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带来的新社交方式 如何保护Clubhouse用户隐私

自2020年3月,这个以即时性音频社交为核心的名为Clubhouse的海外社交软件,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爆火。导火索正是特斯拉CEO马斯克在Clubhouse开设房间。

Clubhouse审美疲劳了吗
关于种种有关Clubhouse观点论述中,有一种是耀眼的。在下沉的互联网市场中,这种被Clubhouse唤起的憩息已久的向上力量,也可谓是互联网之众盼。“Clubhouse的先天优势在于头部精英亲自下场引流。”所以很多人将这个软件奉为网联网社交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与大神交流,与偶像同框,这些排队拿邀请码的网民在努力向上融入圈层。这不假,邀请码制也一定程度上为这个软件罩上了一层精英文化的光环,同时也保证了社交话题和讨论内容的质量,形成了强大的用户带动效应。

其实Clubhouse背后技术服务商是中国公司声网Agora,其创始人赵斌的另一个身份,是YY语言的CTO。但网络时代的文化本质就是创新、解构和重构的文化。可以说Clubhouse是将YY语音传统的游戏语音技术的精髓解构了出来,并在Clubhouse上重塑了语音社交的灵魂,同时在产品属性方面融入了“播客”、“派对”的概念,一方面为Clubhouse的社交价值添加了很多层次;另一方面在功能上的“减法”,从而更大程度上释放出了这个程序的价值。在 Clubhouse 里面,用户无需添加验证好友,只有 follow、unfollow 和互相 follow 这三种关系;用户可以加入不同的 club,可以创建和加入不同的 room。

这是一个适合所谓“有准备”的人使用的程序,有人在Clubhouse里面挂好几个小时旁听,在其中汲取他人观点中的营养,或是与他人进一步积极参与讨论,就像是一个学习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还顺带拓展了交友圈,扩大了影响力。

房间的话题从拉盘股票到情感咨询,再到方言探讨教学,你可以说这像大学宿舍里的卧谈会,又与国际学术会议的茶歇有点类似,无疑是“文化沙龙的互联网化和当代社会化”。不否认在Clubhouse里看到了YY语音等其他软件的影子,但单从内容判读,Clubhouse是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了那些以低俗、猎奇、八卦取胜的社交软件和平台。

“没有一个房间能待上10分钟,也毫无兴趣自己开一个房间。”这是来自罗永浩的吐槽,他认为Clubhouse的火爆源于疫情、马斯克、硅谷的属性以及邀请码制,或许真的会有Clubhouse审美疲劳,但你无法否认Clubhouse在21世纪的特殊情境中,带来了一种贮存和输出新鲜能量的社交方式。

公开讨论的空间还是意见领袖的阵地
你是通过什么知道Clubhouse的?
对当下身处内地的互联网用户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还是跑不了微博、微信、豆瓣这些日活极高的主流平台,当然也可能是关于Elon Musk业余爱好与投资风向的小新闻。

作者并没有海外手机号或邀请码来注册一个Clubhouse账号,但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多个中文平台上追踪到的Clubhouse相关信息都表明,这个软件的功能大致可以被定义为青年民众的意见分享空间,和资深业者与意见领袖的课堂。

Clubhouse在内地最风生水起的这段日子里,在其他中文社交平台上屡次被提及的房间包括但不限于两岸青年对谈、娱乐圈内部人士大爆料、关于某篇讨论Clubhouse文章的讨论室、互联网业者在外网也逃不开的996、宠物头像分享等等,几乎各个类别的话题都可以在Clubhouse上被讨论和分享。

这不失为social distancing期间我们与陌生人的一个理想化的亲密接触方案。可以说在对粉黑大战、一边倒的情绪输出不堪其扰的中文社交网络中,Clubhouse的对话由具备一定组织能力的主持人开启,通常情况下发言机会不会因你是大V还是小透明而相差甚远,“点到才能开讲”的机制也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对话的节奏和理性,这使得在最直接的声音的输出中,对同理心的要求始终都在。

此外,尚未被远程办公过度摧残且习惯高谈阔论的专业人士毫无疑问可以在Clubhouse获得相当的存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社恐”其中就没有存在空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房间获取信息,同时享有在一个聊天室安静地出入的舒适感。

一个关于针对亚裔歧视行为讨论的房间,吴彦祖也是主持人之一。

除了日常化的“匿名群聊”,不管中文还是英文互联网上都少不了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在Clubhouse上开房间、对谈、讨论他们专业领域中的某个大众或许会关心的话题。这其中不乏专业人士谈论建立中文版Clubhouse的可行性,和时尚艺术领域业内人士为此类颇具噱头的行业揭开面纱。

在这样一个“精英制”的聊天室里,专业人士只消侃侃而谈倾囊相授,而不必担心曲高和寡。这不禁让人想到的同样囊括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商业等多行业类别成功人士的付费在线课堂Masterclass。在知识付费已经成为当代消费者共识的今天,明星大咖可能在Masterclass上传略微浅显的入门课程以满足广泛的受众需求;而在Clubhouse这个相对的闭环,对谈更多的是为了在业内人士之间观点传递,而非面向大众进行信息传递,这意味着Clubhouse上的专业观点更分散、受众门槛更高、(或许)更值得被收费。

Anna Wintour的Masterclass课程页面

那么然后呢?
以目前的热度来看,Clubhouse也许未来不会继续维持邀请制和仅限iOS兼容,那么在这个纯语音的、即时的、国际论坛化平台上将会有怎样的内容?大佬入驻的房间收费管理或许是一种选择,毕竟在物理距离受限、互联网受众庞大的当下,将“巴菲特午餐”放到线上不失为一种新的划分经济实力和获取名气噱头的途径。然而更多时候,对普通用户来说,或许它更像线上兴趣小组的语音版。

Clubhouse不通过用户匿名来保障隐私,毕竟有资格进入这个平台在目前还需要通过实名或者在其他平台发截图来证实自己的资质(当然还有逃不开的手机号注册),线上聊天室的私密性更多地体现在可观的房间数目、随进随出的自由选择以及约定俗成不外传的即时聊天。这些都给了在特定房间交换私密性内容更多的可能。语音版的Onlyfans?说不定某个在后半夜进入的房间,就是这样的呢。

结语
尽管开放和随机以及与名人共处话筒两端这些都足够吸引人,你仍然可以在Clubhouse的应用模式找到不止一个陷阱:如何保证个人声纹的安全性?如何确保语音聊天的内容不被提取?如何控制粉黑大战?如何保证纳入智识见解更多样的人群之后平台还能保持公平理性?看得出软件方正在小心地维系着多样性、公开性、隐私与安全之间的平衡。而直到今天,其他社交平台已经有了大段的Clubhouse聊天室截屏片段,和线上专业论坛衍生出的课堂笔记备注版。这些一手或二手资料的流传又将怎样影响Clubhouse努力维持的平衡?或许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问题的答案会越发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