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竟然在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老北京,过了立秋讲究吃炰(páo)烤涮,炰(páo)是指用铁制的镗爆羊肉,烤是之前和大家聊过的炙子烤肉,这“涮”,就是涮羊肉。老北京爱吃涮羊肉,爱吃到什么程度?至少在70年前,老北京就可以叫涮羊肉的“外卖”了!

01

涮羊肉的讲究

/ 不是把肉丢进锅里就叫涮羊肉 /

说到涮羊肉,老年间北京也叫它涮锅子,在秋冬季节,不管朋友聚会,还是一家人围着锅子吃,都是个好选择。

涮肉的铜锅是特制的,中间填入木炭点燃,加入清汤,待汤开锅,先用羊尾肥锅,再下羊肉片,最后下粉丝白菜豆腐等菜,主食选用杂面或者烧饼等物。冬天吃起来热呼呼的,再喝一口烧酒,美哉美哉~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老北京铜锅,和其他火锅的锅不一样 | wikipedia / Ningling

老北京吃涮锅子,不能羊肉牛肉同一个锅子里涮,据说是牛羊肉腥膻各异,混着涮就会“串味儿”。一般涮锅子,锅里是加清水,撒点葱姜末、口蘑冬菇丝,吃的就是羊肉原本的鲜。另外有内行食客,吃涮锅子时先点一碟卤鸡冻,堂倌一看先点卤鸡冻的就知道是内行。客人喝完酒,把剩下的鸡冻往锅里这么一倒,再来涮肉。另外还有的食客,必须是熟客管堂倌要锅子底儿,也就是别人涮过肉的剩汤,据说格外浓。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一般涮肉的汤底就是清水加少量葱姜 | 东方IC

涮羊肉的肉也大有讲究,必定用张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据说张家口外的大尾巴羊,喝清泉水长大,肉质细腻而且少有腥膻味。鲜肉一定要手切,切肉的师傅一般是从定兴、定州、涞水、保定一带请来的。他们切出来的羊肉片,薄如纸,在锅里一涮就熟。

而且羊肉按照不同部位,细分起来有十几种不同叫法,比如肋肉叫“黄瓜条”,上腹肉叫“上脑”,下腹肉叫“下脑”,后腿肉叫“磨裆”,除此之外还有“三叉儿”、“肚条”、“软里脊”等等。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粗略的羊肉部位分割图

涮完了肉,一般会来点白菜、豆腐、粉丝,最后煮一锅杂面,再来两个芝麻烧饼,这才算是圆满。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涮完肉就涮白菜、粉丝 | 图虫创意

说起这涮羊肉的起源,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元世祖忽必烈行军打仗时发明的,但是,在细致描绘元代主要饮食的《饮膳正要》三卷中,并没有记载类似涮羊肉的羊肉切片热水涮食的方法。其他的关于元代的正史野史中,也看不到关于蒙古人类似涮羊肉的吃法的记载。

反而南宋理宗时代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书中,“拨霞供”一则描写了类似涮肉的吃法。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一个辽代初期的墓葬中,也有壁画描绘了三个契丹人围着一个锅席地而坐,其中一人正在用筷子在锅中涮食物,锅前还有貌似装调料的盘子,桌上还有装肉的容器,和现在涮肉的方式已经很像了。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但是不管宋人也好,契丹人也罢,涮肉的锅都是敞口的,坐在火上,而现在我们常吃的铜锅涮肉的铜锅,却从后金女真传入。在大清高宗纯皇帝举办的几次“千叟宴”都明确记载每桌都有两火锅,有羊肉、猪肉和鹿肉涮食。到了同光朝,涮羊肉基本演化成:铜锅清汤、羊肉切片、芝麻酱调味的形式,这与我们现在的涮羊肉,已经很像了。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02

盒子铺的锅子

/ 老北京的涮羊肉“外卖” /

除了涮羊肉,老北京的百姓,尤其是旗人百姓选择更多的是接近满洲风格的盒子铺锅子。所谓盒子铺,就是出售熟肉的店铺。想吃盒子铺的锅子,需要提前半天去叫,然后伙计将锅子送货上门,所以也叫“叫锅子”。盒子铺的锅子,通常是吃完第二天来取锅,送来时不付钱,取时结账。

盒子铺的锅子与涮鲜肉的锅子最大的区别是,盒子铺的涮锅子一般多用熟肉,比如白肉锅子,酱肉锅子等。盒子铺送锅子,会将熟肉切成大薄片,摆列整齐填入铜锅内,让人看着丰满异常。锅子内的食材如何摆放也是有规矩的,讲究的叫:前飞后走左鱼右虾。熟肉经汤一煮,美味倍增,而且实而不虚,备受旗人百姓喜爱。现在日料馆能品尝到的日式的各种火锅(なべ)就与盒子铺的涮锅子很像。

老北京竟然在 70年前就有涮肉“外卖”了!

寿喜锅 | 拍摄 呲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