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几乎实现了重要奖项的大满贯,从欧洲到美国,从亚洲到拉美,该片到哪里似乎都征服了那里的专业人士,获得了几乎众口一词的称赞。

笔者也认为《罗马》在艺术上很有成就。编导者阿方索·卡隆用令人惊叹的镜头语言带我们重返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墨西哥城罗马区的社会生活,用冷静克制的表达方式为我们重构了那个年代的时间、空间以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导演主要的着力点是女仆克里奥与雇主索菲亚一家的关系,借着家庭这种社会细胞也揭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大环境。该片有欢喜,也有悲伤,有信任也有猜忌,有友情也有爱情,有相互帮助也有相互背叛,在重重复杂关系中塑造了女性生命的顽强和韧度。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保姆克里奥是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她爱上了贫民窟的混混费尔明,跟他发生性关系怀孕了,却不料他知道后马上在看电影的时候逃走了。当她千辛万苦地再次找到费尔明时,他不但坚决否认是孩子的父亲,还用棍子威胁克里奥,粗暴地把她轰了回来。从此克里奥对他彻底失望,回到家里只好独自面对怀孕后的一切艰难困苦。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巧的是这个家庭的女主人索菲亚也成了被男人抛弃的女人。索菲亚一家原来生活富足,处于中产阶级上层的状态:丈夫安东尼奥是个有名的医生,收入足够养活索菲亚和四个孩子,因此索菲亚放弃原来的工作当了全职家庭主妇。谁知道安东尼奥有了外遇,终于在一天清晨开车离开了家,抛弃了索菲亚和几个孩子。此后索菲亚不得不独自撑起整个家庭,不得不去报社工作,不得不辛苦挣钱养活一家老小。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这个电影里有明显的阶级因素。克里奥是印第安人,是被雇佣的女仆,处在底层无产者的地位。索菲亚一家是白人,是富足的中产阶级,是有产阶级的雇主。他们无论在外观,还是在穿着打扮,行为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突出的场景是索菲亚到贵族亲戚家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时,克里奥则默默地走到了底层仆人们聚会的地下室。幸运的是尽管偶尔因为疏漏被训斥过几句,克里奥和索菲亚一家总体上关系和睦。这个家庭的孩子们尤其喜欢索菲亚,索菲亚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双方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这里还有更显著的两性关系表达。克里奥和费尔明相恋,怀孕后被对方残酷抛弃。女主人索菲亚被丈夫安东尼奥抛弃。在两性关系中,作为女性无论是底层的克里奥还是中产的索菲亚,都是弱势的,都是受害者,都成了男性的牺牲品。高傲的索菲亚和谦卑的克里奥,在被男人抛弃的那一刻,都立刻陷入了人生的困境,不由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被抛弃的女人却并不意味着必然崩溃。她们在得知自己被抛弃后恐惧过,悲伤过,难受过,然而还是默默接受了现实,勇敢地开始了新的生活。没有了男人支持,她们之间只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互相抱团取暖,一起迎击人生漫长的困境和挑战,显示了女性的伟大与坚韧。索菲亚和母亲把克里奥送进了医院,顺利帮她生下了孩子 —— 尽管孩子生下来就是死的。克里奥则帮助索菲亚从惊涛骇浪中救回两个孩子,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恩人。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在这种明显的叙事裁剪中,我们能看出导演温和的或曰调和折中的意识形态。正如卡隆自己所言,他要展示阶级差异,却有意识地回避把阶级之间的冲突作为叙事的主要对象。他甚至有意识地压抑了这种冲突,而刻意地突出了性别之间的不平等,突出了作为受害者的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患难与共。在那个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在革命者扛着格瓦拉的旗帜在大街上与政府的军警对峙之时,主人公克里奥和索菲亚的母亲只是隔着楼上的玻璃窗往外张望。这显示了编导者有意识地与革命拉开距离,显示了一种与革命疏离的政治态度。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

阿方索·卡隆对使用极端手段镇压革命的一方,也是相当反感和否定的。抛弃克里奥的费尔明后来加入了政府镇压革命的法西斯组织。他先是见到克里奥怀孕之后就溜之大吉,在克里奥找到他的时候又耍弄武术挥着棍棒进行威胁,他的自尊,他的虚荣,甚至他耍弄的武术都显得十足的滑稽可笑。而正是这个滑稽可笑的小丑,后来却帮助政府在大街上四处枪杀反抗者,在克里奥的注视下连续杀害几人,成了无耻的败类和走狗。因为阿方索·卡隆对他是否定的,因此安排他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死婴,不会让这么一个败类在影像中拥有可以传承的后代。

阿方索.卡隆的《罗马》 —— 性别与阶级之间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