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我们的前半生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

管仲走下囚车,看到了来接他的鲍叔牙。那一刻,管仲差点就掉下眼泪。

管仲这次在齐国继承人的问题上站错了队,栽了大跟头,要不是有鲍叔牙罩着,此时已经把小命撂在鲁国了。

管仲后来回想了一下,这个跟头称得上是他的前半生甚至这辈子栽得最惨的一次。十二年前,那时他刚刚给公子姜纠打工,而鲍叔牙的老板是公子姜小白,教训也许就从那时开始。

同样是给非嫡非长当不了太子的公子打工,可人家鲍叔牙的团队里那都是什么人?姜小白从小就跟国子与高傒交好,那两位都姓姜,齐国公族出身,同为“天子之二守”,即周天子所任命的监国上卿,,地位高而特殊。大夫世家出身的鲍叔牙本身也很不错,在团队里只能算垫底的。

再看自己这边,自己不用说了,无家世无家财穷小子混过来的,还有一个有才而不得志的召忽。两位公子在齐国的势力差别,足以让他们在有机会继承王位时高下立现。当年一脚踏入仕途时,怎么就不多看看多想想呢?最不济求鲍叔牙带着自己玩也好呀。

一个从政的人,政治敏感度却着实不高,这个毛病有点儿致命。

就在不久前,齐国经过一场内乱后,王位空虚,姜纠和姜小白都从一介流亡异国的公子成为了王位候选人。

管鲍之交:我们的前半生

管仲还想到,当姜纠从鲁国、姜小白从莒国出发,如果暂时不考虑两位公子分别在国内的支持力度对于争夺王位的胜算指数,这就是一场脚力的比赛,谁先到临淄,谁就是齐侯。然而自己非得耍个小聪明,搞个小动作,去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上袭杀姜小白。毕竟只要小白一死,公子纠再没有势力也会登上王位。

“我高估了自己的二五眼箭术,射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同时也低估了小白的机变能力,没想到小白会就势倒地装死。我还相当自负,回去就跟公子纠改行军为旅游,因为我竟坚信,赶路或不赶,王位就在那里,不会丢”——管仲只得如此自我检讨。

小白成为了齐侯。

鲁国为了姜纠,更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兵攻打齐国,却大败而归。而且,战胜国以武力威胁战败国:杀了姜纠,把管仲与召忽交出来,齐侯要亲手剁他们。

管仲知道,这是鲍叔牙以退为进在救他。鲍叔牙一定力劝过小白:管仲可大用,杀了可惜。要不然以政敌团伙首要分子的身份和那一箭之仇,小白肯定会要求鲁君把自己和姜纠一起杀掉。

然而鲁国也不是傻瓜,他们对管仲的态度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反正不能留给齐国用。

召忽听说还要回国再死,立马就以身殉了主。管仲没那么大义凛然,也不想为鲁君效命,一时忧惧交加。

关键时刻齐国又向鲁国施压,鲁国毕竟被打怕了,只得送管仲回国。可是管仲不得不小心点,他怕鲁国的人反悔追来,于是极尽笼络赶车的,让能跑多快跑多快。

尽管到达临淄时,管仲浑身像散了架,可是心里却是劫后余生的兴奋。跟头栽得够大,可只要我管某人还活着,总有一天会翻身。

当他见到鲍叔牙,有好几个词儿在他心头打转,比如好兄弟、恩公、再生父母什么的,他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因为那些都不足以表达他对鲍叔牙的敬重和感激。

其实,这早就不是鲍叔牙第一次罩着管仲了。管仲曾说,

管鲍之交:我们的前半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贪财、愚蠢、无才、胆怯,年轻时的管仲不过如此。就是这么一个不怎样的人,鲍叔牙却看他不同,说是真爱那都理解得太肤浅。因为真爱也达不到这种境界:可以抛开一般公认的世俗行为准则去看待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怎么做都有值得被原谅和理解的理由,简言之,这种境界就是三观不正,强词夺理。

也许先贤的世界不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理解透的。当管仲在齐国继承人的问题上再次表现出种种不明智,鲍叔牙却坚持向姜小白力荐管仲为相,理由只有一个:只有他能助君成霸业。

结果历史向我们展示,鲍叔牙以执念和神级预言证明了自己的“识人”是一项普通人不能企及的智慧。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那个施特略夫。他自己是个三流画家,画着平庸的画,却有着非凡的画作鉴赏力,他能看出谁是天才,并甘愿不计一切为天才服务,成为艺术的奴仆。所以即使男主斯特里的画作并没有得到一丝社会认可,而且斯特里这个人缺德,不近人情,更对施特略夫的帮助以怨报德,施特略夫到最后还是想尽力成就斯特里,原因只有一个:他认定斯特里是个绘画天才。

管鲍之交:我们的前半生

最终,施特略夫认定的天才没有辜负他的眼光,斯特里的画成为了传世之作。

虚构的施特略夫跟历史上的鲍叔牙一样,众人看到的是平庸乃至恶劣,他们看到的是掩盖在其后的悟性、坚持和热爱。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司马迁如是感慨。鲍叔牙独具慧眼会识人,而“管仲之贤”也不是一日成就的。

管仲做为一个穷小子混社会,贪小便宜过,盲目自大过,怯懦窝囊过,浅薄无知过,就连在抢王位这种要紧事上还失误不断。鲁国出兵打齐国的时候,鲁君还忘不了抱怨他:要是你射箭准点儿,我们至于有这些麻烦吗?

不知管仲听了心里是什么滋味,但可以肯定,管仲的心理足够强大。因为在此之后他辅佐姜小白成为春秋霸主的那些年里,做的都是实事、利事,得到的都是业绩与成就。他没有被前半生的失利打倒,反而反省缺点,发挥优势,踏实敬业锐意进取。至此,他的人生才蜕变成熟。

其实,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年轻不荒唐,每一个底层走来的功成名就者,谁敢说自己没有点儿黑历史。也许正是这些迷茫、荒唐和人生污点,锻炼了意志,增长了阅历,积累了经验,也明确了人生目标。

管仲为相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大跟头,这样说道,“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鲍之交:我们的前半生

管仲的理想,就是“功名显于天下”。看起来大而虚,但这对摔了无数个跟头才挤进舞台中央的管仲来说,是一个具体的存在,是一件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做的事。对这一点管仲自知,鲍叔牙也知,所以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没想到这一句由衷之言,成为了后世关于知己与友谊的美谈,成为了“管鲍之交”的最中肯注解。

而在这段千古传颂的友情里,抛开个人交情不看,可以看到一个缺点很多的非天才,有过很多不靠谱的时候,却不肯服输、屡败屡战、为理想而不断前行;也可以看到一个忠直宽厚的专业HR,认真地为国为公,善于切中别人的长短,保护别人的优势和自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的就是他。

他们的前半生,充实、努力、丰富,丝毫不负后半生。也许这才是这个千古美谈里更深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