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以主人公个人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在文学上有一个专属的名词 Bildungsroman,词源来自德语,可以翻译为成长文学或教育文学。电影中的成长青春片(Coming-of-Age Movie)也好像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题材。从文学到大荧幕,我们看过的个人成长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但这部电影却能再打动一次我们的心。

《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伯德小姐 Lady Bird》是美国女演员Greta Gerwig半自传题材的导演处女作,被提名了5项奥斯卡,还拿下了金球奖最佳喜剧类型片和最佳女主角奖。

原本不以为然地觉得成长题材已经很难出彩了,看完《Lady Bird》,才明白了它为什么受到各大奖项的喜爱。

它拥有一种精准敏锐的情感表达,精准到可以让我们忽略文化差异和背景,直接冲撞在地球另一端小城市成长青年的心。其中抓住的情绪,正是我们在成长中感受到的苦闷,自命不凡,骄傲以及那些无法说出的青春心事。

故事的主线其实很简单,讲述给自己取名Lady Bird 的女孩克里斯汀从加州小城高中走向纽约大学的生活点滴,她的社团,初恋,第一次,大学报考,和吵吵闹闹又合好的闺蜜情。影片最大的冲突是她和母亲的矛盾,电影从Lady Bird 和母亲在车内争吵跳车摔断手臂开始,在她与母亲电话和解中结束。

《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她的生活仿佛充满了bug,想要去东海岸纽约读大学,但是成绩平平。父亲也面临失业,家里经济状况陷入窘境。遇到了一起遥望夜空说“这是我们的星星”的完美男友丹尼,转眼却发现对方喜欢男生。为了接近忧郁文艺的乐队成员凯尔,甩掉闺蜜,一边装白富妹,一边在小店打工。想要跟凯尔拥有完美的第一次,却发现对方是个没用的“小渣男”。她过得笨拙,充满掩饰。

《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她给自己取的名字Lady Bird,就像她笨拙又想要特立独行的内心,是她想像鸟一样飞出家乡小城的心。这个名字,是一个成长隐喻。影片一开始,她对这个名字不断强调,想要马上离开家乡,连自己家的房子都不想承认,到最后,在纽约的新朋友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克里斯汀。是她从强烈地自我怀疑,到接受自我的过程。

作为地球另一端出生小城市的青年,看完这部影片,心里除了共鸣,居然还有一种放心了的心情。就像看到著名作家也会因为写不出稿件烦恼一样,看到美国少女成长中的拧巴和自我怀疑,心里有了一种“原来全世界人民都差不多啊”松了一口气的情绪。

厌弃家乡,想要成为都市女孩,喊着去纽约去北京去东京,想变成最世界最酷。想做从小抽烟的另类青年,和臭脸文艺男青年讨论自己也一知半解的话题,被国家迫害妄想症,说出家乡名字没人知道还故作骄傲,是多少自卑又自尊心强烈的小城青年经历过的状态。

在青春期经历的惶恐,自卑,强势,掩饰,和一些其它说不上名字的情绪,在很长时间都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承受,全世界都无法了解,又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只好去掩饰,做出一副“我全世界最厉害”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

就像网友感叹的,“导演是把我的日记改编了吧”,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这个美国女孩的故事,打破了国籍和文化的差异,击中经历过成长中自我怀疑的,所有人的心。

原来大家都差不多,虽然我们互相完全不认识,毫无关联,但是生活的背景和敏感的内心,让我们都产生了一样的情绪。

《伯德小姐》:我们永无止境的青春期

成长的过程大概就是一个自我和解的过程。克莉丝汀最后阅读来自母亲的信,在纽约街头想起自己的家乡萨克拉门托,想起自己的家人。

像她一样,我们的成长也是这样一个接受的过程。接受自己一点都不酷,接受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出生地,接受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掩饰,惶恐,自卑,冲动,接受自己的孤独原来是一种社会共性,接受自己不说孤独的奇怪。

但现实中真实的成长,却不像电影中那样快速地完成,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漫长,甚至有可能永无止境。我们也许可能一直没法和家庭和解,也没法体谅自己,也许永远自责,也许永远活在和自己抗争的死胡同里。

但比成长的痛苦更可怕的也许是,彻底地放弃了成长,永远活得像十几岁,把一切当成理所应当,拒绝和世界的关联。比起成为封闭脆弱的成年人,不如选择痛苦选择成长。青春期大概有一千年那么长,我们每个人都永远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