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人们投身于革命并非总是因为其处境越来越糟糕。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民族曾经毫无怨言地忍受最残酷的法律,并不觉得痛苦,而当法律的压力减轻时他们却猛然将他们抛弃。 ——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在我们通常所受的教育中,总说压迫越深反抗越烈,但托克维尔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反抗不但不是压迫更深了,反而是压迫更浅了。正因为压迫人的旧制度被摧毁了一部分,剩下的那部分才会显得如此令人憎恶。

在旧制度昌盛之时,人们耐心的忍受苦难,认为这是命中注定,而当有人想要摆脱苦难时,他就变得无法忍受了。旧制度下,王权对于国家的统治无孔不入,坚如磐石,任何反抗和舆论上的质疑都被迅速粉碎,以至于任何暴动和革命在他还是萌芽时就被掐灭。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而当旧政权因为财政危机而统治衰落,不得不进行改革和放权后,知识分子的质疑之声和全国的不满反而风起云涌,不可阻挡,旧政权的些许失误,都会被当作暴政的典型遭到舆论的鞭挞。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路易十六最小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全部暴行更难以忍受。……恶更少了,但对恶的感觉却更鲜明了。”

托克维尔的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出颇具讽刺意义的史诗大剧,他以追求自由作为光辉的开始,却以另一个更独裁的君主上位作为终结。人们最初的满怀激情最终都被冷酷的现实一一扑灭。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拿破仑最后用炮火轰平了大革命

为什么壮丽的法国大革命以悲剧收场,为何追求自由的革命反而了致更大的集权,为何大革命的法国通过反复革命才艰难的实现了议会制,而英国在不彻底的光荣革命后就实现了初衷?为何人们最好的期望总会导致最坏的结果,托克维尔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压迫越深反抗越烈吗?不一定

托克维尔这本书的重要论点就是压迫越深不一定反抗越烈,更有可能的情况反而是压迫变浅反而导致了人们的不满。

为了证明这一点,托克维尔对比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与德国的封建制度,发现法国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受到很大破坏,而德国的封建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与中世纪并无二致。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的贵族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政治特权,地方事务皆由国王任命的督办管理,其仅享有部分免税特权和经济优惠。而德国的贵族则与之相反,他们仍和中世纪一样,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地,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和司法审判,他们向农民收取赋税,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由,并可以掌管其生死。

德国贵族与农民的关系,依然是中世纪式样的贵族提供保护,农民提供赋税的人身附庸关系。

与之相反,18世纪末的法国农民大部分都是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他们经营土地,贩卖农产品,自负盈亏,拥有很大的自由,已经完全不受贵族的束缚,其拥有的自由远比德国农民多,但为何自由的,受贵族束缚少的法国农民对于贵族和旧制度的憎恶反而比德国强呢?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因为相对于压迫者,人们更憎恶不劳而获者,中世纪时,贵族固然剥削农民,但是他们同样掌管行政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并且保障农民的安全。因此,人们虽然憎恨贵族的权势,但却认为他们理所应当,甚至抱有一种病态的爱。

托克维尔说,在旧制度昌盛时,农民对于国王和贵族不仅是畏惧,而确实有一种崇拜和爱慕。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而在18世纪末,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了,经济权利却没有取消,辛劳一辈子的法国自耕农看到自己的收成被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剥夺的所剩无几,而贵族们却依靠免税特权逍遥自在,即使贵族们没有做出任何损害农民利益的事,这种税负上的不平等就足以引起大众的嫉妒,并将愤怒洒向不劳而获的贵族。

这种因为权利不平等引发的群体矛盾,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屡见不鲜。

为何追求自由的革命反而导致了更大的专制

法国大革命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原本追求自由,渴望建立议会共和的大革命最终却迎回了拿破仑这个比路易十六还要专制百倍的皇帝。为何会出现这种荒谬的结果?

托克维尔认为这种结果其实早就根植于法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中,与英国的知识分子不同,由于旧制度下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参政的渠道,因此法国的知识分子极为缺乏政治常识,对行政事务一无所知,这和英国知识分子截然不同。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知识分子酷爱高谈阔论

这种经验上的差距使得英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法国知识分子则不可避免的走向理想化。

在启蒙思想家的眼中,旧制度的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人类社会应该按照理性原则建构,而所谓的理性原则则是思想家们推导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品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内容不过作者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宣泄,人类此前彼此隔绝,互相损害,迫不得已签订契约签订国家,这个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而实际上,这种推测在当代早已被生物学历史学证伪。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国家由人类签订契约而形成本身就是主观判断,之后的由此推导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民统治则更是论据不足,更多也是价值判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要想构建一个完美的社会,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他们认为正是人民的愚昧导致了君主制的存续,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对人民予以改造。即:“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可以造就什么样的人。”

与英美不同,法国思想家非常厌恶个人主义,推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认为国家不是国王或任何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众人和公意的代表,每个人的权利必须服从众人的意志。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无法完成的事拿破仑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办到,他可以掌控整个国家

从此刻起,其实拿破仑的出现早已是顺理成章,能够改造所有国民的政府能是个小政府吗?他一定是个大政府,而且必须具有权威和强制力,显然专制比较适合。

再比如对集体主义的推崇,认为国家是公意的代表,任何人不能违逆公意,这意味着国家可以以人民的名义要求你做任何事,拿破仑政府显然完全符合这一点。

一个强大到能改造国民和社会形态,能最快汲取所有资源的政府,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分权宽松的小政府?法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思想要求的本身就是专制,和自由完全背道而驰。

正如英国人阿瑟杨嘲讽的那样,他说他实在不明白法国人为何不像英国人一样在过去的制度上进行修补,而非要摒弃一千多年的成果和经验,依照几个文人的空想就想构建一个理想社会,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恶变少了,但是恶的感觉却更明显了

托克维尔另外想要极力证明的一点,就是:“恶变少了,但是恶的感觉却更显了”。

无论是托克维尔还是现在的法国历史学家,都认为路易十六并非暴君或昏君,而是一个仁慈且致力于革新的君主,他颁布了很多有利于普通人的善举。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路易十六的居所凡尔赛宫

比如在大革命爆发前十三年,他打算废除劳役制,其中说到:“王国内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由我们最贫穷的人无偿修建的……真正有利害关系的有产者则分文不出,穷人不计报酬的劳动,却只是为富人的利益而劳动。”

路易十六还要求军役税的增设须公开登记,以避免富人逃税,以达到赋税均等的目的。

在饥荒期间,路易十六更是勒令富人进行救济,并说:“朕绝不允许富人为非作歹,使人民缺吃少穿,强迫他们劳动却只随意给些报酬。”

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革命后得到阿图瓦伯爵的警告后,他居然说:“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也绝不会向我的子民拔剑。”

路易十六的高风亮节与他奢华无度的祖父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最终他却上了断头台而不是他的祖父。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本书读透法国大革命!经典荐读:托克维尔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认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恰是因为路易十六的法国太繁荣太自由了,一部分旧制度已经解除,人民的思想高度解放,发财的欲望日渐强烈,而当他们发财到半路,发现还有旧制度的残余阻挡他们时,他们就怒不可赦,将责任都归结为国王。

以前人们完全没有希望时不敢有所奢望,如今有了希望就会欲壑难填,路易十六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人们欲望增长的速度。

正如托克维尔总结的:“一方是国民,此群体内部发财的欲望与日俱增,另一方是政府,他不断激励这股新热情并不断制造麻烦,点燃它又把它压下去,就这样从两方面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托克维尔的评价,一针见血。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政治史的开端,是所有大革命的始祖和丰碑,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则是论述法国大革命最为精辟的著作。值得所有人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