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燕国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存在」。

说到燕国早期历史,司马迁直接用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就交代了。召公在周初(前11世纪)被分封,惠公时期发生了周厉王出奔、大臣「共和」执政的事件(前841年),也就是约两百年时间里燕国的事迹湮没无闻。

燕国四十三位国君中,谥号雷同的就有五组十一位,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解释为燕国动荡的环境对本国历史的传承造成了严重损失。

差强人意的地理条件

燕国被分封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靠北。燕地处于农牧交错带附近,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南下牧马,这一带首当其冲。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是一个寒冷期,大致对应着燕国「消失」的这段时间。这一时期的燕国在戎狄的夹缝中求生存,与中原交流的通道被阻断,其消息难为外界所知。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春秋时期的燕国

虽然河北在后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龙兴之地,是袁绍对抗曹操的大后方,即便燕国也是战国一雄。

但当时的燕国不能与后世的河北割据势力等量齐观。河北又称「燕赵之地」,由于燕国起步晚,河北平原的南部早已被晋国(后来则是赵国、魏国)渗透,燕国仅得到河北的北部。燕南长城沿易水修建,燕太子丹送荆轲也只送到易水边,可知燕国南部边界稳定在易水一线。

在战国中期筑起堤坝以前,黄河下游水患严重,不适合人类定居,史前文明遗址的分布大概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当时的海岸线也比现在要后退一大截,海拔更低,海侵更严重,因此燕国东南方的低地平原远不如后来那样重要。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春秋青铜鼎

据《禹贡》记载,燕国核心区所在的冀州「厥土惟白壤」,也就是盐渍土。低洼地带水流不畅,水位过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盐碱化。燕国的邻居齐国「地多泻卤」,地里冒盐水,不宜大力发展农业,燕国的情况也不会差太远。

燕国大概也是跟齐国一样鼓励工商业,大力开发鱼盐资源,并成为「渤碣之间一都会」,但竞争力比不上齐国。齐国盛产盐不说,西边的山西也有自己的池盐。加上燕国位置偏僻,产品销路不会太广。

太行山以及燕山的山麓台地还算宜居,燕国上都蓟城、下都武阳、赵国邯郸均分布在山前平原。燕国也好歹还有一块位于太行山前倾斜区的「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带),此地被《战国策》誉为「天府之国」,督亢地图也是荆轲迷惑秦王的重要诱饵。督亢之地中又有个直径五十里的督亢泽。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太行山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得到巨大提升后,各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才普遍上马,一些原本贫瘠之地因此成为膏腴之地。

督亢之地的先天条件可能只是相对好点,在围绕督亢泽建立起可观的灌溉系统之前,燕国的农业条件大概都不会有太大起色。也就是说,燕国作为七雄之一的物质基础最早要到春秋战国之交才能夯实。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魏国水利工程鸿沟

外迫蛮貊,内措齐晋

燕国最初的封地在今北京琉璃河一带,而黄帝的后裔被分封在北京市区的蓟国。燕国大概在「消失」这段时间灭掉了蓟国并迁都到蓟城。

蓟国是被「褒封」的,装点门面的成分多一些;而燕国作为监守北境的周王同姓国,政治、军事地位更加重要,能消化掉蓟国也情有可原。但也可能是捡了一个漏,蓟国或许是被山戎拖垮的。

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齐」,对挡在半道的燕国都没正眼瞅瞅,直接冲着齐国去了,把齐国打得满地找牙。没过几年,山戎接着拿燕国练手,燕桓侯被迫往南迁都到临易(河北雄县西北)。

到了他儿子燕庄公时期(前663年),山戎再次大规模袭扰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劳师千里击败驱逐了山戎,并将山戎曾经占据的河北沧州至天津一带交给燕国,要求燕国重新发扬召公时代的光荣传统,燕国也恢复了对周王室的述职进贡。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齐桓公雕像

晋国在春秋中晚期对周边戎狄的一系列打击,进一步缓解了燕国「外迫蛮貊」的窘境,具体表现之一是这一时期燕国贵族的坟墓开始埋到了北京以外的河北唐山、山西北部等地。不过从秦开曾经作为人质前往东胡看来,至少到燕昭王初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仍很难缠。

所谓「内措齐晋」,即燕国西南两面也不太安生。燕惠公在位时(前544-前539)因为重用宠臣姬宋,威胁到大夫们的利益,大夫们发动政变杀死了姬宋,惠公出逃到齐国,大夫们又拥立了悼公。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春秋青铜剑

齐国纠合晋国联兵护送惠公回国复辟,惠公一回到燕国就翘了辫子,但齐国还是赖在燕国不走,燕国又是赔礼道歉,又是送财宝、献美女,好说歹说才把齐国大兵送走。

此后齐国仍会不失时机地地借题发挥一下,频频干涉燕国内政。晋国似乎对燕国没有太大兴趣,大概是晋国和燕国中间有戎狄做缓冲,晋国也长期执着于中原争霸。

时间进入战国时代,晋国解体,但毗邻的赵国、中山国仍然不容小觑。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战国前期形势图

燕王哙是一位有理想但过于理想化的君主,他以身作则、兢兢业业,俨然圣主明君的做派,辅佐他的相国子之也表现出一定的治理才能,燕王哙最终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子之。这是一次打破继承合法性的激进尝试。整个事件很快失去控制,演变为子之党和太子党的政治斗争。

子之执政了三年,把政坛搞得乌烟瘴气,太子党在齐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结果白白搭上小命。

经此一乱,燕国「死者数万,百姓离志」。中山国趁机侵略燕,齐国甚至攻占了燕国首都,不过齐国的暴行大失民望,担心地缘平衡被打破的赵、魏等国也以武力胁迫,两年后齐国只好打了退堂鼓。但燕国仍丢掉不少领土。

前312年,赵国派军队护送公子职回国即位,他就是后来狠狠教训齐国的燕昭王。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燕昭王

昙花一现的辉煌

前300年,燕昭王派曾经在东胡做人质、了解东胡的秦开率军征东胡,拓地千里,新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沿东北边境修筑了长城。

燕国解除了北面的后顾之忧,赵国则长期对燕国保持着友好姿态,中山国也在前296年被赵国灭掉。接下来,燕昭王将把他的一腔怨怒发泄在不共戴天之敌齐国身上。

这一阶段的燕国和秦国有一点很像,注重打间谍战。前295年苏秦被派往齐国鼓动齐湣王攻宋,齐王也垂涎于宋国的商业大都会陶邑,两人一拍即合。

齐国前两次攻宋都因为对国际形势的顾虑而不了了之。在秦国的许可下,齐国在前286年最终灭掉了宋国。作为交换条件,齐国不能干涉秦国攻取魏国的安邑。而秦国一旦取得安邑之后,就开始积极联合三晋、燕国合纵伐齐。

因为连年攻宋,齐国国力大耗,而燕国在韬光养晦二十多年后,终于迎来反戈一击的机会。

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在济西击败齐国主力后,又独率燕军击败退守于秦周的齐军残部。燕军乘胜拔取临淄,向东一路杀到琅玡,先后拿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能依托剩下的莒、即墨两城负隅顽抗。燕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状态。

但剩下的这两座城,乐毅打了五年的攻心战却没能拿下。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猜忌乐毅,用骑劫把乐毅替了下来,乐毅逃到赵国。骑劫急功轻敌,被田单的「火牛计」杀得屁滚尿流,齐国顺势收复了失地。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田单「火牛计」

燕国八百年,也就出了燕昭王这么一代雄主。

此后,燕国也难再折腾出什么名堂了。长平之战后,燕国趁火打劫,从背后狠狠地给赵国插上几刀,前256年燕国拔取了赵国的昌城。在这一次得手后,燕赵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被打破,两国之后交手八次,燕国却屡战屡败。

燕国实力本就不强,即使是乐毅破齐,如果没有联军搭把手,能不能收效如此都待两说。被田单打回原形之后,也只能干些乘人之危的勾当了。孰料赵国恢复地很快,燕国自讨苦吃。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田单(非写实画作)

燕赵鹬蚌之争,秦国却收渔翁之利。当秦军兵临易水时,荆轲刺秦已属飞蛾扑火之举。

燕国为何没有存在感?

▲荆轲刺秦王

秦国统一中国仅十五年后,就被陈胜、吴广的几根竿子捅破了大天,而之后各路诸侯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中,唯独燕国王室后裔难觅踪迹,拉了个外来户韩广充门面。此事可作为燕国缺乏存在感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