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快乐 源于无意义的小事

中午刷朋友圈,看见某雪糕品牌出了一款文创产品——发呆包。销量如何不知道,但创意有点意思。里面有吹气旋转陀螺,异形沙漏,还有许多人小时候爱捏的气泡纸……

对于忙碌的都市青年来说,这款发呆包,既不满足生活日常所需,又不能搞定大客户和扛下KPI。从功利角度出发,算是21世纪20年代一项挺没有意义甚至挺无聊的发明。

时代忙碌,它竟然在鼓励我们要去浪费时间发呆。这让我,一个8点早起赶稿10点开会到1点匆匆赶完午饭的freelancer忍俊不禁,却也陷入沉思:

是啊,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发呆了。

一项工作接替另一项工作的间隙,在做的,阅读也好,聊天也罢,盘算下来,也是为下一项工作提供准备。

生活中,已经鲜少存在一个,发呆的毫无意义的片段。

于是,我猛然意识到,在做freelancer的两个月,真正让我感到并不free的原因,是生活已然没有了“无意义的时光”。

坐班工作的时候每日忙碌,但通勤的时段是放空的,有时候,听听地铁到站时的广播,刷刷手机里的小说;有时候,看看的士从珠江边飞驰而过。周末也是放空的,去越秀区逛逛古朴的西关建筑,再骑车到天河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喝糖水,饮奶茶。
后面我free了,工作更繁忙,因为不需要通勤,反而一整日都局限在了家中的复式公寓。习惯晚上走去阳台,遥望下黄埔大桥,看着远处耀眼的灯带。发现自己依旧脑子里想的,是下一篇稿子该怎么写,出了问题的任务该怎么弥补,又急匆匆地回到工作的长桌……

自由的工作,其实脑子里从来没有自由过。好不容易置办的小窝,还为此写过文想要好好生活,这两个月冰箱里的起泡酒一口都没有喝,冷冻室放的是速冻水饺。
怎会如此?因为心里想的是,如果醉了,是否还能高效工作?如果吃冰伤了胃,是否还能高效工作?如果……是否还能高效工作?
越是看重“高效”,越造成了时间管理上的混乱。这样的生活,没有一刻是轻盈的。人在滞重之下,会产生更深层的倦怠。一旦倦怠,低效就来了。

在得知我时间管理出了问题后,一位习练阿斯汤加数年,某知名企业高管跟我说:“零一,你快去练练瑜伽,它会教你如何专注。至少,先从睡前冥想10分钟做起。”
起初,我未能理解她这番话的深意。

但当我按照说明,尝试了冥想和拜日式,重新找到了“放空”的感觉后,仿佛有了一些体会。“专注”,不仅仅是专注于手里忙碌的事情,而是当人置身于看似“无意义的事件”时,比如玩乐,运动,甚至是发呆,也能专注地沉浸并享受那一段时光。

无法专注工作外的其他,是一种遗憾。
能专注地发呆,专注地看看风景,专注地做点无意义的小事儿,哪怕洗碗,哪怕拖地,哪怕只是俯身拾起被大风吹掉的晾晒的衣服……应该什么也不想的,浸润在这样的时光片段中。

于是,近期工作效率最高的一天,竟然是上午临时发现电脑坏掉了,背着电脑出门打车。车在岗顶的街道边停下,我走过熙熙攘攘的大街,终于来到店铺。修理完成已经是下午,就留在店铺从两点工作到六点,仅仅四个小时,做完了过去需要两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感到很惊讶,但更多的是满足。想来是因为那因电脑坏掉,而被压缩的工作四个小时,导致内心有所期待:干完这点儿活推门而出等待我的,会是这座城市,晴好天气里涂抹着火烧云的傍晚。

在家工作时,可以用一天时间混着工作——天上的云?选择看或不看,那就不看吧,往往也就错过了。

而从修理店出来那晚,我走在路上,无法错过。

背着电脑路过珠江新城,看见远处的广州塔,周围的楼宇慢慢上灯。我默默地站在原地,端详了它很久。

内心感到莫名的快乐和幸福。

生活需要一点无意义的时光,放纵自己去浪掷下生命,看看风景赏赏人,疲惫辛劳之余,要有期待与慰藉。

艾老师曾经对我说,生命的本质是经历和体验,她说回头想起当年在广州,如今记得的都是一些火烧云的小事,已经记不得任何一张工作报告。

无论做什么,沉浸地去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