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美国黑白传记剧情片电影 戏如人生的写实映照

《曼克》是一部2020年美国黑白传记剧情片,由大卫•芬奇执导,杰克•芬奇编剧,盖瑞•欧德曼、亚曼达•塞佛瑞、莉莉•柯林斯主演,于2020年12月4日在串流媒体Netflix上线。

以下无雷:

你是否曾好奇过编剧这个职业?你知道编剧的人生都怎么度过吗?曼克是一部以电影编剧为主题的电影,描述传奇电影《大国民》的编剧曼克维奇是如何写出这部旷世巨作。

故事发生在1940年,但经常使用倒叙手法回到过去几年描述过往的事情,这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电影,从科技、交通、建筑到生活细节都还原了当时的情景,给人十足的怀旧风情。

电影时空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曼克在乡下小镇专心提笔写剧本的1940年,另外则是他在过去数年间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他在片厂的所见所闻,如何认识报社大亨,以及中间的许多冲突。

本片的剧情不算紧凑,但事件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每一段回忆都有一个主轴,你可以清楚看到主角正处在怎样的人生状态,以及鲜明的处事态度。

我极度欣赏盖瑞•欧德曼在片中的表现,如果要说《曼克》有什么可看之处,盖瑞•欧德曼所诠释的曼克维奇实在太有趣了,不同于以往传记电影的主角,他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或对某件事情有憧憬并渲染给观众,都没有。

他只是位历经沧桑和风霜,活到中年还被当头棒喝的一个人,说实在的很可怜,我作为观众都很同情他,但也被他在社会泥沼里挣扎的姿态感动到一蹋糊涂。

本片将大国民所影射的对象给放到大萤幕,所以片中出现的人物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真有其人,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可能会被诸多人名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弄到有点眼花撩乱,加上本片与大国民有极强的连结,没做功课很容易看到茫掉。

如果可以的话,先看过大国民以及背后的故事再来看《曼克》,或是上维基百科读一下大纲和一些人物的生平,这样看的时候头绪会比较清楚。

论人物重要性,威廉•蓝道夫•赫斯特是最重要的,片中也被昵称为威利,先知道这号人物对于故事理解会很有帮助,再来就是1934年的加州州长选举,有两位主要人物也经常被提及,分别是代表民主党的参选人厄普顿•辛克莱,以及代表共和党的参选人弗兰克•梅利亚姆,当然大国民的导演奥森•威尔斯也一定要认识。

有这层理解后,初次看《曼克》就能快速进入状况,顺顺消化每一段的剧情,也能理解主角曼克维奇的心境转折。

这是一部很有厚度的电影,不光讲述好莱坞,也讲述真实社会所发生的事情,其中的细节还能映照到现今的社会,也透过这部电影,让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一窥他们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世界。

本片实在有太多东西可以聊,一些细节就放在有雷的评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先上Netflix点开来看,《曼克》推荐给大家。

以下有雷:

这里主要针对电影里的一些设定和转折做一些讨论,还有我对曼克维奇的一些想法。

大萧条的1930年代

读过历史课本应该都知道经济大萧条这个事件,起于1929年10月24日的美国股市下跌,一直到1933年才逐渐恢复,但大萧条所造成的影响却深深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好莱坞面临最直接的冲击就是,人民手上的钱变少,用在娱乐的花费也减少,没有观众进场,戏院和片商自然是经营不下去。

以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电影编剧可说是一份薪水优渥的工作,周薪可以是一般劳工阶级的十倍甚至更多,从这点就能看出好莱坞产业对于剧本的重视,说实话,现在的中国台湾恐怕还不及1930年的美国如此重视编剧。

片中曼克维奇大多时候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些事情,大萧条对他造成的影响非常有限,却对当时的加州社会有剧烈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更左倾、更仇富,随着州长选举即将到来,一股改革和保守的力量开始抗衡。

整部电影的轴心几乎围绕着这场选举,而曼克维奇自然也脱离不了关系。

曼克维奇的叛逆本性

曼克维奇尽管想法跟表达都很激烈,但人生观其实是随性的,他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不喜欢朝某个阵营靠拢,当厄文•托尔伯格要求他捐钱表态反辛克莱,他不跟随,当他弟弟希望他加入编剧公会跟着罢工,他也不认同,你很难判断他究竟比较偏向哪种意识形态。

但他的内心里却是非常有正义感的人,曼克非常不耻米高梅的老板欺骗和压榨员工,同时也看不惯赫斯特明明是民主党的人,也曾经发表过左倾的思想,却丑化并打压辛克莱。

曼克只是不喜欢被拘束、被命令,一旦你要求他做什么事情,他便本能地跳到另一边反驳你,而《曼克》中最大的一个事件就是这么来的。

激化的政治对立

一句无心的玩笑话竟然启发了厄文•托尔伯格,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使用片厂资源替特定候选人进行助选。他拍摄了一段Newsreel,一般俗称新闻短片,于电影开播前放映给影厅内的观众,通常用来做政令宣导或资讯传递,但在1934年却用来政治选举。

短片里由黑人和貌似俄国人的家伙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甚至说出如果那套在俄国能成功,也应该用在美国这种激化意识形态的台词,还有公路上的巨大看板、电台里的假访问,都能看出保守势力那铺天盖地的资源投入。

当然事出必有因,作家出身的厄普顿•辛克莱提出了非常多左倾的政策,例如累进制的所得税(富人必须缴更多的税),还有提高遗产税和所得税,都是针对有钱人的政策,并且承诺发放补助给穷人和老人,甚至打算对电影业额外收税,鼓吹电影制作脱离大公司等等,都踩到了许多人的痛点。

1934年的加州州长选举可说是乌贼战的先驱,各大媒体曲解并断章取义辛克莱的话语,制作各种形象看板和假短片,雇用临时演员打扮得衣衫褴褛支持辛克莱,将他的政见与共产主义连结在一起。

这么做的确非常有效,当年的共和党参选人弗兰克以125万票大胜辛克莱的90万票,选举后辛克莱也退出了政坛。

雪利之死

作为短片导演的雪利在广播上听到辛克莱认为假采访影片害他输掉选举,内心是万分的自责,他不晓得这件事情竟然如此严重,加上自身病情的恶化,决定自寻短路。

当初在放映室看粗剪时,雪利还不太相信人民会买单这样的短片,但曼克维奇马上就知道自己铸下大错,不仅跑去跟厄文协商,还跑了一大段路去找准备离开米高梅的玛丽恩,要她打电话给赫斯特转达假消息。

从这点就能看出曼克维奇对于社会脉动的掌握是非常精准的,尽管他看似浪漫不羁又长期酗酒,却能提早明了假采访影片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

这场选举的结果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雪利的死给曼克维奇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尽管不完全是他的错,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胡说八道给了厄文灵感,富有正义感的他自然是无法原谅自己。

影响后世的振笔疾书

曼克其实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厌恶,他很讨厌自己那自作聪明的个性,为了机灵而机灵,为了博取众人的目光而把自己变成小丑,但作为一个文人又无法抑制自己对世界的鄙视,那些不真诚的、矛盾的、虚伪的事情就像一张白纸的黑点,足以让他的强迫症发作。

他并非不了解电影的力量有多巨大,但他对创作的态度一直都抱持着相当程度的疏离,就像开场没多久的编剧会议,明明截稿日就快到了,但他们依然嘻笑玩乐,到了办公室才即兴发挥,甚至让一个刚来的菜鸟做结尾。

1937年在圣西蒙晚宴厅所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曼克维奇对自己的看法。

他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最有权势之人的座上嘉宾,他也挺得意的,尽管曼克无法掩盖自己对米高梅老板梅耶的鄙视,却无法用相同的态度面对赫斯特,就算他心底知道这两人是一丘之貉。

这些握有资源和权力的人暗地里掌控了许多事情,也干了许多肮脏事,这些曼克都看在眼里,最后受不了良心和性格的折磨决定趁着醉意一吐不快,也终于认清自己的真实面貌。

我认为曼克很早就知道自己只是个猴子,在他弟弟乔找他罢工时,他就清楚知道自己这件事,「不要为你应得的福利抱怨,不然他们会给你好看」,只是他不会用这么丑陋的字眼形容自己,但跟赫斯特翻脸?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将赫斯特的人生写成电影,可以视作曼克这样的小人物对一个大人物的呐喊和批判,但也是对当代社会的一种解构,他声称自己没有刻意要影射谁,可以说对也不对。

大国民的主角凯恩跟赫斯特有高度的重迭,任何看过剧本的人都知道怎么一回事,但这其中也包含了曼克对于许多事物的观察和见解,作为一个艺术品,本来就有许多解读空间。

人会死去,但作品会留下,在2021年的今天,大国民这部电影跟赫斯特有没有关联其实也不重要了,曼克一直都知道电影的影响力有多大,远远比操纵选举还来得大,甚至可以说,他用自己的方式替赫斯特的人生下了注解,以时间的洪流来看,曾经富可敌国的赫斯特也只不过是他的创作参考,真正留下些什么的是曼克,而非赫斯特。

在电影的最后他选择著名这个剧本,让全世界知道是谁创作了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微小的举动,却是一个编剧、一个剧作家所能做到最有力量的事情。

《曼克》这部电影乍看之下平凡无奇,但细细品味后,其实是很有趣的传记电影,我认为比大多数的传记片都来得精采,就算先知道剧情也无访,电影里的对白和弦外之音都够观众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