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有人认为视觉中国是在中国人普遍缺乏版权意识的背景下,催生的一种畸形商业模式,但殊不知,在体面的利润之下,全球互联网版权的玩法大抵都如此。因为一张人类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照片,公众对于视觉中国的积怨集中爆发了。

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从昨天下午开始,视觉中国先后发了一条声明和两封道歉信,尽管使出了模糊概念、甩锅推责、卖乖装可怜等连环招式,但还是没逃开被官媒点名,被版权局发文的命运。在天津网信办连夜约谈后,昨晚,视觉中国官方正式404。

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对股东和投资人来说,更惨痛的代价体现在股价上,今早(4月12日)开盘,视觉中国总市值瞬间蒸发近20个亿,而之后还不知道会有几个跌停在等着它。

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但作为自媒体,此刻的我们却深感愧疚,毕竟开号两年还没有被视觉中国盯上过,只能证明我们的存在感太弱,对不起各位读者和老板。

视觉中国的生财之道:“强买强卖”式销售

言归正传。对于视觉中国的批评已经层出不穷。视觉中国之所以被引起如此高声量的讨伐,黑洞照片、国旗国徽的版权声明只是导火索,其扰人的销售模式才是引发众怒的根本原因。

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视觉中国把国旗、国徽等图片也打上了水印,加注了声明版权,并将图片以150元—1000元的价格出售

怎么形容视觉中国的“生财之道”呢?

总结一下。首先,视觉中国允许搜索引擎抓取有版权的图片,提供给用户免费下载,这一点已经很鸡贼了;而当用户上钩,使用侵权图片后,视觉中国并不会马上告知,而是静静看着你“长肥”。眼看你在“侵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积累上百个记录后,一面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从天而降,给你递上两种选择:要么按每张图片几千到几万的“天价”赔偿;要么签一份长期合作合同,之前的“犯罪记录”一笔勾销。怎么说呢,这就好像一个店家把商品拿到了门口,和一堆免费试吃的食物混在一起,等你丢掉了戒备心,吃完手里那块蛋糕后,对方立马跳出来要价每克1万块,不然就花5000“充个会员”。

如果你胆敢有任何异议,不由分说,就会被扣上一顶“不尊重版权”的帽子。更可气的是,你乖乖交了钱,却发现这块蛋糕是店主从免费的慈善晚会上“薅”来的——是的,视觉中国经常把公共图片打上自己的 logo,虚张声势,以“诈取”更多赔偿。

现在,视觉中国的这套“强盗逻辑”已经很清楚了:“钓鱼式执法”→“诈骗式销售”→“勒索式合作”,一张天罗地网早已铺开,身边都是鱼饵,除非饿死,不然必然上钩。视觉中国的操作,给我们强势科普了一个专业术语——copyright troll“版权流氓”,专指那些打着版权幌子,通过法律渠道谋取经济利益的公司和个人。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会发现,视觉中国只是版权在全球畸形商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版权维护,一个全球性难题

在网上盛传的互联网大佬金句中,有这样一条,说的是,当年在被问起为微软何不整治中国市场泛滥的盗版Windows时,比尔盖茨曾撂下过一句狠话“先让中国人先偷,等到时机成熟,直接带警察去抄他们办公室”。这话当然经网友演绎过的,但话糙理不糙,在版权这个生意上,别管卖图片、卖软件、卖系统,“诱导性购买”和“养肥了再杀”确实是业内的通行玩法。

版权流氓视觉中国可不是一人在战斗!

盖茨的原话是1998年他在华盛顿大学演讲时说的:“中国人不爱花钱买软件,但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当他们用上瘾之后,我们一定能在下一个10年想出让他们付费的办法。”当时,Windows98系统刚刚诞生,其正版在中国市场的售价是1998元,而天桥上的盗版只要15块,而且买一张就能搞定整个公司的电脑。如此悬殊的价格差之下,“谁用正版谁傻X”是当时普遍的心态。直到2004年,Windows操作系统在中国的盗版率甚至一度高达90%。但对此心知肚明的微软,并没有采取太多强硬的打击措施,他们选择用利润还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当微软在中国市场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你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它的时候,微软也开始兑现他“收割”的承诺,微软开始对大型企业下手了。

根据《时代周报》对业内人士的采访,最高时,微软在中国的收入80%是利用反盗版作为压力来迫使企业付钱,“反盗版”已经被上升为一项营销战略,而与此同时,一些与视觉中国类似的销售套路也不时见诸媒体。

2017年10月,微软在中国落地了一项名为“Azure知识产权保护计划”的项目,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微软中国产权部的名义发函追究版权责任,对象全部都是大型的上市公司。

据智通财经报道,微软的方式很简单,他们在年报上找到了各家公司信批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如果公司非微软软件注册用户,微软就会寄出律师函件。用这个方式,微软追责了上百家使用盗版Windows系统的上市公司。

版权困境,谁之责?

但话说回来,下到卖图片的视觉中国、卖字体的汉仪方正,上到卖软件的Adobe,卖系统的微软,为什么但凡涉及到版权的生意,都喜欢以出动出击的“碰瓷”或者“打击盗版”作为营销方式?安安静静地开门迎客不好吗?

答案可能是,生存所迫…不同于实体商品甚至互联网服务,版权是个属性极特别的产品。

版权很难保证不被恶意复制,即便对于微软这种体量的公司而言,对于个人用户侵权的追溯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给了不少用户钻空子的机会,而在大部分领域的版权市场中,C端用户的比重都远远超出了B端客户。而不仅是中国,即使在一些版权意识已经相当领先的发达国家,把版权当商品出售还是一个有待养成的习惯。如果只是静静得摆在货架上,等待消费者挑选,版权商的收入恐怕根本无法支撑其研发及运营的成本。

更多的时候,“版权”一词的复杂界定,让我们很难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碰了侵权的底线,例如Youtube上随处可见的影视作品混剪视频,以及视频媒体里引用的经典图片和画面,它们又是否游走在侵权的边缘呢?

而除此之外,像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版权库还有其自身的痛点。它的商业本质不过是一家代理商,上游连接摄影师和图片库,之后分销给个人用户、广告公司和媒体。这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所谓的护城河不过是更多、更优质的版权图片,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资本撬动的,只要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图片,下游的客户也会随之流走。生活在这种“不安全感”之下,主动出击和碰瓷营销就成了“视觉中国们”安身立命的招式之一。

就在视觉中国经历全民声讨的同时,大洋对岸的瓜众们也在关注着一个版权欺诈案。被诉公司是GettyImages,作为全球第一大版权图库,它与视觉中国的联系颇为紧密。

GettyImages成立于1995年,称得上是互联网图片在线版权平台的鼻祖。很大程度上,视觉中国等国内图库的商业模式都“承袭”自Getty。此外,Getty在中国所拥有的一家公司“华盖创意”,也正是与视觉中国合资创立的。然而这位“引路人”本身,也经常被指责为一家“版权流氓”公司。这个月初,一家公司以“售卖公开版权图片”为由,将Getty告上了法庭,此外,Getty还涉嫌使用“欺诈技巧”试图让公众相信自己是这些图片的合法版权持有者。

简直和视觉中国的故事一毛一样?

Getty 的案件也还未宣判,如何合理合法地“卖版权”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说明的是,版权盗用一事上并无有意无意之分,只要涉及侵权就必须承担相关责任。我们不反对版权维护,但也不希望看到高喊着“维权”口号的平台,本身参与着侵权的经营。

希望经过这次的整改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