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为迎合粉丝另辟蹊径 相声与流量挂钩未来会怎么样

最近的微博热搜上出现了一个话题:南京德云社火了,当相声拥抱流量能走多远?

早在几年前,德云社的女粉丝们就自称“德云女孩”,愈发趋于“饭圈”的她们对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们各种花式追捧,粉丝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这一现象引起了网友热议,有粉丝调侃:躲过了颜值实力并存的明星偶像们,却偏偏没躲过一群说相声的。

“相声圈”变“娱乐圈”?

在某周的“Doki应援季(为偶像冲榜打擂)”上,相声演员张云雷成功拿下了“最具人气榜”第三名,不得不感慨,他是真的火了,也正是他的出圈为德云社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德云社以前不叫德云社,最惨的时候只卖出去了一张票,靠传统方式的相声实在难以吸引大众。

如今张云雷为德云社做了个示范,尝到了甜头后,德云社其他相声演员也相继走上了吸引流量这条路,几年来他们的演出票价不断被炒到高价,单曲综艺不断,热度直逼很多一线的流量明星。

随后,其中很多相声演员一改传统印象,开始接拍杂志,走酷帅路线,运营个人微博等,他们反而更像是偶像“爱豆”,拥有着庞大粉丝群体,愈发有网感了。

可以明显发现,相声演员在台上表演相声的时候,存在不少演员迎合粉丝的现象。粉丝们疯狂搭茬,让相声没法继续。

“人家剧场有要求,不是你想说到几点就几点的,要罚的”
“加钱,有钱,随便罚!”
“今天我这后宫怎么这么乱呢?”
“九良,我给你生孩子!”

流量化让传统相声蒙上了一层纱,相声本身的传承与创新没有被重视,反而选择了商业化地发展,相声界变得极其浮躁,粉丝大多都是“视觉动物”,很少人是因为真正喜欢相声才疯狂追求的。

这一发展趋势虽然给相声增加了出圈率,为相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提供了不错的桥梁,但同时流量这一虚无的东西,若没有扎实的作品作为奠基,早晚都会消失在激浪之中。

除了乱搭话的场面,现场粉丝也是十分疯狂,缺乏秩序,听相声的观众还要给送礼物的粉丝们让路,张云雷演出现场,观众自带荧光棒,把相声演出变成了偶像演唱会……

这一幕幕“名场面”让真正想来欣赏相声的观众心凉了半截,表示德云社相声“变了味”。

在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他们闲暇时的关注点更容易停留在“相声偶像”个人的闪光点,可能不会花心思去了解背后的相声文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声界这种生存手段的一些弊端。

知名相声票友东东枪曾表示:“过去夸一个相声演员好,夸得是他的表演技艺,能把一样的相声说出不一样的味道。最近这些年,观众都是听段子和笑话,冲着相声演员个人去的,相声技艺的比重逐渐降低了”。

相声演员走上了偶像路线,综艺没少接,小岳岳的《五环之歌》,张云雷几乎逢演必唱的《探清水河》,相声演员被贴上各种标签,有些相声演员似乎逐渐偏离了相声的主题,许多人质疑他们靠这种方式又能够走多远呢……

流量相声又何妨

如今不少的相声,不论在思想还是文艺上,都难以企及前辈的高度。虽然流量没有真才实学来的实在,但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现在许多的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不太感冒。

有时也许不能太坚守本固,相声想要继续长远发展必须要顺应当下时代潮流,相声演员走偶像路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时代在发展,不论什么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相声拥抱流量,也是传统相声要经历的转变。如今的手机更新换代,新媒体逐渐取代纸媒等,都充分证明了顺应时代才能更好生存。

如今的德云社,就是找到了适应这个时代,并让相声重新焕发生机的路。

这条相声流量化的路子,扩大了相声文化的受众面,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收集到受众的兴趣取向,从而针对这个数据,选择出传统相声新的发展方向,使传统相声更好地符合更多人的“口味”,让其在新时代把根扎稳扎深。

让相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多种形式转变,首先得保证相声“活下去”,继而考虑继承和发展。

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曾表示:“相声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艺术,也应该是一种当代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休闲方式。

偶像派使得相声年轻化,从而出现了很受追捧的场面,这也恰恰说明了,传统艺术还有生命力,发展空间很大”。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论是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还是《相声有新人》,都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收获了不少好评,多多少少都带动了德云社以及其他相声团体的发展。

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相声新青年,让观众了解了更多的民间相声团体。

德云社的徒弟参加节目,更是增加了曝光率,通过粉丝的压力和公开公正的较量,不仅能侧面逼着相声演员创新进步,还给德云社增加了不少新的竞争力,助推其成长。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流量多了也会是一种压力,在众多粉丝的喜爱下,相声演员的实力等综合素质都面临着不小的考验,这对他们的能力来说也是一种提升。

当相声演员拥有大量粉丝追捧,享受明星待遇了,难道就代表相声落寞了吗?相声依旧是传统艺术,还是会受到人们的保护与推崇。

就像郭德纲老师曾在采访中提到的那样:“相声饭圈化,这是一个好事,因为意味着更多的人会关注到相声,德云社的初衷也是为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只要能不忘初心慢慢向前发展,一定有一个时代叫做德云社的”。

相声未来在哪里

不过话说回来,传统相声的健康传播发展,不仅仅是靠吸引关注度就能实现的。

在2018年的青岛跨年演出上,相声演员张云雷称:“大姐远嫁唐山,二姐远嫁汶川,三姐远嫁玉树”。

拿别人的痛点来制造欢笑,被文化部门批评用地震灾难做“哏”,拿悲剧做素材调侃,这是在公然挑战公序良俗,口无遮拦有失艺德,不利于传播健康的相声文化。

前段时间张云雷又上了热搜,原因是他在一档节目《风味实验室》中的一番话惹怒了观众,他说:“女人连家务活都做不好,我娶你干什么!”公然把家务作为女性专属。

另一方面,有的相声演员难以平衡对粉丝和真正来欣赏相声的“观众”的态度,常常靠颜值和接话逗乐来迎合粉丝。

如果没有背后真正的技艺作支撑,呈现出的恐怕只是一位空有其表的相声演员,本末倒置。艺术发展就需要建立在艺术之上,不能光靠市场炒作吸引受众,一味迎合观众。

之所以相声界出现这种流量化相声,在很大层面上,受畸形发展的粉丝追随“爱豆”的现象的影响,他们大多是“视觉动物“不看作品只看颜”等。

同时相声演员本身也存在被动局面,面对流量成名的巨大诱惑,难免也会促使相声文化传播变得迎合粉丝等,这些都是相声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相声界的前辈们倾尽毕生创作输出优质作品,来支撑中国传统相声向前发展。传统相声的创作尤为重要,应为相声的未来之路保留根枝。2018年随着师胜杰等大师的相继陨落,相声界也在不断失去重要的主心骨。如今,相声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创作人才尤为缺乏。

《相声有新人》节目中一对博士夫妇的作品《好浪漫啊》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如今的相声要么天天说段子,要么抄网络笑话,照这样发展下去,相声能有什么前途”。

这对夫妇在节目中还指出:“相声创作也是有公式的,套用公式就能创作好的相声!”真的是这样吗?

一位相声演员道出了答案:“相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公式,也不是按照固定的路线来运行的,而是有一定的感情寄托,并不是模拟一下观众笑的是不是开心,哪些地方需要调整,甚至用一套公式写出五百多段相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不同的时代,艺术传播的方式也会不同,相声流量化这一现象也没必要刻意打压。

从观众开始被相声演员圈粉,然后慢慢过渡到对传统相声的关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不是不可。艺术形式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相声流量化还是需要辩证看待,如今传统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确实不可否认这是个好的发展方向。

但依旧需要稳扎稳打增加相声在前路生存的底气,把握时代的契机,不断探索前进,继续努力提升相声的内容质量,将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