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战争的胜负没有任何确定性,即便拥有了决定胜利的装备和兵力优势,也未必能取胜。战争中的胜利和优势取决于幸运和偶然。 —— 伊本·赫勒敦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战斗新时代,守军发现自己一味寄希望于城墙的布置有多幼稚。可别无他法,他们只能咬牙顶住。毕竟,战场上的事情风云变幻,谁又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有转机呢。

说来也巧,这个转机还真的被守军等到了。本来,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如果奥斯曼人继续发动攻击,那么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就只是时间问题。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奥斯曼人却减缓了攻击。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战场上风云莫测,一旦一方停止给了另一方喘气的空间,整个局势都可以发生改变。来不及细细思索敌人变化的原因,君士坦丁十一世赶紧派人修墙,还在军师朱斯蒂尼亚尼的帮助下,加固了防御工事。

升级版的防御工事使得炮弹的威力大打折扣。这也足以见得,在竞争关系中,随时更新、提升自己能力的重要性。

这边君士坦丁十一世迎来了转机,可那边的穆罕默德二世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延缓了进攻呢?原来,在进攻的当口,穆罕默德二世收到了基督教世界援军将至的消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他选择了暂缓进攻,以免被援军打个措手不及。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其实,穆罕默德二世还是高看了基督教世界的团结程度。在越来越多利益纷争的驱使下,他们再也没有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果敢了。

因为这次判断失误,穆罕默德二世进攻的脚步也受到了阻碍。加上在一次两军对垒的海战中,奥斯曼还不幸输了一场。军队的士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穆罕默德二世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心理素质极佳的他并没有沉浸在挫败的情绪之中,反而想到了新的进攻方式。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一个叫金角湾的地方。这个地方可攻可守,是个战略要地,无论任何一方利用好了,都可以左右整场战斗的结局走向。

拜占庭人先下手为强,拉起了一条坚固的铁链,封锁住了船可以进入金角湾的唯一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人的船只想要进入金角湾,必须绕上很大一段路。这个方案不可行,毕竟等船只绕路绕回来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得益于这条铁链,拜占庭人得以把原本就不太够的兵力集中到其他地方,只在金角湾布置了少量的人放哨。他们坚信,这条铁链会像天堑一般阻隔奥斯曼人的进攻。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穆罕默德二世却在此时用了一个神兵天降的法子——奥斯曼人把海军作战的大船拆解了,扛起来,翻过山,再把船重新组装了,放进水里。总共耗时也就一天左右的时间。

就连与奥斯曼立场相悖的希腊史学家梅里西诺斯也不得不称赞,这着实是一项丰功伟绩,也是杰出的海战策略。

就这样,奥斯曼人轻而易举地变被动为主动,占领了金角湾。

很多时候,人的思维转个弯,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如此这般操作之下,奥斯曼人又在海上占尽了优势。而这个优势,也将成为他们取得最后胜利的助推力。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默罕默德二世这次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没有再给君士坦丁十一世留任何喘息的余地。他开始步步紧逼。

战争到了最后一刻,是胜是负,早该有定论。

陆战、海战、地道战,每进行一次战斗,套在君士坦丁十一世脖颈上的绳索就更紧了几分。

有臣子劝君士坦丁十一世趁城门还未被攻陷时,连夜出逃。毕竟,人活着就有希望,保住一条性命,东山再起,也未可知啊。

可君士坦丁十一世却默默摇了摇头,身为帝王的他,字典里没有逃字。他含着泪,举起了武器,誓与整座城池共存亡。

可此时,早已就回天乏术了。

成王败寇,君士坦丁十一世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此后,这座城池也彻底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