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一说读书人迈不过去的五四

新文化运动由一帮旧学功底深厚,新学基础皮毛的读书人来开启,比照满清时代那些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思维的官僚们,算是略微有了五十步和百步之间的进步。

因为这批人比满清的官僚,似乎认清了中国不仅仅是器物不如人,而且思想文化更不如人的窘境。在文化思想上改造民众的愚昧落后,输入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再执着于器物的“末”,改变大多数读书人的士大夫心理,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亡我之心不死的本能敌视态度,是这些读书人本来应该做的。

如果这个纯粹的由读书人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在一点一滴的输入学理,培育新民的基础上,可能会培养一批热心现代学术和西方文明的读书种子,也可能会给这个愚昧深重的民族上带来一丝现代文明的曙光。

这个运动的发起者,除了胡适基本算是系统的接受了英美教育之外,其他诸如蔡元培,周树人,陈独秀等人,旧学功底虽然深厚。但是历史证明,这些旧学功底正是他们在思想上走的更远的壁垒障碍,无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们学习的西方知识,多半是经过日本人翻译绍介的半吊子西方文化成果,而不是像胡适那样直接接触最现代化的英美思想文化成果。即便是胡适,也曾经被苏联的假象所迷惑,足可见当时最优秀的读书人是何等的浅陋!

也来说一说读书人迈不过去的五四

这些人从日本间接接受西方文明,不得不谈谈日本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当然也有是否日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纠结,不过他们在新学和旧学之间的纠结挣扎,在现实对比参照之后,就尽快的做出选择。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现代科技文化军事产业经济制度的引进植入,短短数年,日本已经基本和西方没有多大的差别。

对于实用心理极强的日本人而言,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汉唐雄风可以骄傲,而其国粹如茶道,儒学等,只能作为丰富民众社会生活的点缀。对于国内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日本,所谓的国粹国学解决不了当下的生存问题,更无法解决列强林立之下日本如何自立于世界的困局。

所以学习历史上的汉唐,还是师从西方,脱亚入欧,都不是问题。日本的国粹,大半都是自历史上的中国而来,而不是国产,因此,输入西方文明,一样没什么不好意思和纠结。而对于迷信儒学可以救中国救世界的中国读书人,让他们脱离国粹,全盘现代化(全盘西化),那可比掘了他们祖坟还要难过。

从林则徐魏源以来,中国读书人,主流上根本不承认西方文化的先进,而以为只要学西方的奇技淫巧,甚至在这些器物技术上超越西方,那么一下子就能够让中国重回汉唐雄风,康乾盛世。他们心目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目的无非是回到汉唐康乾的万国来朝,而不是主权在民的现代共和。

只可惜,这个启蒙运动的时间太过不凑巧,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帮武夫别有用心的颟顸无形,贸然被卷进列强的争霸战争。而作为战胜方反而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心理落差,激起了在野的士大夫们的愤怒。

他们以为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在他们的蛊惑下,学生走向了街头。却不知道日本后面,还有一个更心怀叵测的北极熊在虎视眈眈。他们断送了新文化运动,就像是一个孕妇掐死了尚且在肚腹中成长的婴孩。

也来说一说读书人迈不过去的五四

当读书人忽然发现,攫取权力原来是比埋头学术书斋更能实现理想的终南捷径时,潘多拉魔盒就被打开了。

至于胡适后来的成就,陈独秀的临终悔悟,只能算是后来的进步,并不能给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不浅薄做背书。

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历史上的启蒙运动相比,会发现有许多的不足。

第一,时间太短。被读书人过度渲染的列强亡我之心不死的救亡心态,始终未能让这个运动保持“文化的归文化,政治的归政治”的启蒙路径,这大概也是后来的学人认为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原因。

第二,没有出现西方启蒙运动时代灿若云荼的科技,文化,思想,艺术成就。更没有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文化巨人,现代人意淫的所谓民国大师,真正拉到世界上,没有几个够得上思想文化巨人的标准。

第三,恐怕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被忽视的,就是没有补足宗教信仰这一课。在没有信仰的国度里,如何弥补这一课,大概还要回归《圣经》中“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的教训。

也来说一说读书人迈不过去的五四

五四值得研究,新文化运动更值得研究,因为从两者的剧烈断崖一样的嬗变,可以看出一百年来中国读书人思想起伏的脉络。在权力和知识之间,他们的选择是急功近利的。这值得每一个渴望这个民族进步的读书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