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阉宦,却于明史立传

阉宦误国,祸乱朝纲。

阉宦这个词,无论在何时何地,大抵都是不讨喜的。

阴险,毒辣,小人心性,说话不阴不阳,大部分人对阉人的评价,大抵如此。

但自明成祖朱棣成为那个时代的权利巅峰时,便注定有一个宦官的名字,会在无数年后,仍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1399年,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了改变整个明朝历史的靖难之役。

出身云南的他对于文武兵略,悉数知之,在郑坝村一战中,献计于朱棣,使燕王以少敌多,却大破建文帝军队,取得了在靖难之役中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

这一战,使得燕王朱棣终于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也让身为燕王府从侍的他,立下汗马功劳,得到了成祖赐姓。

成祖朱棣登基后,意图遣使,让周遭诸国涨涨世面,看看大明是如何之昌盛,以便摄服其不臣之心。

朱棣遍观朝野,发现他才学兼备,同时擅军事,知进退,又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仰,更深得自己看重,于是最终将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在出使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一去将会面临些什么,可他纵知前路九死一生,在面对朱棣是否愿下西洋的询问时,千言万语都化为了这义无反顾的两个字。

“臣愿。”

一介阉宦,却于明史立传

于是他领着四十四丈余长,十八余丈宽的六十余艘宝船,从苏州刘家河启航,从福建五虎门处扬帆入海,由此揭开了自己传奇人生的序幕。

彼时他带着船队先过占城,而后航行到爪哇岛三宝垄登陆,决定在此地贸易通商,顺便让当地之人瞻仰一番大明雄风。

但正好赶上了东西二爪哇内战,打的昏天暗地忘乎所以,西哇虽取胜,士兵却误杀明军过百,西哇大王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连忙向他献礼请罪。

他虽哀痛士兵之死,却无法违背道义,对主动求饶,且献上数万两黄金的西哇人大动刀兵,唯有敛去伤怀,再度远航。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闻人报信,得知有海盗盘踞马六甲兴风作浪多年,麾下喽啰近万,凶焰滔天。

陈祖义狼子野心,假意归顺,却暗中埋伏,试图偷袭船队,却被没有放松过警惕的他轻易识破,于是将计就计。

待海盗之王陈祖义人马袭来,他镇定自若指挥兵马应战,还未使出全部手段,便已阵斩贼党五千余人,陈祖义惊慌失措,还没来得及跑,便随着其余大小首领一起被五花大绑抓了回去,回国之后被朱棣亲自下令斩首。

苏门答腊、满剌加、锡兰、古里尽是船只所过之地,大明之威昭示八方。

那古里国王知他竟自数万里之遥的东方而来,一时如见天兵,被赐下大批封赏,以及诰命银印后,这辈子就再没丢下过对大明的向往。

然后他大手一挥,在古里立下石碑,说我等此去中国十万余里……把石碑刻在这,留给后来人去瞻仰。

历时两年多,贸易诸国,四处展露大明天威,带着诸多国家上贡的珍宝,满载着收获与荣耀回归。

回国之后,他受到了皇帝的赞赏与嘉奖,却毫不敛功,推说是因为天妃娘娘保佑,使得朱棣下旨在龙江,新建了天妃庙。

归国不久后,他便又心心念念着出海贸易,建立邦交,宣扬教化,于是在归国的同一年,便又率领着船队远航。

过爪哇,泰国,再一路往印度而去,还专程到访锡兰佛寺,多方布施,并立碑为文。

那石碑为泰米尔文,波斯文以及汉文篆刻,岁月流转,汉文却未曾湮灭于时光中,时至今日仍然是斯里兰卡国的重宝。

一介阉宦,却于明史立传

归国复又出海,便有了锡兰山一战。虽被锡兰山国王阻断后路,却临危不乱,智计百出,同一招攻敌以虚,夜袭王城,以两千对五万,生擒其国王与亲眷,一展文韬武略。

第四次下西洋时,绕过了阿拉伯半岛,竟远至东非麻林迪,带回了诸多中国没有的奇珍异宝,并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留下了属于中国的传说。

一年多后,再下西洋去到东非麻林时,那里的国王进献给朱棣了一头长颈鹿,回国后皇帝大喜,于是两国建立起了长久的友好关系。

第六次下西洋,本欲往孟加拉地区,未料在中途遇险,所幸并未酿成惨祸,于是中道返回。

归国后第二年,也即永乐二十二年,成祖令他往旧港传旨赐印,让施济孙接替旧港宣慰使之职。

郑和还没来得及出发,朱棣就已经病逝,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命令停止了再下西洋的事业。

朱高炽即位仅一年便病死,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下令他谨守南京,顺便修葺南京的宫城。

于是他带着曾六下西洋的军队,暂且敛去了光华,在南京驻守,而这一守,就是四年光景。

相信那时的他,身在南京,心却早已随着滚滚的浪潮在海面上荡漾,他无时不刻准备着,等待着自己的使命。

而这一等,便是足足六年之久,他终于再度盼来了再下西洋四个字。

这一次下西洋,他在福建长乐留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与铜钟一口,成为了后世研究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资料,同时劝谕暹罗和满剌加两国,不得再起争端。

无数次惊涛骇浪,多少回雨雪寒潮,尽皆不能阻拦其远航之心。

纵狂风巨浪几欲掀翻船只,却将生死置之度外,立于摇晃船头,此心却波澜不惊。

一介阉宦,却于明史立传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带着两万七千余人,义无反顾的出发,目光仍旧落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上。

或者说,从宿命开始的那一刻,他的目光便没有离开过海洋。

七下西洋,遍访36国,告诫诸国不得倚强凌弱,要循礼遵法。如若尔等不服不遵,且看看我大明之剑是否锋利!

诸国如履薄冰,凡听见了这番号令的,没有谁胆敢在那个时间点上,跳出头来说一句不服。

他解决了东南亚无数国家的纷争,在亚非诸国的和平邦交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铺平了亚洲与非洲的洲际航线,绘制出了当时最精细的航海图,将大明海外交通,以及邦交贸易,扩展到了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地步。

他为文化的交往和航海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临死,仍然瞪大了双眼,不念生与死,唯念着出海,出海,出海!

第七次下西洋返航时,他看着第一次出海意气风发路过时,在古里留下的碑文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一次回国时,他没能再睁着眼。

但却终将如碑文所镌刻的一样,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梁启超评价说,全世界历史上那些号称的所谓航海伟人,能和他比肩的,根本找不出几个来。

他人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尽数托付给了海洋。

虽然被无情地剥夺了男性的象征,但他的脊梁依旧笔直,他的信仰依然热烈。

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却将精神印记寄托在了浩瀚的时光长河中,哪怕无数年后,在那一片蔚蓝的海洋中,他的名字依旧光彩夺目。

他是宦官,却并不阴毒狠辣,不阴阳怪气,也没有祸乱朝纲。

他诛杀贼寇,文武双全,他访番邦,抑强暴,扬国威,宣教化,立万世不朽之功。

他以一介宦官的身份,在明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记,留待后人去瞻仰和崇拜。

郑,重也,一如泰山。

和,温也,一如朝阳。

如泰山之重,如朝阳之璀璨。

他即是郑和。

郑和之郑,郑和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