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M/45冲锋枪 生于北欧征战世界的“瑞典-K”

今天要说的是多位读者老爷几次要求介绍的枪——“瑞典-K”,也就是古斯塔夫M/45冲锋枪。这支枪外形就很质朴刚健,全是钢管钢条,真正符合彩云说的“手枪子弹喷筒”概念,不但瑞典军队用,还出口到中东地区,甚至越南战争中的美军特种部队也用过,美国史密斯-维森公司还进行过仿制。

“瑞典-K”——古斯塔夫M/45冲锋枪

那么,这支质朴刚健的冲锋枪是如何诞生的呢?这里还是得先回顾下冲锋枪的发展史,从冲锋枪的发展史中,我们就能找到M/45冲锋枪的准确定位。
从冲锋枪发展史看M/45冲锋枪

冲锋枪是堑壕战的产物,最初的设想就是给士兵装备一种能在行进中连发射击的自动武器。在当时有人试图走步枪自动化的道路,但由于那时候步枪发射的都是大威力步枪弹,设计出来的全自动步枪非常笨重,连发射击后坐力很大,跳得压不住枪,这条路走不通。而另一条道路,即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发射手枪弹的路子在当时似乎可行,于是在一战末期到1920-1930年代出现了一批早期冲锋枪,或者叫第一代冲锋枪。

典型的第一代冲锋枪

由于这一时期冲压、点焊、铆接等工艺尚未在轻武器领域普及,这批早期冲锋枪普遍非常昂贵,主要零件都是切削件,还有类似步枪的全木枪托,射程、精度却都不好,性价比很低,而这一切又是自由枪机+手枪弹技术路径必然的结果。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这条技术道路很快就会触顶,未来应当属于正在萌芽的中间威力步枪弹和突击步枪。因此在二战爆发前,各国陆军对冲锋枪都有普遍的排斥心理,觉得这种武器没有前途,没必要发展列装。

但突击步枪属于“美好的未来”,随着二战爆发,“美好的未来”是赶不上了,可战场实践又急需单兵自动武器,于是各国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眼前的苟且”(“美好的未来”和“眼前的苟且”这一比喻是读者@摸鱼摸鱼膜在PPS-43冲锋枪评论区里说的,彩云觉得真是太贴切了!),捡起一度看不上的冲锋枪,运用冲压、点焊、铆接等工艺进行改造,设计出一大堆廉价化的冲锋枪,比如PPSh-41、PPS-43、MP-38/40、司登、盖德……这叫第二代冲锋枪,这也是冲锋枪的黄金时代。

典型的第二代冲锋枪

对瑞典来说,由于瑞典是中立国,又位于北欧,离欧洲政治争端的中心较远,因此军备发展有一定滞后性。瑞典军队列装冲锋枪是从仿芬兰M/31“索米”冲锋枪开始的,改进后由瑞典胡斯克瓦纳兵工厂生产,1937年列装,叫M/37冲锋枪,到1939年又将弹药由9x20mmSR勃朗宁长弹改为9x1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改进后的冲锋枪叫M/37-39冲锋枪,这是瑞典军队第一种大规模列装的冲锋枪。

瑞典M/37-39冲锋枪,点击图片可阅读介绍文章。

除此之外,瑞典军队还采购过芬兰原版的M/31“索米”冲锋枪、德国博格曼M35冲锋枪、美国汤姆森M1928A1冲锋枪等。

无论是M/37-39还是国外的那几种冲锋枪,都属于典型的第一代冲锋枪,二战主要参战国基本都在战争初期淘汰,投产更廉价的第二代冲锋枪,但因为瑞典是中立国,没有战争压力,因此一看二慢三通过,直到临近战争结束的1944年末-1945年才理清思路,要研发一种采用冲压技术,足够廉价的冲锋枪。

在确定目标后,瑞典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和胡斯克瓦纳兵工厂都推出了自己的样枪,两种样枪基本设计高度趋同,都是管状机匣,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前冲击发,大量采用冲压件,最终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的方案更受瑞典军方欢迎,被瑞典军队正式采用,命名为M/45冲锋枪,而胡斯克瓦纳兵工厂的方案遭淘汰,仅停留在样枪阶段。

M/45古斯塔夫冲锋枪的竞争对手,淘汰出局的胡斯瓦纳兵工厂FM44 HVA样枪。

因此M/45古斯塔夫冲锋枪虽然诞生于二战结束之际,但它本质上就是二战冲锋枪的技术水平,是完善化的第二代冲锋枪,只是诞生得略晚了一些。

这里还是有一段题外话,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都是“索米”冲锋枪的用户,有趣的是这三个国家因为各自的原因,装备冲压化的第二代冲锋枪都慢了一拍:芬兰整场战争都在用M/31“索米”,到1944年才想明白仿制PPS-43,即M/44,但同年退出战争,M/44没赶上实战;

瑞典是中立国,拿着仿“索米”的M/37-39在一旁打酱油,到1944年末才明白过来冲锋枪应当是舅个样子的,于是有了M/45古斯塔夫;而丹麦呢,在战前少量采购过“索米”,还开始仿制,仿制产品叫M/41冲锋枪,但因为灭国太快,根本没赶上用,直到战后的1946年才设计出自己的第二代冲锋枪麦德森M/46,后又演变出麦德森M/50、M/53冲锋枪,但只用于出口,本国不装备。

M/45古斯塔夫子型号

M/45古斯塔夫冲锋枪从1945年起投入批量生产,最早的批量生产型M/45弹匣插口敞开,没有弹匣井,用的是M/37-39冲锋枪的50发四排弹匣,也可通用芬兰M/31“索米”冲锋枪的40发、70发弹鼓,不过这几种供弹具的可靠性都较差,所以这批次的M/45产量不大。

使用50发四排弹匣的早期批次M/45冲锋枪。

产量最大的生产型是M/45B,这一型增加了与机匣铆接固定的弹匣井,使用瑞典研制的36发双排双进弹匣,摒弃了原先供弹可靠性不好的50发四排弹匣。原M/45的机匣尾盖固定不牢,M/45B特意增加了一个挂钩,强化尾盖固定。

产量最大的M/45B,有弹匣井,使用36发双排双进弹匣供弹。

还有一种过渡产品M/45S,它也有弹匣井,但不是固定的,而是用一个钢丝卡扣固定在机匣底部,可拆卸,这样既可以装上弹匣井使用36发双排双进弹匣,也可拆掉弹匣井使用50发四排弹匣和40发、70发弹鼓。

M/45S,弹匣井是可拆卸的,用一根钢丝卡扣固定。

弹匣井特写,能看到钢丝固定卡扣

此外还有带刺刀座,供阅兵站岗用的礼宾型M/45C,以及能半自动射击的警用型M/45D等,这些型号产量都不大。

带刺刀座,加装刺刀的M/45C

M/45C的刺刀座是装在枪管护筒上的,把M/45B的枪管护筒换成带刺刀座的护筒,就能变成M/45C。

持带刺刀的M/45C冲锋枪站岗的瑞典仪仗兵。

M/45D警用型,与其他M/45的区别在于有快慢机,可选择单连发。

M/45D快慢机特写

结构探究
M/45古斯塔夫冲锋枪是一种自由枪机原理,开膛待击,前冲击发的自动武器,枪托打开全长810mm,枪托折迭后全长550mm,不含弹匣空枪重3.4kg,装一个36发实弹匣重4.2kg,枪管长212mm,9mm口径,发射9x1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初速420m/s,除M/45D警用型外只能连发射击,射速550-600发/分,有效射程200m。

彩云前文说过,M/45古斯塔夫冲锋枪是一种迟来的第二代冲锋枪,因为来得较迟,所以能对二战那一票钢管铁皮冲压冲锋枪博采众长,进行优化设计。M/45集合了英国“司登”、德国MP-40等多种二战冲锋枪的优点,设计得简单质朴,虽然外观看上去有些粗糙,钢管套钢管,连折迭枪托都是钢管弯折成型,但却非常可靠,非常实用。

M/45古斯塔夫冲锋枪教学挂图

枪管与枪管套筒: M/45冲锋枪的枪管是全枪少数切削加工的零件之一,枪管靠近尾部有一圈凸起的定位环,定位环上有一个缺口,装配时将定位环卡在枪管节套前,定位缺口对准节套上的定位凸起,然后在枪管外面套上枪管护筒,由此枪管不能前后窜动,不能横向摆动,也不能旋转,实现三轴方向的牢固定位。

M/45冲锋枪枪管尾部,箭头所指为定位环上的定位缺口。

M/45的枪管护筒套在枪管外面,将枪管整个包拢,尾部用螺纹和机匣前端连接,靠机匣前端一个弹簧销定位,尾部外周有防滑的滚花,护筒上开出11个圆孔作为散热孔,前端上方安装准星座、准星护翼和准星,左侧安装前背带环。

M/45冲锋枪的枪管护筒

机匣、握把与枪托: M/45的机匣为钢板冲压弯折焊接成型,截面为上圆下方,上方圆柱部分容纳枪机和复进簧组件,前方焊接装配枪管节套,侧面开出拉机柄槽和抛壳窗等开口;下方方形部分容纳发射机构,并用来安装握把、弹匣井等。

M/45冲锋枪和机匣毛坯

和大多数采用管状机匣的冲锋枪一样,M/45分解自动机时需从尾部打开机匣尾盖,为了简化操作,避免射手一圈圈拧这个盖子,它采用尾盖上的三个铆钉,配合机匣尾部的三个L形槽实现开闭,将尾盖上三个铆钉对准机匣尾部三个L形槽的竖直部分就能将尾盖压入,随后旋转一个角度,让铆钉进入L形槽横线部分,即锁定,分解则反过来,将铆钉拧出L形槽横线部分,然后沿着竖直部分向外拉,就能拉下尾盖(彩云最近经常用一台辅食机,辅食机的盖子和杯体就是用这种方法锁定的,所以非常熟悉)。

早期生产的M/45就用三个铆钉和三个L形槽固定尾盖,但由于铆钉和L形槽的固定不够牢固,据说有过射击时尾盖脱落,枪机向后飞出伤人的事故发生,所以后来的M/45B修改了尾盖固定方式,在原三个铆钉配三个L形槽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大型抓钩,拧紧尾盖时抓钩正好抓住机匣顶部一个铆钉,彻底杜绝尾盖脱落的隐患。

后期型M/45尾盖上的抓钩示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M/45的拉机柄槽一直开到机匣尾部,这样在分解枪机时不必先拆下拉机柄,而是可将枪机带着拉机柄一并从机匣尾部取出。而同样使用管状机匣的英国“司登”冲锋枪(M/45的管状机匣和枪机都有参考过“司登”)拉机柄在机匣尾部不到的地方就终止了,要拆枪机就必须先拔出拉机柄,不如M/45方便。

M/45拉机柄是开到机匣尾部的

作为对比,M/45的参考模型之一,英国“司登”冲锋枪拉机柄不开到尾部,分解时必须先拔出拉机柄。

M/45的握把为钢制,两侧有木制握把片,整体形状略呈平行四边形,外观粗笨。在握把后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由细钢管弯折成型的折迭枪托,呈方框形状,抵肩部位被压扁,形成简易抵肩板,打开后能锁定,不用时枪托可向右折迭贴在枪身右侧,枪托上支腿包有橡胶套管,避免据枪贴腮时冰冷的钢管冻脸。M/45的枪托设计得有些简陋,贴腮抵肩都不会很舒适,但作为一支廉价的冲锋枪来说,差不多也足够了。

折迭起来的枪托

枪机和复进簧: M/45的枪机截面大致为圆柱形,分前后两截,前段直径较大,后段较短且直径较小,复进簧就套在后段直径较小处。复进簧为单股钢丝绕制,直径与管状机匣内径近似,因此机匣直接作为前后运动的导引,不需设计复进簧导杆,武器结合安装复进簧时,复进簧也不容易在机匣内蜷曲缠绕,这一设计也是学的“司登”冲锋枪——其实M/45的枪机和复进簧基本就是改良的“司登”冲锋枪枪机、复进簧。在机匣拉机柄槽后上方有一个L形保险缺口,拉机柄拉到此处可卡入缺口实现保险。

分解后的M/45,自动机部分特别简单,就一个圆柱形枪机和一根弹簧。

作为对比的“司登”冲锋枪,枪机和复进簧与M/45高度相似。

设计M/45时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已经意识到,冲锋枪的理论射速不宜过高,相反较低的射速能有利于射手控制住枪,点射精度更高,因此M/45利用较长的枪机行程将理论射速控制在550-600发/分,再加上枪身略重,压得住枪口,稍加训练的射手都能轻松地打出很高的命中率。

M/45低射速使得它打短点射很容易控制,上靶率很高。

高速摄影拍摄的连发动作,枪身非常稳,跳动很小。

弹匣:除最初型号的M/45使用M/37-39冲锋枪的50发四排弹匣外,大批量生产的M/45B、M/45S等型号都使用瑞典自行研制的36发双排双进弹匣。这种弹匣为钢板冲压加工成型,最大特点横截面不是长方形,而是梯形,弹匣前部较窄,后部略宽,贴合9x19mm手枪弹的自然锥度,使双排双进弹匣口预备进膛位置的枪弹弹头尽可能朝弹膛归正,有利于推弹动作顺畅可靠。

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对这种弹匣非常骄傲,称其为“迄今为止最好的配用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弹匣”,芬兰战后留用的M/31“索米”冲锋枪在消耗完库存弹鼓和50发四排弹匣后,也被加以改造适配这种36发双排双进弹匣。

M/45B使用的36发双排双进弹匣

弹匣前窄后宽,带一定锥度

为了便于压弹,M/45冲锋枪随枪搭配了这种快速圧弹器,套在弹匣口能将6发桥夹上的子弹依次压入弹匣,压6夹就压满。

瞄准具:作为一支诞生得有点迟的第二代冲锋枪,在看到整个二战期间冲锋枪的战场实践之后,M/45的设计师们肯定不会再指望冲锋枪打什么远距离精度射击,因此M/45的瞄准具特别简单,老老实实地在机匣顶部焊了一个照门座,装了一个简单的三档翻转照门,三档分别是100、200和300m。而准星座装在枪管护筒前端顶部,由钢板弯折成护翼,装一个柱状准星,准星可通过旋转的方式调高低归零。

三档翻转照门

枪口准星特写

征战世界的“瑞典-K”

M/45古斯塔夫冲锋枪在1945年定型后装备瑞典军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用到瑞典军队列装5.56mm口径AK5自动步枪(其实是瑞典引进生产的比利时FNC步枪,详见:FAL的换代产品FNC步枪,有一样设计被95步枪学去了)才逐步撤装,但在警察部队中仍有服役。

 

 

瑞典军警使用的M/45冲锋枪由于M/45冲锋枪设计得中规中矩,结构特别简单,价格低廉,性能也很不错,再加上瑞典是中立国,购买瑞典武器装备不怎么涉及政治站队,因此“瑞典-K”很快就走出瑞典,走出北欧,出现在世界各热点地区。

“瑞典-K”在海外的一大用户是埃及。埃及在1951年取得了M/45冲锋枪生产许可权,并在港口城市塞得港(Port Said)生产,时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将本国生产的M/45冲锋枪命名为“塞得港”冲锋枪。“塞得港”冲锋枪与瑞典原版M/45外观基本一致,零件也通用,但加工比较糙,识别主要靠铭文。

 

埃及仿制M/45生产的“塞得港”冲锋枪

埃及还生产过一种简化的“塞得港”冲锋枪,枪管外的护筒被取消了,准星移到机匣前端顶部,照门也后移,侧折迭的框式枪托变成类似M3“盖德”注油枪的伸缩钢丝托,内部结构和原型并没有区别。

 

 

简化版的“塞得港”冲锋枪,枪托改为伸缩托,枪管护筒也取消了。

“塞得港”冲锋枪伴随埃及军队参加了二、三、四次中东战争,尽管之后埃及军队大量换装AK-47、AKM突击步枪,但“塞得港”冲锋枪仍一直在用。1981年10月6日埃及阅兵式上发生了极端分子混入军队,持枪扫射主席台刺杀萨达特总统的事件,枪手用的武器也是“塞得港”冲锋枪。

刺杀埃及总统萨达特的现场新闻照片,枪手用的是“塞得港”冲锋枪。

埃及还将大量“塞得港”冲锋枪作为军援物资输送给巴解组织,于是“塞得港”,或者说“瑞典-K”冲锋枪一度还成为巴解组织武装力量的形象符号。

巴解组织武装人员,画面中出现了瑞典-K冲锋枪、AKM、Vz.58步枪和RPD轻机枪。

20世纪60-70年代美军卷入越南战争,海豹突击队等特种作战部队经常执行一些秘密任务,有一些任务政治上高度敏感,为隐藏武器装备来源,避免落下口实,美军特种部队选择一些非美军制式,但在国际军售市场上又很常见的武器,其中就包括“瑞典-K”。美军对“瑞典-K”在炎热潮湿的丛林环境中可靠耐用的表现评价很高。但在当时的国际舆论环境下,美军卷入越南战争的形象是极其不堪的,瑞典国内对出口武器给美国反对声浪也很大,最终瑞典停止对美出口包括M/45冲锋枪在内的武器装备。

在越南执行任务的一名美军“顾问”,大概率是CIA情报人员。

既然买瑞典货的路走不通,美国就决定自己仿造M/45冲锋枪,仿制工作是由美国史密斯-维森公司进行的,于1967年定型生产,命名为M76冲锋枪,并在1970年前后装备美国特种作战部队,正式编号为MK24。M76冲锋枪的结构动作原理与原版M/45基本一样,但枪管护筒改了,长度增加,准星和照门都改为装在机匣顶部,并且是固定的,没有档位选择;握把由木制握把片改为塑料握把片,形状更贴合手型;枪托由钢管改为钢条弯折成型。M76或者说MK24并不是美军大量列装的武器,在越南战争结束后就停产撤装了。

 

M76冲锋枪

装备M76冲锋枪在越南执行任务的美军特种部队。

“瑞典-K”的局限性

“瑞典-K”是一支充分总结二战经验设计生产的完善化的二代冲锋枪,集合了多种二战著名冲锋枪的优点,它的成功来自于此,但他的历史局限性,或者说这一代冲锋枪的历史局限性也来自于此:说到底就是一支发射手枪弹的廉价子弹喷筒。在步兵还在装备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的时候,装备这样的冲锋枪是有价值的,但当步兵普及突击步枪之后,再装备这种全尺寸冲锋枪就没啥意义了——“瑞典-K”的优势突击步枪全有,而且能做得更好。所以当各国军队装备突击步枪,特别是小口径突击步枪之后,包括“瑞典-K”在内的一票原本很优秀的传统冲锋枪都失去了用武之地,渐渐从各国陆军中退役,属于冲锋枪的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