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摆地摊火了 听说你们都想去摆摊

曾经被城管追着满街乱跑、硬是把三轮车蹬出风火轮效果的小摊贩们,如今终于迎来了创业的春天。

“中央文明办确认,今年的流动商贩将不再是文明城市的考核内容。”“李克强总理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中国的生机。”允许摆摊的政策一经公布,"全民摆摊”便迅速成为了全国热议的话题。

没有房租费,没有装修费,还可根据售卖情况灵活调整商品,政策的允许再加上低成本的优势让不少人都跃跃欲试。如今,除了当年的摆摊老手外,许多从未有过摆摊经验的小白们也纷纷开始对摆摊这一“网红职业”蠢蠢欲动。

 

 

各大平台上甚至开始流传各类“摆地摊秘籍”。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从摆地摊卖什么到怎么进货、如何做好“前期市场考察和踩点工作”,再到如何日进百元甚至千元,地摊秘籍的作者可谓是苦口婆心,更有购买者对这些作品评价道:“这是地摊业的葵花宝典”。

而当一些人还在“潜心钻研”理论知识时,另一些人早已付诸实践:白天上班,晚上摆摊,工作和摆摊业务两不耽误,谁不心动呢?

网友@霜叶表示:“后浪们,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摆摊的选择权。摊煎饼、肉夹馍、手机贴膜、看相测字,你所擅长的,就是你将经历的生活。摆摊吧!后浪。”

人们对摆摊的热情势不可挡。

近日,百度大数据显示“摆摊技巧”一词的搜索量已达十年的最高点。与此同时,据同花顺地摊经济概念股板块,截止6月3日,板块内的13只成分股在收盘时已有11只涨停。其中,小商品城流通市值已达250亿,小康股份则达到了88.3亿。

摆摊,似乎正在成为直播、口罩、头盔等行业后的新风口。

然而,全民摆摊在各地生根发芽后,似乎已有了“野蛮生长”的趋势。

6月2日,大连一夜市开放后便产生了交通堵塞、街面脏乱等问题。经调查,此处夜市其实是商贩在自发进行摆摊,并未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这些商贩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夜晚的热闹褪去,商贩们离开后就只给城市留下了一地垃圾。

眼看全民摆摊不断升温,地摊经济需“降温”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6月6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表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评论中写道:“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央视财经同样作出发声。6月7日,@央视财经指出:“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简单化一哄而起地让‘地摊经济’在一线城市野蛮生长,看似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此风猛吹,后患无穷。”

这些官媒的担忧是必要的,除了卫生问题、交通问题,一些地方的摆摊的确开始有了“变味”的迹象。

开着豪车摆地摊卖零碎的小玩意儿,不少网友认为这有“晒车”和“作秀”的嫌疑。@大腿李评论道:“这能挣几个钱啊?油钱够吗?”网友@91年的熊孩子则认为:“人家摆摊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摆摊不过是秀罢了。说不定,还能钓点其他的。”

 

在过去,摆摊是为了生计;而如今,许多人摆摊似乎更多是为了“好玩”。

对于目前的摆摊热潮,@邹小樱表示不解:“你们觉得好玩,可这是完全没有办法的出口。如果还有一点积蓄,做大排档,做闲杂铺,都可以。摆摊是最后的挣扎。”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摆地摊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迫于生计的无奈和叹息。”

全民摆摊本是为刺激经济增长、适应当前形势而提出的政策,但当“一哄而上”的情况发生后,真正迫于生计需要摆摊的人们面临的,将是无数为“找乐子”和“作秀”而出现的竞争对手。

面对人们高涨的摆摊热情,城市的监管者应该加强管理,政府部门或许可以对摆摊者设置一些小小的门槛,将只为摆摊作秀的人剔去,给诚心想摆摊的人们一个更好的经营环境,也给顾客一个更好的消费环境。

期待有一天,小龙虾的麻辣鲜香、啤酒瓶的叮当脆响和摊贩的吆喝叫卖能与现代都市和睦相处。希望记忆里那些热闹的场面,那些人味、烟火味交织成的生活味,不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消失。

也希望全民摆摊将不只是一个风口——毕竟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一群人蜂拥而上,放肆发展,最终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