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强悍的快充OPPO先发 快充技术达125W

OPPO 这一波操作来得比想象中着实要快不少,突然就发布了自家新一代的快充技术,从有线到无线都有,东西还是足够全面的。

历史上,OPPO 对于充电技术的投入和他们家充电技术在整个行业的位置,OPPO 这一批充电技术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今年下半年国产手机充电技术的天花板了。

当下行业公开的最高数据普遍是 120W,而 OPPO 一上来就在数据上直接超越了竞争对手,达到了 125W。可别小看了这 5W,其他厂商想要超过这个数值并不简单,再往上走就是 130W、140W 这样的数值了,这意味着其他厂商想要超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而且像小米这些厂商,他们的充电器已经走完了认证流程,基本上是定版不改了,这确实意味着今年下半年,OPPO 家的 125W 仍然会是统治江湖的存在,无人能打。
除了 OPPO、小米以外,vivo、华为等厂商也准备好了自家的超级快充技术,这说明并非是某一个厂商在这一块投入非常大,先发制人,这种各家不约而同把参数数值同步提升的情况,一般是供应链这边有了新的成果,然后整个行业都在整合、吸纳新的技术,把供应链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整合到自己的产品里。

至于为什么会有区别,只是不同厂商的合作厂和厂商本身在研发过程中的投入不同,使得各家取得的成果也有所不同。由于在充电方面 OPPO 本身就手握不少的专利和相关的人才,走在行业前面也很正常。

对于这么快的快充,大家最关心的一件事情自然会是它到底有多快。从 OPPO 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这个速度确实是有一些惊人的。0% 到 41% 只需要 5 分钟的时间,而完全充满需要 20 分钟。
从这个充电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到,120W 更大意义上是一个峰值,就像小米之前放出的 100W 快充演示一样,功率并不能一直保持在 100W,其实整个充电过程仍然那还是要比较长的时间,具体在充电时长上谁能占优,反而可能拼的更多是充电算法和电芯质量。
上面这个曲线是一个从非线性陡增,到线性增加(充电功率稳定),再到最后功率进一步减小,进行涓流充电的过程。120W 只是从 0% 开始充电的前两三分钟能够达到这么大的功率,后面更长时间的充电很可能是不到 100W 的,只可能是在一个 60W、80W 左右的功率上。

快充功率数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充电时间的直接大幅缩短,为了控制发热,各家的充电基本上是取了一个比整个充电过程中的最大功率还要略高一些的数值(也就是充电头的额定输出功率)作为快充的功率大小进行宣传,但是实际功率很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整个充电过程最快还是需要 20 分钟,和大家心目中很理想化的 10 分钟、15 分钟直接从 0 充到满还是有一些区别,不过对比市面上现有各类手机的充电,这个速度还是有明显的提升。
但是问题来了,它的意义真的很大吗?从日常使用的角度来说,其实 20 分钟从 0 充满对于很多人来说和 30、40 分钟从 0 充满没有很大的区别,要么是睡觉的时候充,要么是中午午休的时候充,插上线手机基本上就放在那,睡一觉起来才会拔下充电线把手机拿走。

对于坐办公室的朋友,充电就更加容易了,没有电的话可以随时充电随时续上,搞一个无线充电座,充电更是相当随意了,手机的电量基本都不带掉的,只在离开办公桌和上下班通勤的时候可能才会用掉一些电量。
在这种情况下,大功率快充反而会给手机引入更多不必要的问题,比如发热问题、安全问题、配件问题等等。

要做到这么大功率的快充,电芯首先要做升级。OPPO 用上了 6C 电芯来确保电芯可以承载这么大的功率,而且是多极耳电芯,用了两组。
电荷泵一共用了三个, OPPO把三个电荷泵并联在了一起,使得手机可以承载高达 12.5A 的电流输入,配合 10W 的电压,在 125W 这个功率下,电池能够不至于过热,而且充电效率能够有保障。

这种超大功率充电一般来说都是以提升电流大小为主,因为提升电压会带来更严重的发热问题,充电效率不高,而大电流方案加电荷泵能够把充电的转换效率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能够有效地控制充电过程中电池的发热。

当然,这可是峰值能够飙升到 125W 的充电,一个没控制好,发热上来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所以 OPPO 为了保险加了一堆的温度传感器,同时加入了对整个充电环节中部件的阻抗检测,为的就是防止发热太大,带来安全问题。
之所以要这么多温度传感器,是因为电芯本身是多极耳的,而且是两个电芯,这意味着检测温度的传感器要两组。充电口本身还需要传感器,零零总总加到一起就有 10 个了。
这么多传感器能够让手机第一时间知道充电过程中充电口到电池的温度变化,进而第一时间调整充电功率。具体的控温算法实现其实可以类比 PC 上 CPU、显卡的温度墙,CPU 是过热了就自动降频,这个是过热了就自动降功率,所以对于这个快充,它能够一直控制在 40 度以下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一系列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为了达到更高功率快充而引入的,而且虽然有重重算法、传感器作保障,作为用户,其实面对这么大功率的充电,我们还是会感到一些担心。

特别是在这种功率下,设备对于配件会变得更加挑剔,充电头要特制的、充电线也要特制的,否则你用的就不是 125W 的充电功率,充电速度会变慢不少。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特别是这种 12.5A 的快充,想要达到这个功率,你必须要选择质量很过硬的线材。
充电头自然也只能用 OPPO 提供的充电头,作为配件的制造商,OPPO 对于这一套充电套装自然是可以坐地起价的,消费者选择配件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被大幅限制了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不能够使用其他的充电线、充电头、充电宝。用都是可以用的,只是你的体验会打很多折扣,这么一来你付出的更多金钱成本和手机为了达到这么高功率快充而做出的牺牲都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这样你根本就不会使用到 125W 的快充。
对于经常外出跑业务的朋友来说,这个意义其实也不是很大。出门在外找充电宝容易,找插座很难。充电宝很多地方有共享的,自己带一个也不是难事,但是插座这个东西就不是到处都有的了。

假使你总是能够找到插座,这个充电器的便携性也会让你汗颜。5 分钟充到 41%,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诱人的数据,5 分钟没电的手机就能瞬间回血到接近一半,能够继续接打业务电话,看似对于工作效率、工作体验能够带来很大的提升。
但是这建立在这样一组前提下:你总是能够找到插座、你总是携带了官方的充电头、你总是携带了官方的充电线,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快充其实意义也不是很大。毕竟大部分人出门在外还是依赖充电宝,而充电宝的输出现在还达不到 125W 这么高。

所以综合看下来,笔者还是坚持之前的结论,这种快充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使用用途、使用场景,笔者认为这种超大功率快充引入的成本、不便和安全风险并不符合我们得到的收益。

至于 65W 的无线快充,这个就更没有意义了,基本上是数值上的作秀。因为用无线快充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有稳定办公环境的,比如在办公室办公、在家办公的人。
这些人其实完全不在乎手机充电要多久,毕竟手机不是工作中的主力设备,电脑才是,在工作期间人们放在电脑上的时间要远比在手机上多,手机更贴近生活,但不贴近工作。

这使得手机放在无线充电座上,基本上一放下就是半小时、一小时。他们其实并不在乎无线充电到底有多快,只要能够把手机基本上充起电的都可以。65W 的无线充电需要引入双线圈,而且需要用半导体的方式来给充电底座做散热,充电底座本身也很不便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无线充电变得很臃肿。
这种充电虽然技术力很不错,也很有创新上的想法,但是使用价值其实并不高,对于大多数的朋友来说,20W 左右的、可以纯被动散热的无线充电就完全够用了。

从技术上来说,OPPO 这一批充电技术仍然是行业领先,走在行业的最前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充电方面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很强劲的创新能力。
但是就整个行业来说,下半年手机其实没有必要进一步在充电上做军备竞赛了,拼数值其实到这一步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毕竟电池技术一直都没有提升,充电速度再怎么理想化其实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闪充」。

120W、125W 的充电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一定程度上是溢出的了,在充电这个领域,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跟上来,再往后发展,更高的充电功率其实也很难触碰到消费者的痛点,这已经只能算是一个痒点功能了,再往后可能连痒点都算不上。

比起在充电方面的进步,笔者更愿意看到的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手机其他方面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不是某一个点的数值,比如说充电功率,或者是像素,一味地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