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可能你还没看过这部纪录片,不过没关系,我想你一定是它的间接参与者。

《生门》这部纪录片直击产科病房,直面生产的震撼。想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当即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因为我确信,推开这道门,后面,是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片子一开始,一位孕妇在手术台上分娩。门外更多的,正在襁褓中的孩子,这个由生与死组成的蒙太奇让人揪心,医院走廊里添置的床位让空间局促起来,好像连呼吸都是那么谨慎。

而后镜头拉出了窗外,伴随着婴儿的啼哭,环顾周围。导演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真实的镜头却勾勒出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

影片围绕着四个不同情况的孕妇展开。不得不佩服导演挑选主人公的敏锐度,四个孕妇几乎包含了生育议题的大部分矛盾:大龄产妇,医疗制度与信贷,胎儿畸形风险,重男轻女。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有句话说得没错,医院,就是社会最真实的模样。

夏锦菊,32岁,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一小时,出血七千毫升,医生建议切除子宫,但是她不甘心,选择保留,结果大出血两万毫升。可能你对两万毫升没有具体的概念,大约就是全身换血了四次,而她的丈夫却迟迟没有出现。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还有一个产妇怀孕30个周,因为优生科报告显示胎儿有畸形风险,要求引产。然而医生经过判断后,还是建议剖腹产,但是孩子在新生儿科检查需要一万块,丈夫和家人迟迟不交,希望确认孩子没有问题,避免人财两空。

陈小凤的手术要五万块。

别小瞧这五万块,它能换三条命。可她连之前入院缴的五千都是借的,她的丈夫回村里想办信贷手续,却也没办下来,只能四处奔波凑钱。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曾宪春,因为农村歧视,一定要生个儿子。

不管这些女性是因为什么原因躺在产科的病床上,等待着生产,医生都要为她们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医生也说了,我不是神,我是个人,不可能未卜先知。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看到,人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最后只能由躺在产房里的孕妇来买单。

古语说为母则刚,面对众人的嘲笑,面对不能归来的丈夫,不是她选择的坚强,而是只能佯装坚强。所幸陈小凤的丈夫筹到了钱,夏锦菊醒来有父亲陪伴,要引产的家人同意交钱观察,曾宪春终于生了个男孩,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前进,但是,想想镜头照不到的角落,只能冷暖自知。

片头出现了一行字,是泰戈尔说的。

他说,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

我想,这句话不止是对母亲的赞美,也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褒奖,他们用人道来维护着每个家庭的延续和成长。而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理想的医患关系,理性冷静地交流。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当初,我是把这部片子当作是反婚反孕教育片来看的。

夏锦菊在床上一躺就是几个月,睡觉连翻身都不敢,不是说因为是电影,特别挑选的个例,而是这就是一个一直存在且不可改变的生物规律。

我妈在生我的时候,因为压迫到了腰椎,一直腰椎间盘突出,直到十多年后才能穿高跟鞋。

《生门》像是一部现实灾难片,我们看到,生育的痛苦并非天经地义,没有人是移动的子宫,而生育本身也并不是女性的必选项。

说到底,跟生命有关的事,都是艰辛而伟大的。

或许,由她们到我们的距离,只差一个拥抱吧。

生门:直击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