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有时自私的父爱是对人生最好的帮助!

《摔跤吧!爸爸》在励志的同时又不乏温情,用一个简单的体育题材,揭开了印度社会的一副壮美油画。

如果,你的父亲强迫你做一件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你不喜欢的事。你愿意吗?

如果,你需要迫使自己的女儿做一件她不喜欢,但是可以改变她的未来的事。你愿意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儿愿意接受父亲主观意愿的安排,也不知道有多少父亲愿意迫使自己的女儿做不喜欢的事。

我知道一位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父亲愿意,他的女儿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愿意。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位父亲培养自己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其实是对现实社会女权和亲情教育的真实写照!

01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反映社会真实生活和底层人们心酸的,反映阶层的不平的,这样的作品才有深刻的洞察力。

只有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才会给人以深思和反省,而不是遵循传统的从来如此。

《摔跤吧!爸爸》中反映的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是真实的刻画,在印度,每年不知有多少强奸、殴打、虐待的事件发生在女性身上。

甚至,在冲突事件发生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还要面对来自学者、政界人士等“公知”的谴责,很少能受到公允对待。

在中国,女性群体比印度好了很多,但是,中国依旧不是“天朝大国,四方来服”。

贫富差距扩大,现有的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间的矛盾在不断的产生,教育也是一个。

近几年社会上“还给孩子童年”,“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压在孩子身上”的言论受到热捧。给孩子进行所谓的“减负”和“尊重孩子的天性”成为了一个主流。

中国向来如此,看别人“减负”,自己也要“减负”,别人流行“娱乐”,自己也要“娱乐”。

大城市的孩子有各种教学资源和补习班,一天到晚各种学习;贫困山村中的孩子除了两本课本和水平不高的老师,只有眼巴巴的渴望!

《摔跤吧!爸爸》中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或许不是愿意,而是她们没得选,社会没有给他们选择的权力。

所以,我想,要给底层的人民选择,要给孩子选择,而不是由一个“父亲”决定!

02

《摔跤吧!爸爸》传统的叙事结构,颠覆性的故事内核,打破传统价值观的认知,使这部电影注定会变得不平凡。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为女儿的成功成为伟大的运动事业发扬者,也给了女儿未来和希望。但是他也最自私,最“无道德”。

为了实现个人理想,牺牲女儿的青少年,让她们过早地承受世俗眼光和舆论的谴责,失去少女本该享受的纯真时光。

这样的一个父亲值得赞扬吗?他——值得!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女儿的未来,他背叛信仰,背叛传统。而且在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孤注一掷,他的女儿依然和千千万万的印度女性一样,处于劣等地位!

一个自私的父亲,他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欢喜,或许对她们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假如训练失败,又会怎样呢?

有人说,他的成功只是属于极少数人的偶然案例,大多数都会失败。真是可笑,因噎废食吗?

没有考虑应该怎么做?却先来考虑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如此,便可以坐稳了社会的“奴隶”了,于是衷心的慨叹“幸亏我没有做!”

03

换掉裙子、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成功了。

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让赢来了改变人生的机会,甚至,他影响了一个国家和社会对于女性现实问题的关注。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做到这一切的背后,有妻子的支持,有女儿的配合,但更多的是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这部影片中,有个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当 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在练习时屡次被表哥打败,他经过认真思讨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为了让女儿增强体力,毅然打破戒律,杀鸡烹菜。

印度是世界上有名的宗教国家,而南印度大部分地区信仰着印度教。印度教有一条重要戒律就是禁食荤腥。

即使在今天,教徒们依旧固执地坚守着清规戒律,晚辈中有违反戒律的常常会被强迫执行一整套繁琐的仪式净化身心,严重的甚至会被逐出家门。

所以当决定让 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吃鸡肉时,就意味着他舍弃了自己乃至家庭的宗教信仰,来实现成功的愿望。

他妻子的强烈反对,不仅不让丈夫使用自家的厨房,也不允许丈夫把烹煮过鸡肉的锅拿回厨房。因为那一行径是对神灵的亵渎,放在过去父亲被当众问斩 10次都不足惜。

即便如此,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依然决然毅然。他的执着和牺牲是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印度当代新女性吗?显然不是,他要的是实现自己理想,是女儿的未来!

有时,自私的父爱是对孩子人生最好的帮助!因为父亲,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