无人问津。图源: Super Stock/Alamy Stock Photo

通通缠起来

半个世纪之后,《吻》又在英国引发争议。多年来,《吻》都摆放于现在的英国泰特美术馆圆形大厅中央。但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开放后,该作品就移进了新美术馆,安放在卫生间旁边,不受重视无人问津。

2003年,英国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受邀参加泰特三年展,她决定给《吻》缠满线,将它重新放回泰特美术馆的“黄金位置”。此举参考了战时纽约那臭名远扬的超现实主义展览。该展览由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设计,他在展览中用布置了“许许多多的线”,这些线组成的网掩盖了其他艺术品则在纵横交错的线网中或隐或现、模糊不明。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1942年杜尚为纽约的“超现实主义首次文献展”设计的展场。图源:Tate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科妮莉亚·帕克的《距离》。图源:Alamy Stock Photo

对于这一介入性创作,帕克自己称之为《距离》(就是缠满线的《吻》),她解释说:“这就像是两种风格间的斗争,我一直以来都热爱罗丹,但可能对杜尚的热爱要更多一些。我觉得,虽说《吻》是泰特艺术馆最有名的雕塑作品,人们喜爱它,但它已有些老套了。我想重塑它过去的复杂感,那种复杂感让人感受到感观的不适也给观众以更为激烈难言的观感,从而更深层去理解雕塑主体的男女关系,而不仅是体会到一种理想的浪漫爱情。缠线就是为了营造复杂感。”

不少人对帕克的想法持反对意见。批评言论很快就见诸于各大媒体,帕克回忆说:“有些话很伤人,但我并不觉得意外。或许我做的事看起来太过狂妄了吧。”有位恼怒的参观者甚至趁保安不备,拿出剪刀剪断了帕克的线。泰特美术馆想起诉这位参观者,但帕克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她说:“我只是把线重新接到一起,然后放了回去,这让作品少了些许诗意,多了几分朋克感。我想,杜尚会喜欢这样的,因而我也应该喜欢它。其实,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诚然,杜尚在20世纪上半叶开创的概念艺术与罗丹那种赏心悦目的雕塑形式有着天壤之别。但罗丹也是一位伟大的创新者。莱蓬特解释说:“一靠近在他面前摆好姿势的男女模特,罗丹的灵感就爆发了。作品中的人物姿势转了360度,也依然扣人心弦,无法超越。”她还说,罗丹是最先对女性的性爱体验表现出好奇的艺术家之一。

不伦之吻?《吻》背后令人惊讶的往事

罗丹对于女性性爱体验的兴趣,更体现在罗丹博物馆其他更为直接的艺术作品中,比如著名的《众神的信使伊丽斯》(Iris, Messenger of the Gods)。图源: Gian Berto Vanni/Corbis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在雕塑《吻》中较为明显。作品里的女人热切地回应了男人的性爱欲望【谣传雕塑《吻》中的女人取材于罗丹的情人,即雕塑家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但罗丹在认识卡米尔之前就开始创作《吻》了】。

不过,罗丹对于女性性爱体验的兴趣,更体现在罗丹博物馆其他更为直接的艺术作品中,比如那件著名的《众神的信使伊丽斯》(Iris,Messenger of the Gods,1895)。该作品中,一个无头的裸体女子悬在半空,如同在跳康康舞(译者注:cancan,一种高踢大腿的法国式舞蹈),舞姿透露出兴奋。她右手抓住自己的脚,以把腿伸开,显示出对性爱的渴望。

《吻》这件作品并不激进,或是极具刺激煽动性。它只是个单纯而美好的欲望体现——只是个吻,而非性爱高潮。或许这也是罗丹本人对《吻》不屑一顾的原因:他曾将其称作是他雕塑的一件大装饰品,说它循规蹈矩。不过,跟帕克缠的线一样,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能深化我们对它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深化是有益的,给人以启发。有句老话应该说得没错:真爱看似美满,但其历程总是充满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