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2020年WWDC 20 总结:最大亮点在macOS

昨天凌晨,苹果召开了今年的 WWDC 20,推出了全新的 iOS、iPad OS、watchOS、tvOS 以及 macOS。废话不多说,看东西。

iOS 14
和之前笔者预测的以及网络上泄露的内容一样,确实这一代 iOS 里面加入了很多和 Android 相似的功能,包括 App 抽屉、桌面的 Widget、可以悬浮在主屏幕上的小窗等。

这些功能体验大致和 Android 上相似功能的体验是类似的,这里笔者不再细说,毕竟是很多年前就被玩剩下的东西,苹果这一手「拾旧充新」玩得是确实很可以,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内容。
对于 UI 的设计风格,在 iOS 和 iPad OS 上,苹果并没有做太多的调整,主要是一些 UI 元素添加了圆角和阴影,和现阶段现代化的 Web 前端开发走的设计路线比较相似,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里各种地方的大圆角、大阴影 UI 应该会很常见,很多网站现在也在逐渐升级自己的 UI 设计,往这个方向走。

说实话,圆角和阴影确实可以带来美感,但是很多 UI 设计上这两个要素被滥用以至于页面看起来很奇怪,有一种「浮夸」的感觉。在 iOS 上,苹果控制的还算不错,没有把这种要素堆叠到一种「溢出」的程度。

通知栏结合 Messages 的新特性做了小改进,Messages 允许用户直接发送语音消息,通知栏本身也能够支持这方面的新特性。不知道未来相关的接口是否有希望开放给类似于微信这样的 App,如果这个只是 Messages 本身能够使用的特别形式的通知栏,那么这个新特性在笔者看来还是比较局限,远不如 Android 的通知栏高效、灵活。
通知、通知栏、通知中心是苹果一直以来都不怎么重视的部分,这一次的 iOS 14 上苹果也没有做更多的改进,可能是因为苹果对应用监管得好,平日里通知也不多,所以苹果认为处理这一块的体验优先级不高,不怎么必要。

实际上就笔者个人的日常使用体验来说,iOS 这一方面的体验确实和 Android 相差很多,很多快捷操作是可以直接通过通知栏进行的,但是 iOS 不支持,以至于有的操作在 iOS 上会变得比较低效。

对于 Siri,苹果并没有和 Google 一样把它往很 AI 化的方向推进,而是只做了一个系统级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功能,这个功能好用的话可以让用户少安装一个 App,不好用的话就基本上是一个鸡肋功能了,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在 UI 方面,Siri 呼出之后不会再覆盖整个屏幕,而是和 Android 手机一样会有一个悬浮的组件出现在屏幕下方,对应的结果会以更加紧凑的卡片形式弹出,整个使用体验是向 Android 靠拢了不少。

你可能会说这么做没有苹果味了,但是在 iOS 14 上,苹果更多追求的是更高的使用效率、更好的使用体验,原先 Siri 的这一套交互确实是有一定的问题,全屏弹出会强制打断用户正在进行的事情,特别是在错误呼出的时候,新的交互要比老的交互具有更好的体验。

在 iOS 14 上,最核心的一个变化是 App Clips。这实际上也是 Android 玩剩下的东西,Google 很早就提出了 Instant Apps 这个应用,即基于原生应用划分出应用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小型的应用包,以即点即开的形式让用户能够立即使用应用的某一部分功能。

本质上这个很类似于小程序,不同的是小程序更多是以前端化的方式来开发的,属于「混合应用」,而 Instant Apps 是纯原生的。

苹果推出的 App Clips 在概念上和 Instant Apps 极为相近,基于原生、即点即开,活生生就是一个 Instant Apps 的翻版,只是苹果在触发的交互上做了更好的处理。

App Clips 可以直接通过扫码启动,也可以直接通过 NFC 启动。NFC 这个点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地方,因为通过扫码来启动这样一个小程序在很多场景下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整个的交互流程有一些反人类。

比如说国内饭店现在流行的扫码点菜,我已经坐在座位上了,可是我还是要扫描一个距离我很近的二维码才能够进行点菜。有很多手机对于这种近距离的二维码是存在扫描困难的,在这个场景下如果二维码能改成 NFC 标签,那么一切就会变得合理很多。
至少从设计上,它确实提出了一个能够让很多交互变得更加优化的可能。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特别是在国内,二维码已经非常非常普及,而且绝大部分消费者使用的也是 Android 手机,其中过半数的手机还没有 NFC。

这意味着在国内,App Clips 大部分情况下可能还是基于扫码来使用,它提出的交互优化有一些难以实现。对于国内的 iOS 用户来说,笔者比较关心的是苹果的政策是否允许这个功能和现有的小程序或者各种常用扫码功能进行对接,直接从系统级的扫码到达小程序。如果未来这个功能是可以做到的,那么 iOS 在国内的使用效率将会得到一个不小的提升,扫码可以由系统统一接管会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
iPad OS

iPad OS 的很多体验升级和 iOS 14 是同步的,一些独特的升级主要还是为生产力服务,比如说加入的通用搜索,你可以用它直达设备上的任何内容,类似于 Windows 左下角集成的搜索。

对于高效使用设备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类似地,苹果也做了很多更加紧凑化的 UI 去减少各类通知、系统组件对屏幕本身的遮挡,以提升系统的使用效率。
例如 Siri,在新版本的系统中 Siri 被放在了右下角,以一个悬浮的方式出现,在设计上都尽可能地趋向于「紧凑化」。在 UI 设计的理念上,iPad OS 和 iOS 14 还是保持一致的,它更多还是基于一个触屏设备出发去打造交互体验,而不是按照一个桌面设备的标准去设计它的交互和功能。
苹果虽然想给 iPad 的生产力做大幅的提升,但是由于它和 Mac 还是完全不同的设备,至少目前来说苹果还是在这两种不同的设备间划了一道界线。
配合 Apple Pencil,iPad OS 将支持全局的手写 OCR,你可以直接把手写当作输入法来使用,在系统的各种地方(根据描述应该是任意的文本框)你都可以进行书写,书写的内容会被直接转换成文字。对于备忘录等地方的手写内容,系统也会自动地将其转换成文字。

而且很人性化的是,你手写的笔迹会在你手写的位置上出现,而不是像手机的手写输入法一样需要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这很符合用户在 iPad 上书写的一个交互直觉。
这种和生态内其他配件产品结合形成的新功能,会在未来成为苹果旗下软件增强用户粘性的一个重点。对很多商务人士、学生来说,这个全局的手写输入可以说是相当相当体贴的功能。

AirPods Pro

类似地,苹果也对 AirPods Pro 进行了全新的升级,除了对 5.1、7.1 声道的音频源进行模拟环绕的缩混,苹果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使设备发出的声音可以完美地模拟电影院。
在影院内声音是一般是由影厅顶部一圈的多个音箱发出的,不同的音箱对应了不同的声道,进而你听到的声音是有环绕效果的。但是,现阶段的各种音效只是单纯地模拟了这个环绕效果,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影响体验的点 —— 影院的音响是固定的,但是人的头是会动的。

当你的头部转了一个方向,原先在各个方位的声音对你来说会在一个新的方向上,而不是头转,声音也跟着你一起转,发声的位置相对于你的头部旋转不变化。
说得简单点,你可以理解成现在很多声效基于耳机实现的模拟环绕等效于在影院中,你的头转动了,头上的音响全部跟着你一起转动,这其实很不影院。为了营造真实的空间感,苹果通过监测头部运动,对音频发声位置的重映射,实现你的头部在声场中运动的时候,发声位置本身固定不变。
这能够给你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是这些年来设备计算力增长给音频处理带来的新变化,类似于 AirPods Pro 的自适应。对此,李楠在知乎上称之为「计算音频」,他认为这可能是未来音频设备,或者说音频在播放设备上进行动态处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watchOS

watchOS 的更新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更加多样化的、自定义程度更高的表盘,而且你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多种方式和你的朋友、家人分享你的表盘。

第二是更多种类的运动监测,这个是国内做可穿戴的头部厂商也都在做的,苹果这一次扩充的不少运动类型在很多国产的可穿戴设备上是早就得到支持的,没有太大的亮点。

如果要说哪方面做得很出色,在笔者个人看来应该是人文关怀,苹果会比一般的科技厂商考虑更多人文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少数群体、残障人士等,苹果一直以来都对这些生活中的「少数人」给予着高度的重视。

国内很少有科技厂商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在笔者看来起码对于残障人士,必要的关怀和可达性方面的改进是很重要的,只是很遗憾不论是做软件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做硬件的科技企业,他们很少会考虑到这个层面的问题。
第三个重要的更新是万众期待的睡眠方面的功能,和预期的不太一样,苹果加入的功能并非是在用户睡眠中对用户睡眠状态的持续监测,而是能够帮助你及时入睡、准时起床的功能。

和其他厂商注重于睡眠的「质量」不同,苹果更加注重你在睡眠上的「习惯」。

苹果加入的功能更多是帮助你养成一个良好的、规律的睡眠习惯,而不是一晚上持续监测你的身体信息,计算深浅睡眠的百分比,最后告诉你昨晚你睡得怎么样,这是苹果在功能设计上做的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

说明即使用户呼声对睡眠追踪呼声很高,苹果还是会在设计产品功能的时候保持他们的冷静思维,去关注更多他们认为应该去关注的地方。确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昨晚睡得好不好的数据远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重要。
这种设计更多可能也是在契合「健康」应用中睡眠这个板块最初始的设计,苹果其实最早做的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做不一样而选择了这样一个理念。

macOS

macOS 是整个 WWDC 20 中最大的亮点。首先是全新的 macOS Big Sur,苹果对整个系统做了一个很「微软」风格的设计更新,图标以一种类似于 Fluent Design 的设计风格进行了重绘,同时界面上很多地方加入了毛玻璃的效果,给人的感觉很微软。

阴影、深度、层次感,这和 Fluent Design 的理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设计上笔者认为苹果多少对此有所借鉴。

不过苹果做得图标重绘升级并不够理想,系统的美观程度并没有提升,有的图标反而变得更加不好看了一些,因为苹果给背景等添加了一些一眼看过去不是很和谐的渐变,或者给图标元素添加了一些看起来不是很和谐的深度等。
他们并没有契合风格改变图标的内容,只是在原有的图标内容上套用了新的风格。相较于微软的 Fluent Design,笔者个人认为苹果的这一套图标设计风格还是略显落后,微软考虑得更加长远也更加周到。

在系统内,苹果新增了控制中心、通知中心,基本上是从 iPad OS 上搬过来的一套差不多的东西。为了丰富这个 UI 的功能,苹果做了一个和当年 Vista 类似的小组件,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在用户体验上,笔者个人认为这一代 macOS 的一些改动是在向 Windows 10 看齐的,毕竟你可以在 Windows 10 或者是曾经的 Windows 上找到十分类似的东西。

明明是别人早就做过了的东西,到苹果这边每一项都成了「革新」,不得不说在这方面苹果真的是有一手。
Safari 的更新主体有两块,第一块是速度,苹果提升了 Safari 渲染页面的速度,号称可以比大家都公认很快的 Chrome 还要快 50%。除此之外,Safari 也终于跟上了 Chrome 的脚步支持了一些新标准,比如 WebP,前端工程师在未来可以少考虑一些兼容性方面的问题。
第二块是隐私,Safari 进一步加强、细化了对扩展权限的管控,增加了更多的授权选项,让用户的隐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除此之外,Safari 也和市面上很多其他的知名浏览器一样加入了智能反跟踪的功能,它能够在不影响页面工作的情况下移除掉页面上收集信息的跟踪器,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和泄露的消息所说的一样,苹果会在未来的 Mac 上完全换用苹果自己的芯片,完全从 x86 转向 ARM,这一整个过渡期需要大约两年的时间。在未来,苹果将完全基于自己的 A 系列处理器来打造 Mac,芯片也将会被苹果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个转变产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在核心硬件上,iPhone、iPad 在未来与 Mac 是同构的,这意味着 iPhone、iPad 的 App 其实也可以直接运行在 Mac 上。

在今年的 macOS Big Sur 上,苹果不但让 macOS 可以原生化地运行在 A 系列处理器上,他们还在系统层面添加了相当多的新特性来处理 x86 到 ARM 的兼容性,以及苹果现有的 iOS 软件生态与新 macOS 之间的兼容性。
首先,iPhone、iPad 上的所有应用可以直接地、没有任何障碍地在 macOS 上运行,你可以直接在 macOS 上下载任何你原先在 iPhone、iPad 上使用的那些程序。这使得 macOS 的应用生态在未来会和 iOS、iPad OS 彻底打通,而且在 macOS 上,程序本身是以窗口化的形式运行,这使得你可以高效地在 macOS 上同时使用多个 iOS、iPad OS 应用。

对于苹果开发者来说,在后续 iPhone、iPad 模拟器的意义更多也就是仿真一个设备外形、分辨率等,所有的应用打包之后都可以直接运行在 macOS 上,设备与设备之间已经不存在障碍了。

在未来这会是 macOS 相较于 Windows 的一个持续优势,这种和移动设备完全打通的体验会让 macOS 的可能性得到非常大的扩展。

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应用运行在 macOS 上后,它和在 iOS、iPad OS 上一样能够直接使用 Metal,这意味着未来基于 ARM 架构的 macOS 仍然能够基于 Metal 给玩家提供一些类似于游戏的娱乐元素。不过考虑到设备的硬件架构已经变更成了 ARM,在未来桌面这一块支持 macOS 的游戏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少,Mac 用户体验到的游戏会更多来自于移动端。

除了移动应用外,macOS 还需要解决之前针对 x86 架构开发的应用要如何在采用 ARM 芯片的 Mac 上运行的问题。苹果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和微软是很类似的,开发者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你的应用直接面向 ARM 重新编译,使你的程序能够在 ARM 上完全原生化地运行。这是对于新设备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直接在开发层面完全解决了对新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同时程序本身也可以在新设备上达到最佳的性能。
针对不同平台、不同设备打不同的包,向来都是解决这种兼容性问题的最好方案,它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对于开发者来说会比较麻烦。
第二是你可以把你的程序重新编译到苹果的新二进制结构 —— Universal 2 上。所谓的 Universal 2 其实有一些类似于 Java,它本质上是程序预先编译成一个和平台无关的二进制结构,然后由系统内置的一套 Runtime 去决定怎么把程序进一步转化成机器可以识别运行的机器码。

这个 Runtime 会直接包含在 macOS 内,所以用户不需要另外配置什么东西,体验上苹果是没有给用户制造任何的障碍。但是考虑到应用和硬件之间还存在一套 Runtime,所以编译到 Universal 2 的应用在 x86 和 ARM 上都不能发挥出最佳的性能。

它的优势在于对于开发者来说很省事,有的应用对于性能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开发者完全可以通过编译到 Universal 2 来直接实现对新旧设备的兼容。

第三是苹果推出的 Rosetta 2,它实现了 x86 应用到 ARM 的自动转译,且它能够兼容大部分的应用。这个转译是在用户安装的过程中进行的,而不是在应用执行的过程中做即时的转译,这使得 Rosetta 2 具有非常不错的性能。
理论上有前面两种方法,苹果是可以不需要再另外做一个 Rosetta 2,但是考虑到苹果今年下半年就会推出基于 ARM 架构的 Mac 设备,很多应用开发者、应用厂商在开发上不见得能跟上。

为了让后续的 Mac 用户拿到设备之后有应用可用,Rosetta 2 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的应用它很好用,但是开发者可能已经不再维护了,这也应用也需要通过 Rosetta 2 来运行。
所以这一层技术保障对于用户来说是相当必要的,没有它的话,在切到 ARM 架构之后,应用这一块还是会出大问题,毕竟苹果虽然能量大,但是对于 macOS 这个更加自由化的系统,苹果还是没办法对所有的开发者都提出很严格的要求。

最后一个在 macOS Big Sur 内针对 A 系列处理器引入的新技术是虚拟化,A 系列芯片将同样支持虚拟化的功能,即使芯片本身是 ARM 架构,但是你还是可以一样运行 Docker、运行 Linux,对于开发者来说体验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
不过对于后续的 Mac 用户来说,想要装 macOS、Windows 双系统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了,即使不是苹果的设备,想要运行 Windows 10 也有很多的问题,体验也不佳,更别说硬件上还不太一样的苹果芯片。
想要在 Mac 上用 Windows,后续基本上可能只有虚拟机这一条路了,目前苹果并没有提到虚拟机是否支持 Windows,也没有提到具体的性能,所以这一块实际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苹果的演示来看,至少在 A12Z 上,很多大型应用的性能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果苹果未来对 A 系列芯片做进一步加强的话,用户其实也很难感觉到它在体验上会和 x86 架构的 Mac 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在这一个方向上,苹果做得远比微软成功,苹果会比微软更早实现生态内各类设备的完全打通,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目前苹果已经放出了这些新系统的开发者预览版,想要更新可以直接更新了,具体的体验问题笔者会在后续的文章里谈到。
截止写稿,很多头部的科技媒体也基本上是连夜放出了他们关于苹果这一次 WWDC 的新内容,很多网友的评价就是一个字,「抄」,iOS 抄 Android、抄 MIUI。

确实,不论是 iOS 还是 macOS,很多功能看下来你会发现是谷歌、微软很多年前玩剩下的,这一点笔者不否认,但是抓着「抄」来喷、来黑显得很没水平。

其实经过了十几年的迭代,Android、iOS 走已经走到了一个很完善的程度,想要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趋同化的地方,而且未来两个系统在一些体验方面上的东西走向趋同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多。
反过来说,今年的 Android 11 其实也有很多新功能是苹果玩剩下的,大家都一样,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最后在保持自己核心特色的情况下走向一个最优化,单纯只看到所谓的「抄」,没什么意思。
相较而言,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苹果在移动平台和桌面平台上,都捡起了一些非常久远的、已经被抛弃掉的交互和功能,在新的系统上作为卖点推给用户。单纯就交互的模式或者实际的功能点来说,其实它就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那些东西,没什么区别,但是苹果却能够以旧充新,让它焕发新生,和现代化的交互进行有机的结合。

比如说 App 抽屉,很多 Android 系统都已经抛弃这个东西了,苹果却捡起来用,结合到了 iOS 14 里面,给用户的体验带来了新的提升。类似的,macOS 里早就被微软抛弃掉了「小组件」也被苹果玩出了新花样,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提升。

对于行业来说,这或许是软件产品设计上的一个新思路 —— 在历史上我们所抛弃掉的东西是否还有重用的价值。除了探索未来,我们或许也要挖掘过去,在过去我们抛弃掉的东西里,可能会有一些东西在当下会有新的意义,新的体验。
苹果愿意回头看,愿意重新把这些东西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实现出来,给用户带来实在的体验提升,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的某种能耐,很多软件厂商更多是不愿意回头看的,特别是去挖掘一些别的软件厂商过去淘汰掉的东西。

其实有的东西被淘汰掉有诸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就是不行,它有可能只是在当时没有发挥出价值,难以呈现出良好的使用体验。虽然论看点,确实没什么看点,但是这种思路值得深思。
WWDC 整场下来最多的新东西集中在 macOS 上,不知道在 Mac 和移动设备硬件同构之后,苹果在未来对 iOS 和 iPad OS 会做什么更多的改动。说实话,iOS、iPad OS 的更新比较常规,比较普通,而且确实缺乏亮点,之前泄露的钱包支持二维码苹果也没有提及,说明苹果要么没做,要么做了但是是「地区特供」功能,笔者倾向于后者,具体的消息还要看后续苹果和支付宝等支付厂商的动向。
想要升级的朋友现在已经可以升级了,预览版是即刻放出的,描述文件在 ibeta.me 有下载,下载完之后你可以直接收到新版本的 OTA 更新。笔者不建议主力设备(例如主力 iPhone)更新到开发者预览版,因为它可能会包含很多奇怪的问题,而且现在也只是 Beta 1,有一些过于早期,想要提前尝鲜,笔者还是建议等后续功能完善了、系统相对稳定了一些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