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强韩:“术”之道 终是昙花一现

公元前403年,韩国与魏国、赵国三家抱团取暖,共同大败知伯后,实现“三家分晋”,从中分得一杯羹,并被周天子(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只是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地盘最小,国力最弱。它北有魏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整个国家处在这些大国的包围之中,随时都有被这些大国吞噬的危险。到了战国中期,各个国家为了增强国力,纷纷开始寻求变法图强。于是秦国有商鞅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深受其影响的韩国更是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再不变法,就只能坐以待毙了。然而到底该怎样变法?谁又最适合引领这场变法呢?

恰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向韩国发兵了。面对强大的魏国军队,韩国君臣则是苦无良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帮助韩国度过了难关,并从此开启了强国之路。

大战在即,韩国岌岌可危,就在群臣喋喋不休之时,申不害挺身而出,他进言韩昭侯:“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申子强韩:“术”之道 终是昙花一现

韩昭侯斟酌再三后,终于听取了申不害的建议,亲自起身前往魏国,朝见魏惠王,以表敬畏之意。没想到朝魏之程,一切如申不害所料,魏惠王开心地接受了韩昭侯的朝拜,不仅立即撤兵,还与韩国相约达成友好邻邦。

正是魏国的这次侵伐,让申不害脱颖而出,赢得了韩昭侯的关注。申不害作为当时新兴的“士”阶层代表,他极度渴望能够得到国君、贵族的赏识,从而得到一个可以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韩昭侯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51年,韩昭侯在见识了申不害的才能后,不顾贵族众卿反对,破格提拔本为“郑国贱民”的申不害为相。公元前355年,申不害成为韩昭侯相中的变法人,在韩昭侯的支持之下开始实施变法强韩。

作为一个被韩国征服兼并的郑国小民,申不害自然很珍惜韩昭侯的知遇之恩,将毕生所学全部倾注在处理韩国事务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申不害本学黄老,但推崇“循名责实,明赏慎罚”的刑名学,也就是法学。他提倡“术”与“法”相结合,为了满足当时封建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他主张君主应擅长“术”之道,也就是要做到喜怒不流于脸上,不给下属揣测之道。而且君主还要能够玩弄“权术”,推崇国君“独断”,要牢牢地把持住国家的最高权力。

申不害在变法过程中,针对贵族阶层,他取得了韩昭侯的绝对支持,收回贵族特权,清理贵族的府库以充盈国库;他本人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兵编入国家军队一同进行严格训练,并提出了“循功劳,视次第”的论功行赏制度。

在吏治方面,申不害主张官员要称职不越位,履职情况要有检查和考核,推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不仅可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还提高了整个国家政务处理效率。

在经济方面,申不害一方面鼓励农民开荒种粮,另一方面又大力推动手工业、冶铸业的发展,也因而有了“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昔日弱小的韩国通过变法,变得国强民富。

申不害为相15年,为韩国创造了“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的良好局面。

申子强韩:“术”之道 终是昙花一现

正是由于君臣二人同心同德,积极推行变法强国,巩固国力,从而为小小的韩国书写下了一段较为亮丽的历史。

然而申不害的变法仅专注于“术”,落脚于“国君”,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并没有从根本的国家制度上去实施变革,所以随着申不害、韩昭侯的离世,韩国的强盛如昙花一现,转瞬凋谢。

申不害之“术”的局限性也为后世提供了经验教训,正是在申不害的基础上,韩国末期又出现了一位将“法术势”结合起来的法家大成者,那便是韩非子。

生于战国末年的韩非师从荀子,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最后形成了集“法”、“术”、“势”于一家的法治理论。在看到自己的国家日益衰落时,他曾多次向韩王上书,力谏以法治国,陈述改革强国之道,但都石沉大海。这一点相对于能遇到韩昭侯的申不害来说,韩非的运气就要差很多了。

但这却应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老话。

如《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此二书恰是韩非所著,可见秦王才是那个真正的识珠之人。

《资治通鉴》曾专书“韩非使秦”:公元前233年,秦国出兵韩国,韩王急令韩非出使秦国,拟向秦国献上国土和玉玺,主动申请成为秦国的藩臣。

秦始皇早已知晓韩非是一人才,立刻面见韩非,韩非向秦王提出了“攻赵保韩”的策略,因为秦国一旦攻下赵国,对于剩下的韩、魏两国,秦国再取之就如“探囊取物”。

申子强韩:“术”之道 终是昙花一现

此时同出一门的秦相李斯深知韩非比他强,所以非常担心秦王听取韩非的建言,并重用韩非,从而影响到他在秦国的地位,于是就以韩非身为韩国人,所出其策必是“损秦利,谋韩利”而向秦王进言,不仅让秦王同意将韩非下入狱中,最终还逼迫韩非自杀。

幸运的是韩非与商鞅一样,做到了“身死法留”。秦王最终还是采用了韩非的思想治理国家,韩非倘泉下有知,当能释怀。

公元前230年,秦国在赢政的领导下,先攻下了韩国,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国拿下的中原诸侯国。

韩国作为秦国统一中原路上的一枚“软柿子”,先攻下它,符合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但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假使能有一位如齐威王、齐宣王般的贤君,能赏识并重用满腹治国才能的韩非,那韩国的历史是不是就可能改写?韩国是不是也就不用通过一味地献地献玺,来卑微地谋求生存?

韩非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与韩非命运相似的孙膑,不仅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尽舒广袖,还报了仇、雪了耻。那么,孙膑又是如何混得风生水起的?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齐国又是如何成长为可以抗衡秦国的一代强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