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确认无法造芯 硬件差异将进一步弱化

这是一个令人很悲伤的消息,不管你此前对华为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恶,在美国的禁令下,华为真的没有办法在近期再产出芯片,麒麟 SoC 将会告一段落。
确实,麒麟 SoC 的根基还是 ARM,但海思旗下的产品并不只有麒麟,华为其实也自研了相当多的芯片,其中有的也用到了比较先进的制程,会受台积电断供的影响,比如 AI 方面的芯片。

不论是对于华为的发展,还是国内整个芯片行业的发展,不论是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这确实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一件事也给国内整个芯片行业敲响了警钟,设计能力我们可能已经有了,但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没有完全完善,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闭环,还是要依赖外部的企业,外部的生态,没有办法做到 100% 的自给自足。
芯片危机并没有解除,它时刻都在,时刻都会触发,比如此时此刻,强如华为这样的企业,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在芯片上,最后还是没想到会在制造这一环上被卡喉咙。
余承东在 8 月 7 日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 2020 年峰会上表示,华为确实没有办法生产高端芯片了,断供是已经确定的事情,芯片会处于缺货的状态。这意味着依赖于先进制程的麒麟 SoC 确实已经被逼到停产,只有少数不那么依赖制程的芯片还能够靠他们和中芯国际的合作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而中芯国际和华为的合作也很难保持长久,毕竟这个合作有可能会把中芯国际拉入泥潭,而在芯片、半导体这一块,中芯国际也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依赖外部的供应,比如说光刻机。
所以华为 Mate40 系列可能将会成为最近几年里最后一个搭载麒麟芯片的高端产品系列,后续的产品基本上要依赖外购的芯片。为了避免差异化,华为应该不会留一批芯片给未来的产品,有也肯定不会是大货,毕竟芯片的存量有限,最多也就是打「情怀牌」,卖很少量的一批所谓「特别版」。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华为可能会用哪家的芯片呢?从目前的消息来看,联发科肯定可以给华为供货,华为也对联发科的芯片有很大的采购意向,双方现在也就天玑系列 SoC 已经达成了一些合作,华为旗下有产品在使用天玑 SoC。

如果联发科愿意和华为展开深度合作,华为给的资金也足够到位的话,未来或许会有由华为首发的一些高性能联发科 SoC。虽然天玑 1000+ 的表现很惊艳,但是在这一方面对比高通联发科还是偏弱的,天玑 1000+ 的实力也没有超越同级高通骁龙 8 系 SoC。

在后续联发科和高通之间的差距还是有可能再被拉开的,如果华为未来要高度依赖联发科,那么二者之间达成深度合作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目前不太确定的因素就是,联发科到底是否愿意和华为在这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毕竟华为已经成为了一个所谓的「敏感因素」,和华为合作太深入可能会把联发科自己牵扯进去。

这和中芯国际虽然很愿意给华为代工芯片,但是他们也不太敢和华为走的太深入。

如果二者不能达成深入合作,那么华为在芯片上对比竞品将会失去优势,因为芯片是所有厂商都可以买到的,你能用那我给钱给够了我也能用,这会让华为的产品在核心硬件上和其他产品趋向同质化,华为必须要在其他方面做创新。
这相当考验华为研发硬件上的能力和想象力,从华为过往的产品来看,华为在想象力这一方面还是略有一些欠缺,从软件到硬件,创新的点有,但是除了相机以外,在横向对比中华为并没有在产品的其他方面打造出什么「爆点」。
相反,像小米这样的厂商,虽然从高端、品质的角度上来说它可能比不过华为,但是小米在相机方面一样打造得出爆点,比如一亿像素,除此之外,在性价比、系统等方面小米也能够营造出和其他厂商拉开差距的东西,而华为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而言稍弱一些。
如果看营销,华为在这方面更不能算是「出色」了。在国内这头部四大手机厂商之中,华为硬实力确实很强,这是他们能够大量出货,在全球手机市场取得突出成绩的根本。但是在软实力方面,就国内市场的表现来说,出自华为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营销案例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现在网络上一提到华为,除了「沸腾」就是各种奇怪的关系绑定。

虽然这对华为在国内市场的出货存在利好,但是这并不能算是很成功的营销,因为与此同时华为肩负的公关压力和舆论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在这方面,你还真的不得不佩服 vivo、OPPO 的造化,一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这便是大厂之间软实力的差距。
在芯片断供之后,华为的硬实力很显然是会明显受挫的,这对华为手机接下来的出货很不利好。如果他们没有展开独特的合作去保持硬件上的差异,在硬件差异消失之后,比拼的就是各家的软实力。

华为必须要营造出某种独特的差异化,才能够保持他们在过去一年里高端产品销量大增,进而带来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大增的局面,否则华为的高端产品销量必然会有一个断崖式的下跌。
最尴尬的情况可能是,华为最后要从高通手上买高通骁龙 8 系 SoC,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国内头部这几家手机厂商的硬件将会走向一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程度,各家产品一拉参数表都是这么些东西,想要做出差异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华为今年下半年的华为 Mate40 系列至少在国内市场还有一批量比较大的、搭载高端麒麟 SoC 的货可以向市场供应,在笔者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批货的销售速度很有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要知道现在媒体就已经开始打出了「最后一款高端麒麟 SoC」的标题,并对即将发布并搭载于华为 Mate40 系列上的这个「麒麟 9000」一顿吹捧,可以说华为 Mate40 系列还未发布,就已经被各界迭上了各种各样的 Buff。

单纯就华为 Mate40 系列的销售来说,短期内的销量数据必然是很好看的,除非这款产品本身出现了什么很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堆料上的缺陷。但从长远来看,受限于芯片的供应,华为也不得不准备两种不同版本的华为 Mate40,这使得华为 Mate40 系列的生命周期会大大缩短,难以在市场上保持「持久力」。
长远来看高端旗舰销量下滑在所难免,而且对于华为来说,华为 Mate40 两种芯片的版本要怎么控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控制不好,市场秩序和舆论都是有可能会出现翻车的,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搭载麒麟 9000 的华为 Mate40 是一个「限量」的存在。

为了从长期解决缺芯的危机,华为启动了两项计划。第一项是扎根半导体行业,促进国内整个半导体行业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更多地去接触制造等,而不单单只是设计。

虽然这话说出来很振奋人心,但是它背后的事实是残酷的。我们仍然有很多东西不得不依赖国外的东西,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可能性很低,而且 C 端业务数据下滑的华为也不一定能够再支撑得起如此烧钱的投入。
要把芯片制造这一块做起来是相当需要财力的,要知道三星的 5nm 产线投入了超 80 亿美元,而华为如果这个时候要入局制造,他们还需要从老旧的制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这之中还可能有很多阻碍,成本会更高。
时间上,即使华为想要加速能够承载高端芯片制造的产线落地,投入的钱足够多,最快最快也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而且还和国际前沿仍然有差距,只能做到一定水平的自给自足。

相比之下,华为启动的另一项计划是更加实际的,即整合全球所有还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去研发新品,主动规避各种各样的限制,在夹缝中求生。这一条路相比扶持芯片制造,超大力度投入芯片产线来得更加现实,但是这条路同样也很难走。
因为未来不可测,没有人知道这个禁令来了第二轮之后,会不会还有第三轮,第四轮。现阶段华为确实还可以通过调整来继续产出产品,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旦华为可用资源的范围被进一步限制,这条路只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
然而之前的文章笔者有提到过,缺芯这件事成为定局之后,华为无论如何都会面临至少 1 年的空窗期,而且这还是在中芯国际在 7nm 产线落地之后愿意接华为大订单的情况下。
华为想要芯片用,唯一的选择也就是在可用的资源里寻找可以供货的企业进行大量的采购以满足自己生产研发的需求,换言之,这一条路华为已经是非走不可,无其他路可以选择。

在简单的数学统计层面,中国人均智能手机的持有量已经大于了 1 台,这意味着国内的手机市场完完全全已经是一个存量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基本都是换机,而不是新购。

对于国产手机来说,各家产品硬件差异的弱化必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消费者会偏向于更有差异化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够感知到每一代产品的「进步」,进而产生换机的需求,产生消费。
一方面,国产手机硬件差异的弱化会让消费者失去换机的热情和欲望,厂商很难刺激消费者的神经,释放换机需求,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这是不利好的,出货量必然会有下滑,这会迫使一些厂商在海外寻求更多的增长,甚至转移自己的重心。
另一方面,外来的苹果、三星仍然可以在硬件上保持高度的差异化,这对国产手机的销售来说是更加不利好的。假如这能够倒逼国内手机厂商在软硬件上做更多具有「开创性」的事情,那这件事还没有那么糟糕,但是如果国内手机厂商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以一种在国际大厂面前求生存的态度去做产品,那么最后市场会变得越来越残酷,可能整个国内手机市场的格局会发生大变化。
这一纸禁令最终影响的,并不只是华为一家,不是说其他几家大厂没有被禁令覆盖,就可以过得很潇洒,吃掉华为的市场份额,这背后所牵扯到的并不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