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韩信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汉朝的大部分地盘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他先被封为齐王后来又被封为楚王。几年后刘邦使用陈平的计谋把他抓起来,取消了他的封国,把他贬为淮阴侯,以他的家乡淮阴(在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一带)为食邑。因此被司马迁称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韩信就是淮阴人,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而且生活不检点,因此没有机会被选为官吏。他也不会经商谋生,经常跟着别人蹭吃蹭喝,很多人都很讨厌他。他曾经屡次去当地一位亭长家里住着白吃白喝,一呆就是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对此忍无可忍了,就和家人提前把饭吃了,等到了饭点韩信过来时,就不再给他盛饭了。韩信知道了对方的意思,很生气,就和亭长断绝了关系。韩信没有饭吃,饿的难受,就到护城河边钓鱼。当时有几个老大娘在河边漂洗衣服,其中一个看到韩信饿坏了,就给他饭吃。

淮阴当地有个年轻的屠户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又带着刀剑,其实心中是很胆怯的。”他拦住去路当众羞辱韩信说:“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剑过来杀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韩信看了他很久,就趴在地上从他胯下钻了过去。从此街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说他是个胆小鬼。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便归属项羽。韩信屡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都看不出有什么高明的,不肯听从。韩信听说刘邦被封在蜀地、汉中,便从楚军里面逃出来投奔了刘邦。开始他还是没有什么名气,不过当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和同伴们一起因为犯法被处以斩刑。其他十三个都已经被砍头了,轮到韩信的时候,他突然抬头看到了刘邦的属下夏侯婴,便大叫道:“汉王难倒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觉得他说话不同凡响,而且相貌堂堂,便把他释放了。夏侯婴和他一聊天立刻就发现这个人很厉害,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刘邦任命他为治粟都尉,还是管理粮食,只不过官位高多了。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韩信屡次和萧何聊天,萧何也觉得他是个奇才,到了南郑之后刘邦军队有很多士兵逃亡。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过他,但还没得到重用,便也跟着逃走了。萧何知道韩信逃走之后,来不及回报刘邦,就自己骑马去追韩信。有人便以为萧何也逃走了,就赶紧报告刘邦。刘邦感到非常震惊,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过了一两天萧何才回来了,而且把韩信请回来了。萧何说:“其他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天下再没有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韩信就没有什么用;如果想要争夺整个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和您共商大事的人了。”刘邦说:“我也想向东扩展啊,怎么能郁郁寡欢地长久居住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打算一定要向东扩展,能用韩信韩信才会留下;如果不能用他,他终归还会逃亡的。”刘邦说:“看你的面子我任命他当将军吧。”萧何说:“虽然当了将军,韩信还是不会留下。”刘邦说:“那我任命他当大将。”就这样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军,成了军事统帅。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韩信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他先是用计帮助刘邦从汉中出发打下关中地区,后来又带兵平定魏国、消灭代国、击破赵国、降服燕国、消灭齐国,最后又在垓下之战担任总指挥,一举围歼了项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在政治上的缺点也逐步展现出来了。他虽然军事才能举世无双,但对政治逻辑却知之甚少,贪于土地而不知道利害关系。刘邦和项羽紧张对峙的关键时刻,韩信打下齐地以后不但没有过来帮忙,反而趁机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当时恐怕已经有了杀心,只不过为了团结住他共同抗击项羽,才同意封他为齐王。垓下之战前,他迟迟不来,直到刘邦同意在土地上做出大量让步,他才带兵前来。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从韩信个人来讲,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危险的行为实在失策,他索要到土地和王爵之后就过来消灭了项羽,天下已经平定了也就使自己没有什么用了。一旦项羽被消灭,天下基本平定,韩信就再也没有机会翻起什么大浪了,他之前的行为还会成为刘邦对自己秋后算账的理由。垓下之战后刘邦趁韩信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夺去了他的军队,把他迁徙为楚王。

韩信成为楚王之后,把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大娘找了过来赏赐了她千金;但找到那个亭长之后,只给了他一百个钱,责备他说:“你是个小人。做事(指招待韩信吃喝)有始无终。”最有趣的是,韩信招来那个曾经给他胯下之辱的那个人,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他在楚军中当了个军官。他对将士们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了他成就不了什么功名,我忍受了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看出韩信不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年轻时就以建立大功勋为目标,因此才能忍辱负重。难能可贵的是他封王之后也没有进行清算报复,反而显示出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气度。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再后来,韩信又被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夺去了封国,降为淮阴侯。被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就应该看出刘邦对他猜忌,应该知道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了,他再也不能像垓下之战前的那样举足轻重了。如果此时他能洞彻自己周围的环境态势,采取一些减少刘邦猜疑的做法,也许还能保住一条命。但是韩信不是这样的人,他被夺去封国之后,表现出明显的怨恨。他常常称病不去朝拜,也不随从出行,因为和周勃、樊哙等人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即使面对刘邦,韩信的不满也表现了出来,曾经当面贬低刘邦的军事才能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罢了。”刘邦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带的越多越好。”刘邦嘴上笑,但心中肯定更加对他疑忌和厌恶。后来刘邦外出打仗,吕后在萧何的谋划下,把韩信骗到皇宫以谋反罪名杀害了。一代军事天才就此陨落。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整体来看,军事才能举世无双而政治上极端幼稚是韩信突出的特点。他的人生悲剧不仅仅在于兔死狗烹,而是他的政治观念与历史趋势相矛盾。从秦朝统一开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成为历史趋势。但韩信却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模式只是历史的过客,仍然把西周时期那种以天子为天下共主而王侯并立的局面当作自己的理想,幻想着可以在汉朝领导下裂土封王并且子孙世代世袭下去。这样在天下平定后,韩信等人实际成了分封制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与刘邦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派产生了严重冲突。

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根源是什么

实际上,拥有相对独立的政府班子和部队的侯王们也的确对汉朝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双方的关系非常紧张。刘邦作为中央集权派的代表人物,运用政治、军事各种手段基本解决了韩信这些异姓王,顺应了历史趋势,消除了这些巨大威胁。然而刘邦做的并不彻底,只是基本取消了异姓王,还留下了大量刘氏家族的同姓王。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同姓王势力发展起来,同样对汉朝产生了巨大威胁,甚至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直到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才被解决掉。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人层面看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只看到忘恩负义和兔死狗烹,而忽视了这种矛盾的本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刘邦不顺应大势消除这些异姓王,后面它们对汉朝的稳定威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