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日本:自卑与超越(二)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句号,日本的投降在昭告全世界,此刻它已民不聊生。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日本成功实现了壮丽的复兴,并在此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间只隔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个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切都是“新”的:全民全心全意投入新生活

美国占领军给日本人带来的最强大的冲击,就是他们繁荣富裕的物质生活。

约翰·道尔曾经在《拥抱战败》一书中写道:“美国陆军消费合作社在战后初期那段赤贫的日子里,看起来像是一个魔法宝库,不仅堆满了食品、酒、雪茄、糖果和各种美味,还有性感‘堕落’的女性用品,比如口红和尼龙长袜。”

上一次我们提到,日本战败后出现了“潘潘”这个新生群体,指的是做美军生意的站街妓女。

她们因为在物质上有了强大的依靠,所以一跃成为当时“新潮”“时尚”的代名词。你可以在她们身上见到充满美国好莱坞风采的性感尼龙长筒袜,在她们脸上见到浓艳夸张的妆容,甚至有幸目睹跳着脱衣舞的曼妙身段。

一位日本女记者回忆:“她们(指当时的日本女性)受到了诱惑,据说有些人就是用自己的贞操换回了一双长筒袜。”

从这段充满了讽刺嘲弄的语句中,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战后日本的强大冲击力。

就在战后的一年时间里,日本就有大约400家公司在生产口香糖,而原本日本人并没有吃口香糖的习惯。

不仅如此,1946年还刮起了日本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档名为《来,来,学英语》的日间广播节目诞生,在播出的7年时间里,有570万个家庭经常收听,收到过50多万封听众来信。

那时的年轻人都在追这股英语浪潮,人人手捧一本《日美对话手账》,直到1981年,这本书都是日本最为畅销的著作。

战后的日本:自卑与超越(二)

▲图为《东京新宿的咖啡馆》,田沼武能,摄于1957年,照片上的男人正在学习英语

美国强大的物质文明展示了不可抗拒的魔力,取代了战争期间“奢侈浪费就是敌人”的口号,也照亮了日本战败后那段黯淡、萧条的时光。

“新生”作为当时的流行词汇,使得日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战争方面失利,但却可以把受伤的体验和脆弱的自尊心转化为全心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去。

在《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中,一位14岁的学生曾写道:“今后我们必须把先辈造就的日本建设得更好。虽然我对战争的恐怖所知有限,但我要将日本战争期间的故事刻在我心里,然后继续向前。向着和平,向着人类进步。”

有时候一个时代的落幕,可以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麦克·阿瑟在日的光荣传奇:国民精神中深刻的“崇优”性

战败者该如何对待侵略者?“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面对强暴的外来敌,态度应当是“决不妥协”。

可你知道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麦克·阿瑟是怎样的存在吗?

作为侵略的“头号大敌”,麦克·阿瑟以盟军总司令的职务坐镇东京,无数日本人曾经发誓要抓到这个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但几年之后,他们的态度就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在日本期间,麦克·阿瑟每天会收到一大堆的信件,据说每一百个日本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给他写过信。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9月到1951年5月,美国翻译局就处理了441161封信件和明信片,写信者来自日本的各行各业,小部分是英语,绝大部分是用日语写的,内容都热情汹涌,充满感激之情。

大部分信的开头都是“神一般的慈祥”,“活着的救世主”这样的称呼,而且麦克·阿瑟还会收到陶器、竹器、绘画、工艺品、蘑菇、咸鱼等各种礼物。

为什么一个侵略者会享受到这样的崇拜和荣耀?

因为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的发展:1945年10月4日,盟军总部命令日本政府“解除对政治、居民、宗教等方面自由的限制”,从此以后妇女拥有了参政的权力;在经济上实行“解散财阀”的改革措施,尽管实际做得不彻底,却使得封建的“金字塔型”经营体制瓦解,消除了原先的封闭性;

1947年开始农地改革,近90%的农户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租佃关系基本瓦解,寄生地主制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这些举措,都为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后的日本:自卑与超越(二)

▲图为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裕仁

正因他的到来推动了日本的复兴,以至于在麦克·阿瑟离任回到美国的时候,无数日本民众走上街头,争相欢送,还有一些甚至流泪不止,不断高呼着:“大元帅!大元帅!”

麦克·阿瑟在日的光荣传奇绝非偶然,也不代表日本人甘心被他人奴役,而是在他们的骨子里,有着深刻的“崇优情节”。

麦克·阿瑟也曾说过:“我并不打算用仇恨和报复压垮日本,我更希望用民主和自由来赢得人心。”

其实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事情,相同的评价在佩里身上也得以体现:1853年,他作为美国人侵入日本,却在后来被视为英雄,因为他为日本带来了近代文明。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保留人间的“神”

在《终战诏书》中,日本天皇裕仁只提及了和美英两国的战争。听起来似乎是出于对臣民的体恤,自己决定终止战争,但其实缺少作为投降者的诚恳,甚至对中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侵略事实只字未提。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8月底美国军队就以盟军的名义进驻日本,而盟国的对日占领实际上是美国单独对日占领。

美国占领当局曾经主张过天皇平民化,但是为了更加顺利地掌控日本,还是选择保留天皇。

1946年10月,新颁布的宪法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废除天皇的绝对统治大权,而只将其作为日本国的象征。

上一章我们提到过,天皇在日本民众心中,是太阳一般的存在。作为一个信奉神道教的国家,日本人认为,众生皆有灵,人神共属大自然,而这位“神”,也就是天皇。

但由于神是不会管人间事的,所以日本人民并不把战争的责任指向天皇。而实际上,天皇也尽量保持沉默的态度,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臣下去猜测,所以法官也很难去证明是天皇发动了战争。

如此一来,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没有被清算,皇室的部分权益被保留下来。

可不管怎么说,这位至高无上的人间代理人已经不能掌握实权了,日本已经变成一个议会制国家。

也即是,从明治维新之后建立起来的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已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象征天皇制,即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

政治体制的民主化,保证了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战后的日本:自卑与超越(二)

▲图为日本东京皇居

日本的崛起,算得上是亚洲国家中的一个发展奇迹。在根深蒂固的历史和民族性交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时代和环境对它的推波助澜。

“日本模式”“日本经验特殊性”作为常年的热门话题,得出的答案往往众说纷纭,就连日本人自己也在讨论什么才是“大和魂”,“作为日本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尽管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泡沫经济随之崩溃,“日本战后时期”被划上句号,但它的影响,至今都无形弥漫在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