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 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 知识还决定婚姻

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历时半个世纪拍摄了一部真人纪录片《56UP》,记录和采访了英国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有的家境优渥,有的出身贫寒。这部纪录片从1965年开始,拍下了孩子们从7岁,14岁,28岁…一直到56岁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孩子的命运果然如导演当初推测的那样: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奇葩说》里马东阐述了对“完美”的定义:客观世界里没有所谓的完美,但是,如果真要给完美或完美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完美”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命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个人的出身大致决定着他的未来。社会阶级越来越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力度和概率越来越低、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曾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巅峰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寒门入仕的开始甚至代表。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世家、门阀垄断的情况被彻底颠覆,科举考试成为政府取士的重要途径。两宋三百余年,通过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及诸科登科人数超过10万名,在这10万多名宋朝进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过半数。南宋宝祐四年的《登科录》所记录的数据就足以说明知识已经改变了寒门学子的命运:录取的601名进士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只有184名。

宋朝寒门学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北宋名臣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读书时经常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更颇具草根逆袭的色彩。欧阳修四岁丧父,幼年时家里穷得连纸笔都买不起,靠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教他识字。

在宋朝 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 知识还决定婚姻

有一副千古名联,是形容家中缺衣少食的。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从对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境积贫到了何种境地。而这副对联的作者正是北宋宰相吕蒙正。吕蒙正从小家境贫寒,甚至要靠做打柴、挑水这样的苦力活来养活母亲和自己。他曾蜗居在洛阳龙门的一座破窑里,“思衣而不能遮其体,思食而不能充其饥”。这样赤贫的一位学子,却靠刻苦读书,最终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吕蒙正在33岁时被录取为进士第一名,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后来更是三次被拜为宰相。

科举制度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可能是最公平公正且充满机遇的路径。

寒门学子能大量地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得益于宋朝完善的科举制度,以及宋朝“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的科举精神。

宋朝的科举制度强调程序的公正。从宋太祖开始,科举考试推行“锁院制”。在考选期间,所有考官一经任命,就马上进入贡院,不得外出,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锁院制度的实施,对于避免科举考试中的请托舞弊之风,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宋太宗时又创设了“封弥制”,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密封起来,以字号代替,考官在评卷时完全不知道卷子出自何人之手(现在的高考评卷仍沿用了宋朝的封弥制)。

为防止考官通过辨认笔迹或暗记来识别“自己人”,到宋真宗时推出了“誊录制”,考生的每一份试卷全由专门的书吏抄录成副本,考官只能评阅副本。

在宋朝 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 知识还决定婚姻

除了推行锁院制、封弥制与誊录制等保障考试公平的制度之外,宋朝还颁发了不少照顾寒门学子的政策。针对偏远地区的寒门学子因为凑不出赶考路费而不得不放弃考试这一情况,宋太祖特意下诏:“自今西川、山南、荆湖等道举人,往来给券。” 西川、山南、荆湖的读书人进京考试,可以凭“公券”免费使用官驿的交通工具,并在官驿借宿,“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于公家”。

宋朝的地方政府也相继设立“贡士庄”与“贡士库”,资助参加科考的当地士子。景定年间,建康府(今南京)的贡士庄对士子的资助标准是:每名得解举子“五十千”,即50贯钱;免解的士子每人“二十千”,即20贯钱。

公平的制度加上经费的支持,宋朝的寒门学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朝,真正实现了寒门学子也能出将入相。

知识不仅能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知识甚至让寒门学子成为宋朝各大豪门争抢的金龟婿。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十国动荡不安的战乱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皇帝们都十分忌惮武臣,偏向于起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为了安抚文官,宋朝皇帝们不惜血本地推行高薪养官政策。宋朝的文官不仅月工资丰厚,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发放。从电视剧知否中就可以看到,盛明兰的父亲只是一个五品小官,年薪却高达200万元,足以购置大片田产、支撑一个大家族了。

可以说,一旦考取了功名,就相当于开启了高薪高能的富贵人生。因此大宋的女人们都挤破头争当官太太,宋朝更是出现了特有的“榜下捉婿”怪象。每到科举放榜的日子,有钱有势的人家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去发榜的地方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民间称其为“捉婿”。

不仅民间如此,朝中高官也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一穷二白的欧阳修刚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自己的女婿,金榜题名的同时,也迎来了洞房花烛。

在宋朝 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 知识还决定婚姻

而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故事。寒门才子冯京自幼天资聪颖,二十多岁时就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对于这样的人才,朝中大臣都争相抢夺。在殿试之前,朝廷重臣张尧佐就先下手为强,强行将冯京拥到家中,想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而冯京不屑于张尧佐的人品,委婉地拒绝了。在殿试时,冯京凭借出众的文采,被宋仁宗钦点为当科状元,成为了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之人(整个古代科举的历史中只有仅仅十三人)。最终宰相富弼如愿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状元郎,可惜好景不长,富家千金薄命去世,富弼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冯京,时称“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

命运的手掌里是有漏网之鱼的。“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考试在宋朝确实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甚至迎娶白富美的登天之路。就连宋朝真宗皇帝都亲笔写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振奋人心的励学诗。同时,热血高涨的治学氛围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飞跃发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非常认同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所说的一句话: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