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书店里的影像诗》是有着“小侯导“之称的,台湾青年导演侯季然的一部纪录片。他把镜头聚焦于闲庭漫步式的生活片段,记录那些被时代所冷落的独立书店。那里,人流不多,却温情不少。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这部纪录片一共40集,每集平均三分钟,讲述一家坐落在台湾的独立书店。片子的风格简短清澈,就像一首首精悍的诗,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节奏,以镜头的切换为句读,白描台湾风物。

南崁1567小书店

南崁书店的影像在一幅漫画中拉开帷幕,镜头定格在这副漫画的时间足足有10秒,足够老板讲完自己创办这家书店的初衷。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老板说,她想要借书店这个狭小的空间,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确,书店的生命力在于互动,在这家书店里,这份“互动”都被那幅效仿清明上河图的画给记录下来了。

南崁书店里有这样的一面墙,它的上面附着一幅长长的画卷。这是一位住在附近的艺术家的画作,画上的景观由大家留言决定,来书店的人会在便签纸上写下自己的见闻感想,然后,再由这位艺术家把便签上的话语,一点点绘成墙上的繁华市井。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所以说起来,这副南崁上河图,虽然出自艺术家之手,却也可以说是由整个社区共同完成的。从画卷中散发出来的不止是墨香,还有浓浓的温情,艺术家连绵不绝的笔触承载着行人千丝万缕的互动。

人文书店

这家书店的老板是位80岁的老人。老人收书的标准跟一般人有些不同。如果一本老书破旧不堪,但里面记载的内容有价值,他仍然会把书收进书店。每当收到残破旧书后,他都会重新装订已经散乱的书页,重写书皮,然后粘上封面。最后,再小心翼翼地放上书架。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老板的收书情结,让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芸娘。芸娘非常珍惜破书残画。她把残缺的书汇订成帙,命名为“断简残编”,又把破损的字画用纸粘补成幅,取名叫“弃余集赏”。不管是人文书店的老板,还是《浮生六记》里的芸娘,他们拼接并且保存残损掉的书籍,也许并非是为了记录历史,而是在清贫的生活中,捕捉一缕闲情逸致。

荒野梦二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有一个荒野女巫的角色。荒野二字,在这家店的女主人看来很有想象力。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土壤,任何事物都可能生长出来,于是就有了这个名字,荒野梦二。就像那个名字所暗示的,老板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开始在这一方小小的书店里肆意生长着。

女主人的文具店和男主人的书店各自割据一半的空间,男主人还实现了将私人书房与开放书店合二为一的想法。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甚至,他们发行了自己的杂志。杂志从单张折页开始做起,里面有游客写的探店手记、男主人写的书店观察,还有店员写的小说,以及女主人的生活随笔。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荒野梦二的风格与其发行的杂志一样。就像一锅大杂烩,任各种想法在这里生根发芽。就像农人拥有一片农田,但是不刻意区分农作物与野草。毕竟,即便杂草丛生的耕地也能带来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

小间书菜

这家书店原本是一个老碾米厂,店门外有一片农田,经营着书店的老板在田里种了不少菜。正是书店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老板有了以物易物的构想,顾客可以拿二手书来换老板的蔬菜。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这就是店名“小间书菜”中“书菜”的由来。至于“小间”是指小小的一块空间,老板也说它的引申意是,“物欲的最小量化,就是心理层面的最大量化”。

晃晃二手书店

书店老板养了一只猫。因为猫的听力受损,平衡感不好,走路的时候总是晃头晃脑的,所以给它取名叫晃晃,也是这家书店的名字。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间书店巧妙地将书籍与旅行牵上红线,老板向外界募集了一批书,来过书店的背包客们会书带走,而在异国他乡收到书的那批人,又会把他们国家的书再寄过来。

你看,书的价值就是通过这间书店,在旅途的千回百转中流动。

书店里的影像诗:寻找失落的独立书店

每家书店都有各自的性格,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在被时代所冷落的时候,仍然带着笑意,迎接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这部纪录片就像一部朴素的田园诗合集,诚恳地记录着诗人是如何亲手写就一撇一捺,又是如何将一字一句编写成诗篇的。最后还是想说,隔了屏幕,我还是被这40首小诗给感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