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不流行二十年》 龙男拍的纪录片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由角头文化发行,以角头音乐灵魂人物张四十三为拍摄客体的《我不流行二十年》,是一部跟你想的不一样的纪录片。一般来说,自己出品的纪录片最怕变成歌功颂德大全,然而《我不流行二十年》不但非角头二十年的辉煌战果、筚路蓝缕的整理,它还有点厌世──这部片拍的是二十年后,已经觉得疲惫和厌烦的张四十三,在苦恼着要怎么结束角头音乐、要不要把它卖掉?的过程。

更精准地说:这是他在说服你我,说服长年支持和敬佩角头的台湾乐迷们:拜托让我走吧⋯⋯的心情录。

成立于20 世纪末的角头音乐,对台湾独立音乐的贡献无庸置疑,超过二十座金曲奖、金音奖,挖掘了陈建年、纪晓君、昊恩家家、南王姐妹花⋯⋯,一切全凭张四十三一个人的毅力:唱片不卖没关系,设计师自有想法他不干涉,签约不为了绑住商机,歌手忠于自己的音乐最重要。这样的经营方式听起来像菩萨,但这不就是典型艺文领域的理想家的样子吗?他知道,创作者最大的活力和原创性,往往存在他们不须考量市场的时期──这不是说,有商业性和商业包装的就不会是好艺术,而是当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仍然想要作,那肯定是只靠热忱,只为了自己,只为爱。

这样的理想性,不得不说,真是让《酿电影》的我们忍不住心同此理,对号入座。站在影评的角度,这也的确是一部距离拿捏、节奏掌握、素材选拼、脉络情感都成熟的纪录片,然而《我不流行二十年》最有力的,是把这样一个回望的故事,总结的故事,从套路脱离,那让今天已经不再是昨日的,不是大环境的变迁,不是命运的捉弄,不是浮华虚名的必叫人堕落,而是心境不同了。

整部《我不流行二十年》,是导演龙男.以撒克.凡亚思跟拍张四十三去一一拜访老友:在角头练功扬名的设计师萧青阳,角头一哥之台湾最会唱歌的警察陈建年,在二二八公园静坐的巴奈,还有角头的会计师(兼掌厨)以及元老企划等等,跟他们聊他该怎么结束,要如何放下,要不要卖给中资?

而虽然这个卖或不卖的悬疑,是钓住观众的张力,在这过程里,看他一点点道出心声:二十年真的够了,真的累了,唱片做一张赔一张啊!虽然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可是我很清楚知道内心是很空虚的。或许你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我们都景仰的)不懂得踩刹车的理想主义者,在早早烧尽自己被现实幻灭、和被神选中而大大成功(但怎样叫成功?)的两极之外,可能有的第三种样子。

三十几岁的时候,人需要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所以没赚钱没关系,知道自己催生了什么、帮助了什么、给予了什么,就足以充实。但是二十年了,催生和给予得够多了,五十多岁的他只想要一个「海边的小木屋」,当自我实现已经实现够多次,人总是会疲乏,会需要休息,需要放下担子。

这的确提醒了我们,燃烧热情的事业不但不能只吃空气,热情的来源也和人生阶段有​​关。张四十三说,他现在的焦虑除了没热情、否定自己,更重要的是无法超越一一是呀,当角头当了二十多年,扛着台湾最有种的独立厂牌的招牌这么久,此等功勋要怎么超越?天晓得。

看《我不流行二十年》,观众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看一段辉煌历史,又同时会意识到那个被拍摄的、跟你同样在回望这段历史的主角的那又怎样?─ ─当然你知道那很怎样,其实他也知道。不过角头本来就很难当一辈子,何况看多了电影的你一定知道:角头要怎么停止当角头,那才是更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