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前几天带孩子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见了这么件事——

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想吃棒棒糖,在超市门口磨叽了半天,妈妈终于给她买了。

吃完了糖,小姑娘说渴了想喝水,这时候妈妈发威了:“现在知道口渴了?你选择了棒棒糖就没有水喝,给我渴着!”

小女孩顿时被吓哭了,妈妈不失时机地又补上一句:“记住,自己做了什么选择,就要付出什么代价!”

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我能理解这个妈妈这么做,是想教育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什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呢?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突然明白了: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勇于认错、从认错中吸取教训、从教训中理解责任。但很多父母没搞清楚,学会承担责任对孩子来说是个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错把惩罚的手段,等同于了教孩子负责。

结果往往是为孩子好的目的没达成,反而因为亲子冲突两败俱伤。

更糟糕的是,这也让我们之间亲子关系,因此蒙上不信任的阴影。

1

惩罚教不会孩子负责

在我看来,这件事里错的并不是这个小女孩,而是她的妈妈。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孩子吃糖是对身体不好,妈妈让她长长记性有什么不对?

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想吃糖是她的天性,并没有错呀。

相比之下,这个妈妈想教孩子懂道理是真的,挖了个坑让孩子跳也是真的。

有句话说: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只能是谎言。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用惩罚代替教育,那孩子记住的也只是惩罚。

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明白:教孩子负责和惩罚孩子是两回事。

惩罚的痛苦给孩子的只有负面感受: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出于逃避和恐惧的本能,会因为这种痛苦不再“犯错”。

就像此刻这个情绪崩溃的小女孩,估计怎么也想不明白吃糖和负责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她所能明白的,只有妈妈很凶、自己很渴很难受。

下次再路过超市,她可能真的不会再要棒棒糖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她理解了“负责”,而是因为心理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让她对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痛苦只会让孩子觉得:我已经付出了代价,这就很公平了;而只有让孩子明确“负责”的意义,才能让他更好的学会自我管理。

2

区别惩罚和负责,其实一点都不难

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应该以限制孩子当前的生理需求为前提。

就好像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一开始没有和孩子讲清楚,放任她的行为;然后又用她没有预测到的结果惩罚她、不让她喝水,这和虐待有啥区别?

所以想教孩子承担责任,一开始就要让他明白:责任到底是什么,负责这件事又意味着什么。

比如有时候带年糕出去吃饭,他要是把餐厅地板弄脏了,我就会要求他自己清理干净。

一开始他不肯去做,我就让他在旁边看着,自己跪在地上认真收拾干净,然后告诉他:因为我是你的妈妈,你把它弄脏了我要对你负责,但是我更希望你能为自己负责。

年糕很喜欢吃口香糖,我们就和他约定晚饭以后可以吃。

有的时候他白天想吃,我就会先说清楚:一天只能吃一颗,你确定要现在吃吗?

虽然一开始他还不是很理解,会说“我确定现在就要”,但是这颗吃完了就之后就怎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作为家长帮他理解并坚持的方式。

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还有个妈妈问我,她希望孩子能每天自己收玩具,但是用了各种方法效果都不好,该怎么办?

其实想让“孩子自己收玩具”的背后,也是希望他能独立自理、为自己负责。

我告诉她:造成这些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想收,你就替他做了,他没有感受到不收玩具的后果。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妈妈有好几个孩子,每个人玩具都很多,可没人愿意自己收玩具。她就想了个办法,用一个大吊笼做了个“玩具监狱”。

每天孩子睡下后,没有收起来的玩具就会被关进这个监狱,一个星期不能再玩。

我建议她可以参考一下这种做法,尝试从结果上来约束孩子。

同时还提醒她:如果孩子因此哭闹,你可以用别的方法安慰他,比如陪他玩、给他看别的书或者玩别的玩具。千万不要孩子一哭就心软,或者变本加厉的指责嘲笑。

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他理解:我要自己收好玩具,不然明天就玩不到了。

想让孩子知错能改?大部分家长用错了办法

怎样同时做到和善和坚定,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困惑。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就是既要给孩子和善的温度,又要用坚定予他正确的引导。

我们不是要通过训斥打骂孩子让他哭、让他记住的当下的痛苦,而是让他明确责任的价值。

所以负责并不等于惩罚,父母用行动让孩子看到责任,用坚持帮他理解后果,用结果形成约束的力量,才是真正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