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前不久,在《江湖儿女》评析课结束后,班上最为活跃的光头将我拦截在厕所里,严肃的向我发问:“贾科长是不是变了?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让他完全屈服了。”其实这个问题的尿性就像“张艺谋不再是张艺谋”,以及“陈凯歌开始舔舐资本的脚尖”等话题,在没有对导演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妄下的定论。“有天你发现你的女朋友不再给你做早饭,便是不爱你了吗?”,我回道。

细数科长的二十余载,不难发现他始终蹲守在商业电影的边缘观望。虽然各大电影节早将他视作宠儿,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也主动约他去纽约聊天泡茶,但不可否认的是,科长从始至终都是那个没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这也是不了解他的人将“变”这一标签贴在他身上的原因。他的片子上了院线就不姓贾了吗?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混子与科长

贾樟柯成长于山西小县城,在懵懂的童年时期经历了属于父辈们的世交之痛。下岗潮、打工潮,小县城里的生活乏味而单调,以至于他自嘲“县城混子”。

1990年,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的他,在县城电影院里观看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在其“大言无声,大象无形”的影像风格下,从小便喜欢写作的他决定要拍电影。于是,贾樟柯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走上了那条由“混子到科长”的道路。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找到了一个比小说还要好的叙事方法。”

当然,文化课成绩是艺术生们亘古不变的坎儿。科长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经历了漫长的三年,前两次都是因为“专业分拔尖文化分不足”而落榜。1993年,北京电影学院改革,设立旁听生的资格。于是科长就以北京电影学院第一批旁听生的身份,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路。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刺激1994

科长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迪厅”元素。刚进入北电的贾樟柯和现在的电影导演贾樟柯可谓大相径庭。每逢周末,他都会前往学校旁的舞厅,跟随时下潮流的老曲子跳上整宿的霹雳舞,美其名曰“文艺青年”的必修。

1994年,世界电影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诸如泽米尼斯的《阿甘正传》,改编自斯蒂芬.金同名中篇小说的《肖申克的救赎》,以及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大师级作品的连续出现刺激到了沉迷于“堕落”之中的贾樟柯。

爬出深渊的他,果断成立了“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同年冬天,通过当“枪手”筹集资金,科长拍出了斩获多个电影奖项的《小山回家》。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被时代抛弃的小武们

1997年,香港回归,返乡的科长在路上偶遇因抢劫而要被拉去枪毙的老同学。这件在当今看起来必定沦为饭后谈资的事情再次刺激到他。

“我的电影应该着眼于那些被时代抛弃、碾压的人。”

1998年2月,花光几乎所有积蓄买下将近40盘16毫米胶片的科长着手拍摄电影《小武》,他在文学系的老同学 —— 被老师批为“最不会演戏”的王宏伟出演小武一角。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21天的高强度拍摄后,贾樟柯揣着这部讲述“边缘人日常”的作品到国外参展,斩获八项大奖同时,他也被被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法国《电影手册》评为:亚洲电影希望之光。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化社会中,《小武》关注的并不是时代洪流的浪尖,而是山呼海啸后的尸身,是数量庞大的社会边缘人的理想主义幻灭。当人们都仰起头首,把目光汇聚在时代精英们不可匹及的成就上时,没有人向下看,乌压压的小武们彷徨彳亍,在一个又一个悲剧中玩命轮回。

《小武》的成功就在于:你我皆是“小武”的一部分。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耻辱地与淘金池

在制度面前,你得凭借两张面孔去猜它的心情。猜对了,一人之上,猜错了,万人之下。因“未经允许外出参赛干扰文化交流”之由,科长被禁影五年。2000年,沦为地下导演的贾樟柯,拍摄了自己最想拿给世界去鉴赏的《站台》。身披怀旧基调的《站台》,呈现的依然是与时代撞车之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相比《小武》中年轻一代的苦苦挣扎,《站台》里的文工青年们面对的,则是更为抒情化的自我价值探寻。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遭遇稀释,为了生存而不断妥协,最后变得面目全非。原本充实的精神世界轰然塌陷,沦为变迁中不足为提的殉道者。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这也是诸多中国电影人的写照,贾樟柯也好,前段时间的万玛才旦与墨镜王也罢,三无导演们手持短匕朝前奋力地开疆拓土,却被身后的“中国大片”卖得干干净净。也许终有一天,院线会完全成为电影导演的耻辱地,商人们的淘金池。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曾经听说一个关于贾樟柯的趣闻。零二年的某天,贾樟柯走进一家贩卖盗版碟的小店,老板随手抄起张新碟问他:“兄弟,最近有个叫什么贾科长的拍了个《站台》,你要试试不?”科长一称,由此而来。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温柔的反抗

之后的2004年,已被大众所知晓的贾樟柯拍摄了《任逍遥》、《三峡好人》等影片,就算是被称为转型之作的《天注定》,也是通过对多个真实事件的改编,以较为温柔的镜头语言讲述“小武”们的无奈与反抗。

再之后的《山河故人》,时代变迁的落足点放在了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未来,地点也由县城、内地和三线城市延伸到国外,演员也由足以反应逼真生活景象的非职业演员,逐渐中和职业演员。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不得不说,科长在洪流中也想明白了一些道理。

适当的迎合即可以让他们这些冲在锋面上的战士不至于中弹倒下,又可以让他们辛辛苦苦生出来的漂亮孩子晒晒太阳。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再回到那个光头学生提的问题:从《江湖儿女》中感觉到贾科长变了。纵观二十年来他的所有作品,内核依然是那个内核 —— 人文、纪实和现实主义,通俗的说便是“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沉浮”。

《江湖儿女》中有很多科长过往影片的影子,彬彬巧巧、矿泉水瓶、演员……在此无需赘述。贾樟柯手里握着的依旧是他所熟知的笔杆子,这部关于男人女人在变迁中寻找归宿的作品,仍旧是科长身上那股子真实到“矬”的味道。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

电影最好的状态,便是商业与艺术的合理交融,心血之作得不到公映与认可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制度。毕竟在当下,决定一部作品好坏的是分数,分数来源于广大观众,广大观众的审美程度仍有待提高。

最后,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万玛才旦默哀三秒钟。

贾樟柯:从县城混子到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