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 难兄难弟 原来不是贬义词

前几天出门,我跟朋友一起踢到门槛险些跪了,被人调侃“一对难兄难弟”!我将鄙夷的目光投向调侃者:“你懂什么?难兄难弟是高尚德行的象征,一般人想要还不给呢!”是的,“难兄难弟”可不是贬义词,而是来源于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世说新语》中记载如下: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急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一对兄弟分别叫陈元方、陈季方,他们的儿子都认为自己的父亲最优秀,互相争辩,谁都不服谁。于是,两个儿子找到爷爷陈太丘评理,爷爷从容回答道:“元方、季方都很好,不分伯仲。”

知道吗 难兄难弟 原来不是贬义词

所谓“难为兄、难为弟”,指的大概就是当哥哥的并非更优秀,做弟弟的未必不如兄,如果以才能德行而论,兄弟二人可以互为兄长,互为小弟。

换句话说,陈太丘是在表扬两个儿子,德行非比寻常,难兄难弟等于并驾齐驱的双骄。

今后,如果再有人用“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嘲笑各位,不妨先道一声“多谢,过奖”,再甩出这段由知名段子手刘义庆记录的名人故事,迅速唬住对方,并展开全方位反嘲。

听完这段故事,大家不免好奇,如此优秀的一对兄弟,能够让老爹和儿子都不吝夸赞,这陈家到底有什么来头?

陈家来头一般般,《世说新语》中有故事记载,史书上也留有一点痕迹,那位替父亲陈元方争辩的儿子叫作陈长文,长文是他的字,而他的名叫作群。

对,陈群,就是你们想到的那位——最初在刘备帐下,后来转投曹操阵营,曹丕称帝后陈群大放异彩,最突出的成就是创设了“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并在曹丕驾崩后,受诏辅政。陈群先后经历三朝,曾任司空、录尚书事等官职,累封颖阴侯,当时他权炳煊赫,势力更在司马氏之上。

知道吗 难兄难弟 原来不是贬义词

陈群的父亲陈纪,也就是陈元方,叔父陈谌,也就是陈季方,俱是当世名士,做过大鸿胪等中央级别高官,爷爷陈寔,曾任太丘县长,因此被称作陈太丘。

这一大家子,长期居住在颖川郡许昌一带,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当代人称之为“颖川陈氏”。

说到名门望族,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所谓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从春秋战国开始,门阀制度就已经成形,秦汉两代进一步发展,魏晋时期因为中原混战割据、五胡等少数民族异军突起,中央政权的影响被削弱,皇帝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强求存,而各地军阀为在争霸赛中博得头筹,也花费大力气求取人才,求贤若渴。

人才从何处寻得?这时候还没有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感叹的唐太宗,科举制度尚未成型,绝大多数人才都出自世家大族,也就是门阀。

出身名门的世族子弟,成为最受追捧的时代明星,不仅是陈群,同一时代,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周瑜、荀彧、司马懿等,无不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族中人才济济,家中藏书钜丰,比起那些寒门学子,世族子弟有着更多的求学机会,也有更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数世藏书还是广阔交友,寒门子弟均望尘莫及。在家族的庇护下,世族子弟可以通过各种雅集、清谈,从容拓展人脉,为出世从政打下坚实基础。

同样是颖川望族,荀彧一家与陈家世代交好,荀彧的爷爷荀淑,时常到陈群的爷爷陈寔家中串门,而且是拖家带口,带上儿子、孙子一大帮人去做客。荀淑则安排自己的八个儿子,当时被称为“八龙”的荀家子弟负责接待,上酒上菜,其乐融融。

正是应了刘禹锡的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陈、荀两家不仅在学术上交流、政务上同声共气,并且结成姻亲,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比如陈群就是荀彧的女婿,当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称王而与之决裂,家族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但当陈群执掌朝政后,将荀彧之子推荐给司马懿,荀家很快复起,成为西晋开国功臣。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之下,政治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彼此间有着盘根错结的关系。

他们抱团取暖,互相提携,其中虽然也有不少混日子的庸碌无能之辈,比如大才女谢道韫十分鄙视的自家夫婿王凝之,政事上毫无建树,一心修炼五斗米教,又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富有却贪婪。

据记载,王戎家中李树结出的李子品质上佳,可售出高价,王戎担心有人用他家李核做出同样高品质的李子,居然让人将李子钻了李核再出售,高官兼富翁,出身名门王氏的世族子弟如此贪鄙,甚至比市井之徒更甚,简直令人大跌眼镜。

知道吗 难兄难弟 原来不是贬义词

相比之下,陈太丘评价自家儿子“难兄难弟”,无疑是矜持中带着点小骄傲,含蓄里透露出一丝孤高的自信。

陈家的矜骄不是没有理由的,“难兄难弟”只是当时门阀的冰山一角,司马八达、荀家八龙、“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陈郡谢氏“芝兰玉树”,这些顶级门阀无不靠着族中优秀子弟撑起门庭,同时也不断反哺族人,孕育出更多的人才。

长此以往,高门大族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形成垄断。

陈群所创的“九品中正制”,是隋唐开设科举制度之前,由魏晋等政权普遍采用的选官制度,比起汉代的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更加详尽具体,核心思想就是不断维护大家族的政治利益。

简单说来,出身在特定家族的子弟,才能被评为上品,具有成为高官的可能,如果出身寒门,个人才能再高,也只能定为下品,几乎断绝仕途。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曾在魏晋时盛行多年,一直到隋唐时期,门阀的影响犹在,改朝换代易,门阀却始终屹立于不倒之地。宇文家、独孤家、李家,这些世家大族,不都是在皇室与权臣之间不断摇曳、转换身份?

时至今日,门阀制度早已荡然无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英雄不论出处,优秀的人才总有发光发热的地方,“难兄难弟”也不再具备原本的含义,但良好的家风家训依然深深影响着每个人。

每一对父母的心愿,大概都是儿女成才,不分伯仲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