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瑞宾:致敬中师生,意外成为一名人民老师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略有忐忑,仿佛致敬我的青春一样。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自己村子里上的,到师范学校读书,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子,走进城市。我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我预感到,人生为我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报考中师,不是我的本意。但违背老师和家长的意愿,也不是我这个乖孩子的本意。

回想当时初中毕业,还远远达不到规划人生的年龄,也没有那个能力,只是按着常规的教导:上了中师,就可以农转非,从此跳出农门;作为贫穷家庭的长子,能够供我上学就不错了,尽快毕业尽快工作,就能减轻家庭的负担;何况据说上学期间还有生活补贴……

就这样,一辆二八自行车,载着我自己,踏上中师求学路。

开学第一课,每个同学都作了自我介绍,尽管有心理准备,我还是暗暗吃惊,全班有的是县区的学习尖子,有的是乡镇的学霸,最起码也是学校的三甲,一时间觉得压力山大。好在大都来自于农村,让我的自卑感没有那么的重。

我们的课程安排相当得满。

早上跑早操、一节自习课,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自习还有两节课。学习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板块:常规的文化课,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法专业课、体音美和书法技能课。没有选修,都是必修,每门都得经过严格的考试,不及格还得补考。

我在第一学期就补考了音乐课,那也是我截止目前唯一一次补考。原来的我,连简谱都没学过、美声通俗也分不清楚、乐器更是听过没摸过,趴在课本上的“小蝌蚪”真是它认得我,我不认识它啊!考试不过关就在所难免了。

在教我们音乐的王老师教诲下,我知耻而后勇,拿出背英语单词的劲头儿,生生啃下了五线谱这个硬骨头,最后以美声唱法《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了毕业考试。

我们的学校是新乡第二师范学校,简称新二师,在卫辉的那所是新一师。咋一看,像军队的番号,实际上我们入学后确实进行了短期的军训,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延续了军事化管理。

军训前三天是难熬的,站军姿十几二十几分钟很多人就坚持不了,走队形排面总是凹凹凸凸不整齐,踢正步不是高度不够、就是步距不匀,听着教官沙哑的嗓音、看着教官满头的汗水,我们商量着“优”带“差”,让练得好的同学带着练得差的加小灶,合作的力量、团队的精神让每一个同学都进入了状态。

军训进行了两周时间,会操时,各班在体育委员的口令声中,头顶骄阳炙烤,脚下尘土飞扬,声声口号雄壮,走过检阅台时,我们仿佛瞥见了教官难得一见的笑脸了,那时对自己辛勤付出的欣慰,也是对我们的赞许。

寝室的内务比室外的训练更不容易,被子迭的老不成形,有的同学偷偷找东西把被子脚支起来,被教官发现后狠批一通。之后是教官手把手无数次慢镜头的示范,一个个终于能过关了。站在门口一眼看去,床上被子豆腐块,床下鞋子一条线,连牙缸把手都朝着一个方向,所有寝室的面貌焕然一新。

短暂的军训让我们的整体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也让半军事化的管理成为我们中师生活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这宝贵的经历,给我们以动力,引领我们走向成熟、走向自信。

我们的生活是艰苦的,可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消磨我们求知的渴望,更成就了我们的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他们这些各专业的精英,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让我们这些刚刚爬上井口的青蛙们,窥见了专业和艺术的门径,也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五彩斑斓。

三年的中师生活,我们练就了三笔(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的基本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选择,我们达到了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跑能跳的“一专多能”。

感谢我们的母校,给我们以充分的空间和资源,让我们得以长足的发展。

长传、快攻,投篮、盖帽,掩护、外传,远投、三分,那简陋的球场,是运动健儿的最爱,汗流满面不知道累,磕碰摔倒不知道疼。

动人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悠扬的琴声,搞笑的小品,舞台上那些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让我们欢愉其中、陶醉其中、骄傲其中。

朗诵比赛、书画展览、服务周……让我们每个同学的个性得以彰显,特长得以发挥,斗志更加昂扬。

我们学校附近还有一所大学、一所技校,当时周边的群众是这样区分的:看着洋气的是大学生,看着流气的是技校生,看着土气的是中师生。

可就是这些土里土气、学历不高的中师生,除了少数留在了城市,绝大多数都回到了农村,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成长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奋斗在乡村中小学的第一线,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我们曾经是同代人的佼佼者,可当我们选择了读中师的时候,同时就放弃了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学校骨干、学科精英,也可能是千万教师中的普通一兵,可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照亮了城乡孩子的未来,撑起了中国基层教育的天空。

因为政策的调整,我们的母校已被合并,所以有人说,我们是没有母校的人。不,我要说,母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已镌刻在我们的心里,恩师的教诲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上中师的经历已沉淀在我们的灵魂里,我们一生都在领悟、在践行。

借用一句流行语作为结语吧:当年,我们以母校为荣;如今,愿母校以我们为傲!

致敬,我们的母校!

致敬,中师生!

 

作者简介:苗瑞宾,新乡市凤泉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曾任教十余年。爱好历史、文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