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改编不是乱编 戏说不是胡说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梳理最近的阅读和观影体验,笔者发现:艺术作品往往要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人们对改编情节的评价虽褒贬不一,大体上却有章可循。本文汇总了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剧本《西厢记》和小说《踏莎行》的改编情况,也梳理了与此有关的创作和鉴赏的体会,望借此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阅读材料1:从李勇到石娃

《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根据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李勇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山区孩子在逆境中刻苦求学的故事。李勇幼年父亲瘫痪,家里的生活重担要靠瘦弱的母亲和年幼的李勇来肩负;他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初中;获得了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被保送到庆阳师范学校读书;母亲因脑溢血去世后,他用架子车拉起父亲去上学。

为了煽情,电影进行了改编,从母亲早逝、父亲无力同时供养他和姐姐读书开始,石娃以全乡第一名考上初中,他拒绝乡亲们的援助,用架子车拉起父亲开启了求学之路,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观众被深深打动、深受鼓励,至今线上线下好评如潮。

学习机会:

“爸没本事,只能供你们其中一个上学,还是按老办法。”说着便拿出一只特大号的勺子,“看谁运气好。”勺子转啊转,最终停在了石娃面前。“噢!我能上学喽!”上学,在现在孩子们的眼中如此平常,如此地理所当然。可石娃和他姐却要通过勺子来决定谁有上学的权力,这让人不由得心酸。

学习态度:

有一次,雨下得很大很大。石娃的一位女同学在过小河时,不幸身亡了。石娃很伤心,三天都没去上学。被爸爸知道后,是一顿暴打。“你对得起谁?你对得起你姐吗?”从此,石娃便很用功读书。

父子深情:

一边是行动不便的父亲,一边是好不容易才考到的师范学校。石娃选择了父亲,“爸,我要留在家照顾你!”那时的他,已经读懂了爸爸深沉的爱。没想到爸爸异常气愤,竟摔倒在地上!一天晚上,爸爸竟跳井自杀——为了自己不拖累石娃,他竟想到了死!“爸,我去上学!”

但是太过戏剧化的情节,也让观众纷纷吐槽。

反对出嫁:

姐姐嫁人的时候,石娃的那种恨从何而来?自己明明一直在向家里要钱,正是这样的经济压力造成的结果,而石娃凭什么发脾气,除非他只是一个自私鬼。

拒绝参保:

参保,这是一种惠民的国家政策,不是什么坏事,而石娃听了这个消息后为什么这么着急?难道非得断绝父子关系才能上五保?难道这件事很丢脸?可悲的是,石娃再次责怪父亲,可是为什么?

父亲自杀:父亲说:我不想拖累你。影片最后,父亲跟了儿子去上学,终于下定决心不再拖累女儿,选择拖累儿子。一个刚选择自杀没多久,就下定决心宁可不要当五保户,也要拖累儿子的父亲,看不出有多感动。

二、阅读材料2:从崔小迎到崔莺莺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故事源于元稹的真实经历,他的自传体传奇是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历经金代董解元、元代王实甫改编,崔莺莺的形象逐渐丰满,故事结局越来越圆满。

现实生活中,崔小迎一失足成千古恨。

元稹,与崔小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身。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唐传奇中,崔莺莺被弃如敝屣。

元稹曾作自传体传奇《莺莺传》,张生与崔氏一家同寓于普救寺,恰逢蒲州兵乱,张生与蒲州的将领相识,请兵保护,崔氏遂免于祸乱,崔氏妇命莺莺出来拜谢张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与其私定终身,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张生还把莺莺比作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最后崔张二人各自结婚,张生一次路过莺莺的居所,想见一见莺莺,莺莺最终没有见他。

金代诸宫调中,白马将军做主完婚。

金代出现了董解元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西厢记》中,崔张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结局圆满。

叛逆的性格以外,莺莺还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堂鉴赏:改编点铁成金

以上的改编现象中,改编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改编成功的作品人物更典型、丰满,情节更引人入胜,因而主题也更突出、丰富。7月11日看过电影之后,因为意犹未尽,12号我把这些材料呈现给学生阅读,并设以下问题:“你能接受改编吗?为什么?”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之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了展讲。

第一种观点认为:改编是有必要的。改编后的形象更丰满、光辉,崔莺莺的形象就是这样逐步丰满,变成家喻户晓的;适当的改编可以凸显、丰富主题,比如《背起爸爸上学》激励起无数学子勤学奋进,让所有看过的人心怀感恩。而故事原型,或者改编不到位的作品,明显不具备这样的感染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改编需要有限度。要尊重客观事实,作品中失真的情节往往让受众难以接受。比如一些抗日神剧中,日本兵被手撕,现代人可以穿越到古代任性妄为,让观众倒胃口;《背起爸爸上学》中,石娃跳进井里独自把跳井的爸爸驮出来,无视观众智商,让观众吐槽不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受众要灵活看待艺术的真实。所有的艺术作品,在大体真实的基础上都允许一定的夸张、虚构,我们不能苛求每一处细节真实。王栋智这样总结道:“如果要知道全部的真实情况,不如去看历史书。”获得同学们的一致首肯。

六小龄童语说:“改编不是乱编 ,戏说不是胡说”。首先,艺术作品的改编首先要有道,即艺术规律,为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在大体真实的基础上,可以改编情节;其次,同时要注意改编幅度,尊重观众或读者的认知,不能太离谱;最后作为受众,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既要“入戏”又要“出戏”,就是说既要进入创作者假定的环境,读懂形象,把握主题,同时要认识到这是“小说”“戏剧”等艺术,对细节不可以太较真。

“改编不是乱编 ,戏说不是胡说”。使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规律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写作小说或者剧本。
四、学以致用:改编理论应用

本次期末考试第九题是这样问的:“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合理演绎,请结合本篇小说分析这样的改编好在哪里?”

答案是:“(1)历史真实为依托: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等重要事件,寇准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均有据可考,是真实的。(2)想象虚构为血肉:夫妻对话、雨中赶路、赴陕州时写《踏莎行》等情节或细节是虚构的。(3)鲜活的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写寇准被贬途中的经历、对话、言行,表现人物在被猜疑、被诬陷、被贬的困境中,依然坚守正道,忠君爱国,使人心生敬意,对现代人具有启迪意义。”

答案第一条谈真实的情节,作为历史小说,主要事件真实;第二条,谈虚构部分;第三条说这样处理突出的主题以及时代意义。

对比一下参考答案,我们发现,语文试题其实就是引导我们处处留心,把感性的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欣赏的规律结合起来,逐步提升鉴赏水平。

接下来,给同学们推荐“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易中天先生把《三国志》以及其他历史材料、《三国演义》和影视作品结合起来,评说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改编,精彩纷呈,一定可以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作者简介:李宁,内乡县菊潭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上,精益求精,特别是在作文指导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生活中,不断反省自我、提升境界。多有散文、小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