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瑞幸活过来了。上周,瑞幸宣布获得了1.5亿美元的融资,而就在这个消费公布的前几周,它把自己的咖啡机、奶箱、粉仓拿去当质押品,借债4500万元。

瑞幸很缺钱,但它疯狂的扩张速度和巨额的补贴,又给人一种不差钱的感觉。它用短短2年的时间,达到了星巴克花了20年才达到的规模,这背后最主要的不是咖啡的品质和服务质量,而是资本的力量。资本不是万能的,依托资本成长起来的ofo就是前车之鉴,没有资本依托的瑞幸随时处在倒闭的边缘,而唯一能拯救它的,或许只有一个更大的资本市场。

和星巴克完全不同的扩张模式

1999年1月11日,星巴克在中国开了第一家门店,位置就在北京国贸,店员在美国接受过培训,店里从咖啡机、咖啡豆、到纸杯,都是纯进口。

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星巴克的售价也并不便宜,19元一杯的拿铁,放在当时平均房价只有2000元的北京,是不择不扣的奢侈品。

星巴克进入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咖啡文化的市场,最早服务员要反复解释,最便宜的意式浓缩只有一点点,也苦的不行。

当时星巴克的主要消费者是老外,后来又延伸到了外企员工,随着星巴克品牌认知的建立,美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居民可支配消费的增长,星巴克变成了一种潮流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形成了那个年代“消费升级”的代表,迅速在都市白领和年轻人中间流行。

星巴克依托中国的经济发展,步步为营,花了20年的时间才开出3600家门店,覆盖了中国150个城市。然而它今天最大的挑战者瑞幸,使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打法:烧钱。

瑞幸最烧钱的有两点,大规模线下开店和烧钱补贴。瑞幸表示,今年计划每月开设200-300家门店,在年内把实体店总数扩充到4500家,用2年的时间取代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

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烧钱补贴就更不用说了,从新用户首杯免费、买一送一、折扣劵分享,到最近的“百万大咖”,每周送 500 万现金...自始至终,瑞幸都把自己营销成一只肥羊,鼓励用户去薅羊毛。

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瑞幸的措施是截然有效的,2017年10月,第一家瑞幸在银河SOHO开业,在1年多的时间里,瑞幸靠补贴俘获了大批的用户。在2018年底,瑞幸咖啡的月活达到40万,总计消费人数达1254万人,销售量超过8968万杯。

补贴的背后,是资本的持续输血:

  • 2018年4月,瑞幸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 2018年7月11日,瑞幸获得2亿美元的A轮融资;
  • 2018年12月12日,瑞幸完成2亿美元的B轮融资;
  • 2019年,4月18日,瑞幸获得1.5亿美元B+轮融资;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去年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毫不掩饰地承认,瑞幸并不关注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公司将继续向新客户提供大幅折扣,并试图从老牌咖啡企业那里获得市场份额。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瑞幸在2018年前9个月收入3.7亿,亏损8.5亿。

资本下的层层隐忧

瑞幸在规模上达到了星巴克的量级,但背后不乏隐忧。

首先就是质量上的下降,虽然瑞幸一直是直营店,但如此快的扩张速度,让它的品控受到了影响。有不少用户抱怨瑞幸的品质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一天点了两杯一样的咖啡,口感上会有明显的区别。

在早前,瑞幸的口感被认为是和星巴克处于同一阵列的,如今说“还是星巴克好喝一些”的声音变的越来越多。

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另一个问题是,瑞幸的用户有多少忠诚度?

有些人去星巴克,是寻求家与办公室之外,可以放松、办公、社交的第三空间,所获取的不仅仅是咖啡因那么简单,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远远超出了喝饮料的范畴。

瑞幸的很多选址都在写字楼,瞄准的对象是上班的白领,从瑞幸内部的装饰也可以看到,它没有星巴克那种空间,很多店面甚至连座椅也没有。

这种模式倒也说的过去,我不给你提供第三空间,不给你舒适的座椅和优雅的办公环境,我只是一个咖啡因补给站。

做为一个补给站,10-15块的单杯定价可以接受,但在恢复原价后,有多少用户会继续留存,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就是个大问题。

下一个ofo?

过去的10年,中国风险投资圈催生了一个个独角兽,如今他们正以更快的速度来推动企业扩张。

这种跳棋般的打法将传统公司的竞争节奏彻底打乱,哪怕和瑞幸瞄准不同市场的星巴克也紧张兮兮,开始接入外卖,破天荒地和阿里搞起了合作。

资本的模式非常成熟,烧钱☞抢占市场☞提高估值☞合并或上市。

ofo就是个典型,在短短2年时间拿了5轮14亿美元的融资,曾经以野火燎原的架势,在10天内部署了11个城市,把产能做的了竞争对手的10倍以上,也推出了免费骑、骑车领红包、免押金等种种促销方案。

这听起来像极了今天的瑞幸。

只可惜ofo没能合并美团,还错过了滴滴;别说上市了,它至今10亿美金的押金缺口和人去楼空的总部大楼,彻底打破了资本无往不胜的错觉。

一笔融资救活瑞幸,但它离倒闭也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有人说ofo是重资本的模式,单车制造成本、维护成本、投放成本都让它更加烧钱。

没错,相比之下,瑞幸的主要成本是人员、设备和租金,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性投入,而租金和人员对资本的需求更循序渐进,没有复杂的供应链,管理起来更容易。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共享单车被认为是个刚需,特别是在大城市上下班,从地铁口去目的地等时候都需要一个快捷不堵车便宜的方案。

但就是这个刚需,至今没能证实自己商业模式的可靠性。

喝咖啡是刚需么?

欧美国家每人每年约消耗500杯咖啡,日本和韩国也有200杯的人均消耗量,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这一数字仅为4,其中84%还是雀巢那种速溶咖啡。

瑞幸很多店面集中在写字楼、园区、商圈。这里每天疲于奔命的年轻人需要咖啡因,10-15元的现磨廉价咖啡就是好于雀巢的选择。

可711、便利蜂、全时、麦当劳也进入了这个市场,对它们来说,除了咖啡外有更多的盈利渠道,还不用付出太多的人员成本、门店租金,就可以把咖啡卖出去。瑞幸不见得有能力顶着10-15元的价格,在不亏本的情况下一直做下去。

瑞幸的补贴还在继续,店还在继续开,等这1.5亿美元烧光之后,瑞幸能不能实现盈利还是个问题。新融资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瑞幸需要把管理和服务精细化,但最需要的还是钱,是上市。

瑞幸或许可以超越星巴克,或许会变成下一个ofo,又或许会在星巴克和便利店中间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也很好奇它的终局,并相信这个结局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