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响》,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以阿富汗作为故事背景写作的三本书。

借助文字的翅膀,全世界的读者得以随着书中的情节,共同去经历发生在那片神秘土地上的悲欢离合,见证这片“每平方英里有一千个悲剧的地方”。

三本书中最为著名,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第一本——《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无愧的“全球现象级畅销书”,创纪录的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停留了近101周之久,全球销量近3200万,多年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曾评价此书说,

“本书的更重要价值是对人性的描写和揭示,在深层次上,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一部道德小说,但它丝毫没有说教的气息,而是表达了对人性的真切的体察。”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 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豆瓣评分:8.9(349546人评价)

《追风筝的人》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故事开始,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片岁月静好的童年生活。

主人公阿米尔家庭条件优渥,父亲在当地享有盛名,是成功的商人。

虽然也有少年式的烦恼和苦闷,甚至也遭遇了小恶霸的霸凌,但是生活大致上来看是无忧无虑的,何况还有忠心的仆人,好玩伴哈桑的陪伴。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哈桑一直陪伴着阿米尔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风筝大赛中,以此作为时间点,故事的调性变得急转直下。

哈桑为自己的小主人追逐最后的那支蓝风筝,却在一条小巷中遭到了侮辱。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哈桑为阿米尔追逐蓝风筝而遭到侮辱

如果阿米尔没有因为寻找哈桑恰巧路过那条小巷,亦或者他的内心没有形成固定的道德信条,甚至像惯常的主仆,或者普通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之间那样冷酷,或许接下来发生的将会是另一个故事。

但阿米尔恰巧路过了那条小巷,目睹了一切,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与惯性养成的胆怯发生了强大的冲突。

为缓解这种冲突造成的痛苦,性格懦弱的阿米尔采用了最为极端的方式,以罪行来缓解愧疚,用一个卑鄙的构陷,逼迫哈桑离开自己的家,从此再无音讯。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阿米尔跟随父亲冒险逃往美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重新开始生活。

少年时代发生的那件事如同一根刺,深扎于阿米尔内心最深处,成年之后的阿米尔仍沉溺于痛苦中无法释怀。

最终他决定,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回到喀布尔,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去,完成赎罪和解脱。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成年后的阿米尔为赎罪而寻找索拉搏

但此时,暌违已久的故乡在塔利班统治下早已不复存在,变成了一片炼狱般的模样。

面对哈桑的死讯与父亲的秘密,幸运或者不幸,阿米尔再一次面对着那条道德分叉的小巷路口,他会如何选择呢?

《追风筝的人》从逻辑上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作恶和赎罪。

围绕着主人公阿米尔的经历,代表事件发生的地点都在喀布尔,不同的只是时间,苏联入侵阿富汗前,和在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

二者中间,则间隔着主人公和父亲远离故土,在美国重新开始生活的经历。

主人公阿米尔为什么要作恶?

趋利避害是生物性的本能,人自然也无法避免。

但涉及选择判断的,其实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后果之间的取舍。

试想,如果阿米尔知道自己在小巷墙后的逃避会造成绵延一生的痛苦,即便性格再懦弱,他也一定会冲出去,避免一切的发生。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哈桑对的忠诚也造成了阿米尔的痛苦

如果知道因为自己的构陷会导致哈桑无法跟随父亲一起逃往美国,并在守护大宅时被塔利班击毙,他也一定不会撒这样一个可怕的慌。

只可惜生而为人,我们不具备望穿时光的能力。

当然这中间还涉及到了侥幸心理的存在,如果哈桑对阿米尔的恶行懵懵懂懂一无所知,或许阿米尔还可以找到其它的方式去偷偷弥补。

这些事情或许会被他深埋在心底,成为不能说的秘密,被最终消化掉,或者带进坟墓,就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但当他知道了哈桑看到自己躲藏在墙后,并明知面对自己的污蔑仍然承认后,阿米尔知道自己只能赤裸裸的面对自己犯下的罪恶了,因为他作恶的对象就在看着自己,避无可避。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想起哈桑而感到愧疚

主人公阿米尔为什么要自我救赎?

我们没办法粗暴的判断仆人阿里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经历类似阿米尔和哈桑,都是从小一起长大,也是好玩伴,书中只是描述说父亲“从来没有提到阿里是他的朋友”。

哈桑实际上是父亲与阿里的妻子通奸而来的私生子。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幼年时的哈桑

从这个角度而言,父子俩倒是一脉相承的做了恶。

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是犯错,然后弥补错误。

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样。

从结果来看,阿米尔伟大的地毯商人父亲之所以宠爱哈桑,造成阿米尔的妒忌,也因为是犯了错,希望对无法相认的亲儿子做出弥补。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

阿米尔的父亲诉说其对哈桑的愧疚

他们都在寻求救赎。

只不过父亲最终失败了,这个失败或者是因为阿米尔的作梗,或者出于对哈桑不知道自己身世的侥幸心理,更或者他确实没有把阿里当作朋友,对他而言那确实只是个与自己宗教、民族、身份都相差甚远的仆人。

因为,对于那个远在故乡,身陷炮火的儿子,在他去往美国后所剩的不多时光里,只说过一句:

“如果哈桑也和我们在一起就好了”。

“救赎”是个极具宗教感的词汇,涉及到亚伯拉罕或者易卜拉欣诸教的信仰传统。

人生而原罪,但是万幸,罪恶给我们指引了向善的道路。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回到了面目全非的故乡,面对阿塞夫,营救自己的亲侄子索拉博。

这就是阿米尔选择的救赎,也是属于他的“成为好人的路”。

但如果细想,这条路的构建正是因为父亲和自己做下的恶。

如果父亲不与阿里的妻子通奸自然也不会有哈桑的诞生,自然索拉博也不会成为阿米尔的亲侄子。

冥冥之中阿米尔和自己的妻子索拉雅多年未育、没有子嗣。如此一来,索拉博跟随阿米尔回到美国,顺理成章。

由罪恶而起的赎罪之路,显得如此严丝合缝。

事实上童年时阿米尔所犯下的过错出于动物性的本能,而年长后的救赎则是独属于人的道德。

童年时的噩梦之所以缠绕一生,终归还是因为在孩子的眼中,抛开身份、宗教、民族这些固有的限定,情感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如同阿米尔的父亲一样套上了一个个坚硬的壳子,强大且冷血。

万幸那时的阿米尔还是个孩子,而这次他终于完成了属于的自己的成长。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极丰富的小说,它涉及到了阿富汗的民族构成、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恐怖主义等多方面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善良人们越来越好,读这本书的您,也能在故事之中,通过那扇望向远方的窗,看到自己的成长。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3200万人的畅销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