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自由行攻略 贵州值得去的旅游景点推荐

如果贵州需要一个图腾,一座丰碑,怎么选呢?

毫无疑问,黄果树瀑布就是那个图腾,刚柔并济,秀美又粗犷,是极其有象征性,特别代表贵州水土人情的标志。
若选丰碑,那就该是北盘江大桥为代表的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桥梁、隧道,为这个沟壑难填,山莽水恶的地方,带来了沟通的天路。

到达贵阳,在市里转了转,养足精神,第二天去了黄果树。

有点倒霉,一周都在下雨。也有点幸运,因为下雨,气温不热,四处的自然景观水大好看。除了脚上永远不干,其他方面都可以说非常舒适。

黄果树瀑布这个景区不小,不过真正的核心,重点区域,就那么一小片。其他后来开发出来的景点,各式各样的瀑布,其实在贵州境内四处可见,每个自然景区几乎都能看得到。

如前面所说,黄果树是这个地方的象征,精神图腾一样的景观。搭超长的电梯从山门下山深入腹地,震天动地的水流声已近在耳畔。走到瀑布下的水潭跟前,从庞大的断崖倾泻而下的水瀑,犹如象牙般洁白。落入水潭中,激起浓密的水雾,飞溅至四周。游客们熙熙攘攘站在几百米外的岸边远观,感受依然如同在下细密的大雨,威力可见一斑。

由于一直下雨的缘故,这瀑布大到比从前看到的老照片,以及墙上悬挂的裱装风景图还要惊人,更加震撼。

也因为先入为主的游览,使得第三天,荔波漳江景区里的景致,显得有些索然无味,更像是对于黄果树瀑布的补充。可以看看黄果树这样大型的,国家标志级别的景致之外,有关瀑布和河谷的风景还有什么样式的。水位随着下雨而高涨,小七孔桥的七孔几乎就快被水没过了。可这里也有好处,如果穿的是不怕水的凉鞋,可以去清凉的潭水中淌淌水,凉快凉快。

景区的核心在小七孔,从西向东游览一路下坡会对体力有利一些,崎岖的山路使得游览车也无法完全把游客拉到景区门口,走路无可避免。即便接近了景区出口,仍有冗长到令人生厌的商业街等着我们。

这些在景区末尾令人略有不快的东西,在贵州的绝大多数景区都很类似。给建设现代便利游客的设施的空间很少,位置难挑,想在景区里既维护原始风貌,又能修出个宽敞够用能错开巴士的道路,着实艰难。进了景区更是如此,盘蛇般的蜿蜒小路,人但凡多一些,立马就会堵在各处,非常难走。

所以说,下雨是幸运的,连续一周时大时小但几乎从未间歇的雨,让景区游客肉眼可见的少了许多,第四天在千户苗寨和镇远古镇就几乎没有拥堵。除了苗寨景区里的观景台,那里堆了十万大军,全是临时加入苗族,穿着民族服饰拍照的大妈们。

下雨的好与坏,另一个极致体现在第五天去的梵净山。

梵净山这个景区毁誉参半,一些游客觉得这个景区的游览体验不虚此行,的确艰险独特值得到此一游,另一些游客则觉得这里管理混乱,门口甚至售票大厅前就有遍地黄牛,好容易进了景区也会被拥挤的人流,等待游览车和索道的长队,甚至由于景区内部限流不让登山这种事情搅得兴致全无。

由于参观游览人数众多,这里和荔波漳江都需要提前订购分时段的门票。下雨人少让我们得以提前两小时进入景区,游览车和索道几乎不用排队。然而顺利爬到蘑菇石的位置,也就明白了为何人少。

山顶四处狂风骤雨,眼都睁不开,更不要提云雾浓到远处啥都看不见。饶是如此,几乎不停留的玩法,上下山也将近用了四个小时。若是真想好好游览这个景区,建议订早上8点的票,趁早进,慢慢爬山慢慢逛,吃饱喝足下午再下山。

接下来的两天,半休整半旅行,逛了青岩古镇和贵阳市。

无论是在原始一点的苗寨,还是开化些的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或者城市中,山城特色应有尽有。这里的城镇一般处在河谷地带,背山夹水,道路左拐右绕不说,还四处是单行线。一旦驱车错过目的地,不看导航很可能一顿绕路越绕越远。

来到贵州的前两天,笔者就深刻的感受到了这里难以开化的最重要原因,正是上面一直在说的地理问题。海拔高,地形和天候复杂。尤其是这里的山,山坡普遍十分陡峭。但凡能找到的平缓些的山坡,必定被开成了梯田,要么就盖一个不大的房子,尽量往上拔高以增加使用面积。

至于修路,那成了一件更加费劲的事,挖开山路本就不易,雨水冲刷出的山洪、泥石流,很可能让工程功亏一篑。再加上十万大山中,目的地近在眼前也要走十年,这就造成了这里的生态、民俗、文化更加原始,或者说,更加滞后。在繁华一些的贵阳城内,还能找到许多在沿海城市绝迹一二十年的东西,例如租售盗版dvd的小摊,拉着一摩托车煤气罐的送货人。

这也难怪,路修不进来,人缺乏流动性,在现如今这个经济、文化高度互通,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逐渐简单的时代,闭门造车能造出什么东西?

在这里修条高速公路,或者铁路,甚至高铁,施工难度是肉眼可见的。

越是如此,越能感受到贵州基建狂魔的名号绝非浪得。

毕竟在我们的祖国,青藏高原都能征服,贵州的崇山峻岭们就更加不在话下。

一路驱车,七天里路过了无数的桥梁、隧道,有些桥梁甚至路面高至云雾,桥柱矗于深谷,上下两不见,真可以堪称天路。更大更夸张的则是钢索吊桥,绵延几公里,整个桥几乎全部悬空,加上桥上云雾缭绕气温很低,车里甚至得开很强的暖风,才能化掉玻璃上的霜气。

那些桥梁就像这样:

或者这样:

不可胜数的桥梁,为贵州这个难以开化的地区,开了一扇吸取外界养分的大门。这也让贵州成了一个很独特又珍稀的地区,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文明开化过程的缩影。

最典型的例子在苗寨和镇远。

在镇远,仿古的楼房和真正的遗存古楼交错其中很难分辨,河岸的对面现代化的住房提醒着游客这里早已不是彻头彻尾的古镇。原住民的生活已经高度现代化,镇中商铺密密麻麻,学校、公交、医院、银行,你能想到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东西,那里都有。

相较而言,受限于地形因素,苗寨更加偏未开化一些,毕竟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依然是步行,孩子们能从远处山上下来上学已属不易。

科技、文明,一直会向贵州这样的西部腹地深入,对原始的文化造成冲击和压力。随着基建不断加速,不断增加,这种冲击和压力会不断升级。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去过的地方越多,越是觉得这是一句真理。无论这里的文明如何开化,如何被外界同化,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

贵州水土的恶劣,与西北是完全不同的。西北的恶劣之处在于寸草不生,很难找到或者种出生存资料。西南的大山中,则是四处郁郁葱葱,然而在这种表象的繁荣下,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在这种原始自然中长久的生存。

因此,西南大山中与西北戈壁中的人所具有的共性,是都有坚韧的生活态度。不同的是,西北的人,更讲机会和境遇,迈开腿走出戈壁,找到绿洲,就有机会好好生活。西南的人,更需要适应能力,开荒拓土的耐性,需要在深山老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话说回来,既然基建如此疯狂,但是当地缺乏工农业发展土地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就只能在别的角度下功夫,利用这些人工创造的好机会。

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业消费。

每个景区的出口商业街都堆着无数形同复制粘贴的小商铺,许多商铺或者卖的东西甚至是全国通用款,去哪你都能见到。而出了景区,还会有大片的商业区等着游客来掏钱。虽然大片的商业区在景区屡见不鲜,在一个旅游大省把这个东西搞得规模庞大也实属正常。有些别的省份,搞成回转迷宫,出口近在眼前,就是不让你直线出的去。相较而言,可能这种直来直去,面积庞大的商业区更让人能相对舒适一点。

可以想象的出,从前这些景区内外是怎样的景象,可惜的是景区外的生态几乎被疫情摧毁殆尽。鳞次栉比的商业楼中已不剩几家仍在营业,仍在营业的也几乎都没有客人。

挺难的,若是没有旅游人口,这种GDP占比超高的省份该怎么办?

有趣的是,贵州人的节奏始终如一的样子,不疾不徐。

贵州原住民们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繁忙还是清闲,几乎毫无浮躁之意。比如酒店前台忙碌的工作人员,问询电话和办理入住的客人们同时袭来,他们依旧是不紧不慢细声慢语的一件件来。景区的摊贩们也没有扑到游客身上卖货那种焦急的劲头,一个个很安于现状的样子,并不对没有生意有什么急迫的表达。

这是一种在别的旅游城市或者旅游大省不太能见到的,不疯狂,不急功近利的沉稳。在贵州随处可见,当地人的生活中,都贯穿着这种极具特色的缓慢节奏,以及随遇而安走到哪歇到哪的处世态度。以至于,他们文明开化的节奏,也是缓慢的,一步步的来。所以,才会形成这样一个新旧时代风貌杂糅的社会气象。

很难学,这个方式只适合那里的人们。既古典,又贴合当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