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宝玲:生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2019年初,这样一段文字在朋友圈刷屏:“2018年,学术讲座150次+讲公开课174节+发文章60篇+出版1部专著=72岁的余映潮”。

今年已74岁的余映潮老师是我的偶像,去年专业类读得最多的大概就是余老师的书。余老师出版的专著,我几乎都买过,也几乎都翻阅过。余老师的著作基本只谈语文教学研究,很少涉及私人生活。我对余老师的经历有一定了解,大多是听人说起或在余老师的报告中听到。前段时间无意中在网上读到余老师的一篇自述式成长经历,感触颇多。

在文中,余老师回顾自己中学时代每个周末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中学时代,学校离家很远很远。每到周末,在这长长的回家路上和长长的返校途中,我能把一周的功课在心里好好地重温。那时,生命中闪现着美好的前景,理想在心中燃烧。我明白,一个人在走路,但可以做到不仅仅只是走路。”寥寥数语,中学时代余老师的精神风貌已跃然纸上。

余老师还用短短数句话描述自己14年的下乡生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那窄窄的田间小路上奋力前行,走过春的泥泞,夏的炙烤,秋的风霜,冬的漫长,每跨出一步都会感觉到痛苦;在又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提着胡琴,背着书袋,串村走乡,沿途设点教“跑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奔波中感受劳累;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在乡镇中学当语文教师,当英语教师,当音乐教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

这段话中的三个时间段,其实是三段不堪回首、饱含风霜的岁月。对于一个对未来满怀热情和抱负的知识青年来说,难以忍受的不仅是农村艰苦的生活,更难以忍受的是以这样无奈的方式,让岁月和梦想蹉跎。

尽管如此,余老师依旧默默积蓄力量,“在不让人有梦的日子里,梦想的火焰不能熄灭”,“在这所有的日子里,我都尽量珍惜我那已经不再年轻的岁月,钟情于在求知、求能、求智道路上的跋涉,坚持着读书,坚持着笔记,坚持着思考”。

在34岁那年,余老师才从乡下走进了县城,走到了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又过了两年,余老师成为荆州市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

1997年,50岁那年,余老师开始走上讲台上示范课。很快,余老师的示范课就走出荆州、走向千人注视的大舞台,余老师的板块教学和语文研究火遍大江南北。

2003年,余老师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去那被耽误的十余年。我喜欢这样想——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眼角微微湿润,内心充盈激荡着感动和力量,余老师的经历就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

以前,我跟同事聊起专业成长,聊起自身的浅薄与困顿,我们总是喜欢用余映潮老师50岁才走上讲台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我们离50岁尚早,一切都还来得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根本就是在自说自话、自欺欺人。余老师的确是50岁才登上讲台,这一点没有问题,关键是50岁之前的余老师一直胸怀梦想、几乎从未虚度光阴。人们总说,生活慢慢就会好起来,明天会更好。其实这样的“明天”永远也不会到来,除非从每个“当下”开始改变。

登上讲台之前,余老师已经研读过数百篇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写了近百篇“课例品评”,还写了近百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章……余老师是带着这样丰厚的储备和积淀,在50岁登上讲台的。也就是说,时间留给余老师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多的是专业的积累和心智的成熟。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又给岁月留下什么呢?无独有偶,那晚我读到网红特岗教师任明杰发布的文章《人和人》:文章主要回顾他上大学时与人交往的经历,反思自己如何说话做人。文章写得真诚有趣,我读得很细致。

任老师是个有追求的有心人,就如他文中描述的那样,“从小学到大学从来不迟到、从来没有逃过一节课,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而且即使没课我也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路上,学些技能,做一些技术性工作”。

我想起之前读过任老师的文章《幸运的前提——是积淀》: “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他们问我要文字材料,正好从07年开始,我积累了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媒体问我要素材、要照片,正好我从2010年开始,我积累了四万余张照片和近千段视频;后来他们让我做讲座,正好我从2014年开始,坚持听广播、看优秀主持人的节目,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应变能力……”

“工作后,一个人住校,这五年来,如何度过晚上五点到十一点这段时光,我选择了读书。读文言文、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并且做摘抄,这样让自己一颗20多岁的心真正的沉淀了下来,不断地积累自己、丰富自己。然后开始做有意义的事情,学剪纸、学魔方、练字、打算盘……”

这样看来,任明杰老师成为网红、火遍全国绝不是偶然。他那让大家赞叹的特岗生活是他精神风貌的集中呈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活成了我们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样子。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对成功都急不可耐,迫不及待想要得到一切;我们总是在蹉跎中感叹别人的好成绩、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其实,世人眼中所谓的好运气好成绩,不过是别人不为人知默默发力的结果。

水想滴穿石头,靠的是每天每夜连续不断地敲打冲刷;竹子破土后节节拔高,就是因为前期在泥土里积蓄了很大力量;蛹想破茧成为美丽的蝴蝶,也要经历漫长的自缚期并穿破阻碍。

余映潮老师和任明杰老师,他们本质上其实是同一类人,这种人很可怕。他们很早就明晰自己人生的走向,然后一路走来,排除前进路上的所有干扰,任何苦竹与笙歌都不能改变他们的主旋律,不为困境所囿,亦不为任何诱惑所动,一直跋涉在提升自我的路途中。

对比余映潮老师和任明杰老师,我是一个悟性不高、后知后觉的人。从小到大,我基本没有什么目标和规划,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贪恋路边很多质地平庸的风景,并为它们止步停留,直到把自己搞得一团糟。

好在,有一颗不愿油腻、不甘沉沦的心。

好在,身边总有良师益友的督导和鞭策。

好在,觉醒的日子里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做。

好在,生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作者简介:颜宝玲,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语文教师。郑州市优秀班主任,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郑州市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当选河南教师读书会优秀会员。坚信真正的诗和远方,源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过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就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