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八百壮士》 抗战电影真的能这么搞

1975年版《八百壮士》在中国大陆是禁止播出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央视电影频道不止一次放映过这部中国台湾拍摄的电影。

注意台标

《八佰》是《八百壮士》的高清翻拍版吗?其实也不是。

《八百壮士》的若干与历史不符的情节确实被《八佰》模仿了,但是前者的许多方面显然出人意料。

战斗情节

《八百壮士》的情节大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八一三”的“铁拳计划”,即中国军队攻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后半部分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并不顺利,最大的进展不过是刘云飞排长等二十余人冲了进去,但是日军用电动机关上阻隔门,迅速将其歼灭。

正面突击的指挥官营长刘宏深阵亡。

第264旅旅部被炮弹击中,旅长黄梅兴等旅部三十多人阵亡。

但是在电影里,这次攻击被描绘得如一场大胜一般,还重点表现了穿着便装的谢晋元如何抱着1957年才量产的M14步枪在司令部里大杀四方。还徒手和一个挥着指挥刀的日本军官格斗。

谢晋元与鬼子格斗

史料中有谢晋元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内部如何作战的记载吗?谢晋元虽然参加制定了“铁拳计划”以及图上推演,但是历任参谋主任和团部附员的他如排长班长一般冲在最前面,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虽然整部电影的道具各种年代错误,且多数为美械装备。唯独在电影开头的开会场景中正确表现了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服,即:
海军陆战队士兵穿绿色折领军服,军衔标志佩于上臂,
军官穿绿色西装领军服,佩戴宽阔的横式肩章。

海军陆战队军服

不过诡异的是,无论是陆战队司令部争夺战还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均没有表现参加交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为什么这么拍,原因恐怕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战役初期面对中国的优势兵力围攻却守住了阵地,而且还参加了可算作战役收尾之战的四行仓库之战。
如果让观众发现从头打到尾都没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有点丢人,干脆将其戏份删去。

另外,有人说孙元良的儿子秦汉(本名孙祥钟)演的就是时任88师师长的这位飞毛腿将军,我想说你们认真看了吗?
秦汉演的是一个便衣突击队员,名叫金健,开着装有炸药的小火轮去炸日本巡洋舰出云号。历史上的这次袭击和空袭以及鱼雷艇攻击一样,全部失败,至于在电影里炸毁没有?整个场景以一团爆炸结束,对于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只能瞎猜了。

金健

后半部分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剧本有三个高潮:勇士与日军同归于尽,杨慧敏献旗,仓库顶楼升旗护旗。
中国台湾地区要还原史料,不乏当事人,比如守军的营长杨瑞符是伤员,早就被转移到了大后方,机枪连长雷雄成功越狱,也去了大后方,团附上官志标,去了台湾。
但是台湾当局手握档案和当事人,对于捆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勇士,给出的名字叫——刘宏仁?

刘宏仁?

目前四行仓库纪念馆认可的姓名是陈树生,另外还有说法称此人叫石先达。
如此的勇士,不知道国府追授勋章没有?如果没有追授勋章,那么有无申请勋章的记录?当事人不会连壮士姓名都想不起来吧?

第二个高潮是童子军杨慧敏献旗。从史料来说,给四行仓库从国旗不是杨慧敏的个人行为,这是支援抗战的商会和童子军共同完成的。只报导此一人,是担心日军报复。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日军在老靶子路抓住了支援抗战的罗云祥、毛征祥、应文达、鲍振武四名战时服务团的童子军,将他们全部杀害。而杨慧敏是学校童子军的,风险要小很多。
那么1975年仍沿用战时的旧说法,最大的原因恐怕是杨慧敏随着国府去了台湾,且是铁杆“军公教“中的教师,有利于宣传。

杨慧敏接受任务

但关于杨慧敏的情节还算完整,从敌机轰炸时跳水救人表现出水性好,到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到用英语说服英军放行(也是虚构),到被日军发现后游泳进仓库,前后有呼应。

第三个高潮是守军在四行仓库顶部升旗,在日军战机的扫射下付出了巨大伤亡护旗。
在保卫战期间,守军共挂出了三面旗帜,两面挂在租界一侧,另外一面也没有遭到日军射击,而且日军已向租界妥协,不敢使用重武器,所谓出动战机当然是无稽之谈。
然而,这段情节对于当时的台湾当局拥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抛弃了台湾当局,让他们感到在国际上被孤立。
于是,台湾当局决定大张旗鼓拍摄抗日片,特别是在抗日片中对国旗进行特写,如此就表明了自己反对日本的立场——这思路,实在是非常奇特。
但是有一说一,这里唱起了地下党桂涛声创作的《歌八百壮士》,节奏明快,把“中国不会亡”改成“中国一定强”改得也不错。比网上某个版本更容易传唱。

护旗

这部在保卫战结束三十八年后上映的影片,在作战方面还有些描述也令人迷惑,
比如从上海撤退解释为要调到南京去打保卫战,
上海保卫战变成了“光荣结束”,
明明从四行仓库撤退时,重伤员抢先转移了,却描述为重伤员不走掩护大家。

重伤员不走

最后,撤出的四行守军军容整齐,雄赳赳地开进,似乎真的要到别的战场,去“报血海的深仇”,决口不提缴械和被囚禁的事实了。

人物关系

有些人认为,《八百壮士》的情节积极向上,斗志昂扬,这恐怕是个美丽的误会,请看分析。
电影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是谢晋元的夫人凌维诚,虽然她在1936年春节前后,就带着3个孩子(小儿子谢继民 1936年10月出生)去了谢晋元老家广东蕉岭,但对于这位上海长大的摩登小姐成长为坚决果敢的抗属,进行艺术创作也不是不可以,不过电影的处理是什么?
八一三前夕,凌维诚被谢晋元派人送走,中途遇见两军交火,见证战役爆发;
淞沪抗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凌维诚找到谢晋元的指挥部,一段煽情;
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时,不愿意走,凌维诚被租界方找过来,在电话里声泪俱下,劝说成功;

声泪俱下(注意台词)

撤退到租界后,谢晋元率部开进,凌维诚以向画外的坚定凝视,也就是西方的新中国红色文艺研究者称之为“社会主义凝视”的表情才结束了自己的戏份。

凝视

虽然凌维诚的扮演者徐枫是金马影后,好像如此加戏也不妥吧?

特别是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这一次,电影的情节更让人感到奇怪:
凌维诚的一通台词,总结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别抗战到底了,你还有老婆孩子呢!
之后,谢晋元在仓库的房顶唉声叹气,胆子小,脑子乱,妻子儿女拖累,撤出去就像个没用的人,然后——决定服从命令撤退!

这种情节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比如更像是特警-罪犯-家属-人质之间发生的故事。

关于上海的民众,电影的处理也很有意思,
捐助物资的是商会;
帮助军队抗日,接济抗属的杜先生(估计指青帮大亨杜月笙);
明星张艾嘉演的童子军慈妮,家里都是开大工厂的。

那么千千万万的普通军民呢?

杨慧敏是一个,但是“做事的时候总在最前面,吃起饭来她总是躲在最后面”,什么意思呢?不当抗战英雄反而可以做事他不在,吃饭他最快?

张艾嘉饰慈妮

还有这种好事?

至于别的老百姓?
杨慧敏的父亲是一个,支援抗战唯唯诺诺,要逃到镇江去,对付女儿重拳出击,需要家里开大工厂的童子军慈妮好好教育一下,才能迷途知返。

杨父

至于另外一个有台词的平民,除了指责积极抗日之外,还大声抱怨:
“把我们不当人看哪!我们要饭没饭吃,要水没水喝,家毁了房子也烧了人也炸死了,中央政府应该给我们送钱来!”

平民

看来1975年的台湾当局还是不明白八国联军在1900年就明白的道理——中国人民蕴藏着无穷之伟力!

至于对租界的处理,也很有意思:
租界英军迫使日军不出动飞机、重炮、坦克和汽艇,客观上为四行守军减轻了压力。
但是剧组大概觉得没有这些重武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就被削弱了,于是绝口不提。
于是给外军加了点其它戏,诸如允许给中国军队送物资=和日本恶化关系,外国军官集体给中国敬礼之类自我感动的段子。

剧中的外军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明明四行仓库比邻英美租界,却出现了许多没有台词的德国军官,虽然军装错误百出,但是能看出剧组要表现的是将军级的德国军官。

德国军官

德国在上海没有单独的租界,侨民当时只有几百人,请问这么多德国军官出现在租界里是什么理由呢?
想来想去,恐怕是因为在拍电影时,蒋二公子因为湖口兵变失势,百无聊赖,借插手电影来怀念在德国军校留学的时光?

最后,中国台湾当局拍摄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这样规模不大的战斗,还被列为中国台湾四大抗战片,背后的原因令人哭笑不得——不犯忌讳且大胜的抗战题材,对于台湾当局来说简直太少了:
敌后抗战被八路军和新四军抢去了大部分风头,不好拍;
“一二八“的抵抗主力是十九路军,后来反蒋,不好拍;
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和蒋不对付又回归大陆,不好拍;
昆仑关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白崇禧反蒋,杜聿明被俘,不好拍;
远征军/驻印军的名将廖耀湘被俘,孙立人被认定要兵变,不好拍;
在抗战后期表现不错的伞兵在1949年发生了三团成建制起义,不好拍。

于是只好拍摄地方军队出身的张自忠将军,以及四行仓库保卫战与笕桥空战这么小的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