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很多职场人士都有一个共识——“老好人”不适合做管理。因为他们往往人气有余,威严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保证有效的领导力。不过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论,“老好人”型的领导,也有他们的优势和魅力。

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就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他性情温和、宽厚大度、不争不抢,没立什么惊世功业,也没卷入什么争斗风波。因此,在大咖云集的宋朝,他的存在感并不算高,以至于很多史书都对他一带而过。可是,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宋真宗在位26年,用了14任宰相,其中王旦是任职最久的一位,长达12年,而且得以善终!这样一个看似没啥存在感的“老好人”,何以成为北宋朝堂的常青树?

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友善同僚

以德报怨,规避冲突

王旦任相期间,曾推荐寇凖出任枢密使。寇凖经常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数落王旦的不是。王旦却没有冤冤相报,相互攻讦。反而常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凖的好话。皇帝问他原因,他说:“我在相位很久,处理政事失误必定很多,寇凖对陛下没有隐瞒,正是他的忠直之处。”

王旦执掌的中书省行文送到寇凖主持的枢密院,由于行文不规范,寇凖即向真宗汇报,结果,王旦被责,堂吏被罚。后来枢密院行文送到中书省,也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堂吏以为报复的机会来了,建议王旦上告皇帝,而王旦却令人送还枢密院修改。

后来,寇凖得知将要被罢免枢密使时,托人求王旦,希望能升任使相。对于寇凖的请求,王旦一口拒绝,并表示不会私下接受别人的请托。但当真宗问起王旦,寇凖罢免枢密使后应当给他个什么官时,王旦却说:“凖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与使相,令处方面,其风采亦足为朝廷之光也。”寇凖得知,自愧不如。

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审慎惩戒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宋史》修撰者如此评价王旦:“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荐贤而不市恩,救罪辄宥而不费辞。”

一次宫中失火,受牵连者众。王旦不忍,独自请求真宗开恩,最终保护了一百多人的性命。还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妄议朝政被杀。抄他的家时,发现了许多朝廷士人写给他的占问书信。真宗大怒,打算治罪。这时,王旦忙来求情,并掏出自己曾经占问的书信,表示自己也犯过糊涂,这事儿没您想的那么严重……等真宗消下气来,王旦马上到中书省,焚烧了所有书信。后来真宗反悔,但已经查无证据了。

王旦的肚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据说王旦平常在家,也从不动怒。有一次家人为了考验他,在他的肉羹汤里撒了一些脏东西。王旦见了也不生气,一句话也没说,就只顾低头吃饭。旁人问他为什么不喝肉羹汤,他平静地说:“我偶尔不想吃肉。”后来家人又故意在他饭碗里放了一些脏东西,王旦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

史书中,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难怪范仲淹评价王旦,“居宰府二十年,未尝见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

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

王旦像

坚守原则

一视同仁,不徇私情

王旦虽然看起来没脾气、好说话,但并非没有原则。尤其在引荐人才方面,他从无半点放水。史书记载他“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才矣,必久其官”。王旦贵为宰相,掌握任免大权,不少人都想投靠于他,而王旦退朝后总是独坐一室,闭门谢客。

谏议大夫张师德两次到王旦家,都没能见上面。后来议论知制诰的人选,王旦对同僚向敏中说:“可惜张师德啊,我屡次在皇帝面前说张师德是名家子弟,有士人行操,没料到两次到我家。状元及第,荣进已定,只应冷静地守候而已。如果他再为名利而奔走竞争,那些没有捷径可走的人该怎么办呢?”向敏中坚持称:“如果有空缺,希望您不要忘记他。”王旦说:“先缓缓吧,让他接受点教训。”

在选拔人才方面,尽管王旦有些许不近人情,但却实实在在为朝廷大计着想。据说王旦去世后多年,人们见到他从前的奏章,才知道当朝大臣中十有八九是他多次推荐才任命的。

作为真宗一朝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王旦不是一个靠“手腕”取胜的人,相反,他用他的仁厚温和,他的方圆有度,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

王旦:老好人,能不能成为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