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今年的春节档,给小编留下了波云诡谲这么个印象。几乎每部电影,成绩不论好坏口碑都有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仅电影本身深陷舆论,就连作为一个平台的网站(豆瓣)也麻烦不断,还真是好不热闹。

回到电影本身。2019春节假期最终票房成绩57.9亿元,虽然顺利超过了2018年的“7天56亿”票房神话,可累计观影人次更比去年同期减少近千万。虽然可选择的电影多、排片多,可受到电影票价上涨和口碑冲击的影响,更多人在过年期间选择了观望态度,对进电影院的热情大大降低。比如,小编就在身边朋友的劝说下放弃了颇有贺岁片模样的《神探蒲松龄》和老影帝加持的《廉政风云》,只打卡了成绩排名前四的电影。

最后证明——相信群众的呼声是对的!

“国产科幻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流浪地球》前期宣传并不出彩,以至于大年初一、初二时票房落后,可硬生生凭借着好口碑逆袭并开启一路领先模式,上映9天,累计票房超26亿。

良好的原著基础、精良的后期制作都让这部电影到达了及格线,而真正让它变成“现象级”并全方位引爆口碑的,是因为它自电影结束后产生的余震始终不断。

戏里戏外相勾连,引共情

这部电影银幕以外发生的事,与电影本身的内容,在形式上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呼应感。电影中,人类生存遭遇巨大的威胁,人工智能MOSS决定要放弃地球,保留空间站上的“人类文明火种”,而在电影拍摄时,遭遇了投资方的突然撤资,制作团队一度陷入困境。拍摄电影的历程仿佛就是电影的现实版,这一巧合使得观众更容易沉浸于电影的情绪之中,即使电影结束,也一时难以抽离出来,从而维持电影的热度。

中国情怀

从十七年后时间线开启,特(金)效(钱)就在观众眼前燃烧了。一个离当前生活遥远到仿佛是架空的设定,让观众把心态放置到一个“虚拟”的定位,可接着不断出现了各种熟悉的文化符号和细节,让观众又不得不将这些光怪陆离的设定和真实的中国社会联系起来,产生了一种微妙又疏离的亲切,忍不住直呼“带感”。这种又迷幻又熟悉的感觉是国人在看外国科幻大片时无法产生的,国外也拍摄不出这种根深蒂固到骨子里的中国味。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中国文明中的一些家本位思想和非个人英雄主义也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虽然观众看起来会稍感老套和鸡汤味浓重,可这种审美疲劳正是一种印证:这电影中的种逻辑很“中国”。

争议与口碑并行

随着《流浪地球》的口碑上涨,关于电影的种种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普通的观影群众与科幻爱好者相互影响甚至“掐架”,也使得电影的热度不减反增。从知识科普到细节是否够科学,可讨论的东西太多太多,这部电影,实在是不缺话题点。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而前面说到的中国味,也是一个争议点:关于未来的设想和构架中,整个地球趋向于一种全人类团结,可是,是否相应的在这种大的团结的前提下,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区别和特点应该得到一定的消磨?更趋于意识形态上的大同?这种文化层面的未来感,也应该作为科幻的一个设计范围,得到一定的体现。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让中国人惊喜甚至自豪的国产科幻片,不仅电影情节很燃,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种燃。说它是“里程碑”,小编觉得它担得起。

“归来仍是少年”《飞驰人生》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多少人是被沈腾这个“喜剧片”标签给骗进电影院的?

结果在一个多小时的笑点轰炸之后,笑着笑着,最后流下泪来。

年少时的轻狂、骨子里的梦想、被时代丢在身后的无奈、重新站起来的艰难,这些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明白的重担和艰辛密密麻麻全都潜在一个个笑点里,砸得人眼眶生疼。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说它热血,确实热血,在赛道上奔驰的渴望几乎藏于每个男人的血液中,引擎的轰鸣和飞扬的尘土,就能轻而易举唤起心中那份悸动。

可是,这电影并不励志,起码和那些正能量满满的竞技题材电影比,它并不励志。

电影用了近八成的时间和篇幅在表现一个曾经王者如今的衰败和挣扎,只留下了最后的20分钟给他雪耻。真的励志,不该是这么个比例,大可留下更多的篇幅讲述王者重登顶峰,后续如何光明。

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37岁的男人为了心中那份倔强和坚持,不断地承受生活的打击,然后一步一步朝前走。与他同行的,有平凡到没有故事的领航员,有一场意外葬送了全部前程的技师,有屈服于时代忙着赚钱的经理,也有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呼风唤雨的对手。他们这些角色身上的故事,其实远比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比赛来得有意义。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整部电影带有明显的韩寒式标签,有他年少时的乖戾不羁,也有他为人父之后的沉稳,更多的是他那份难以掩盖的少年意气。

或许他已经不像20年前那么锋芒毕露,不再是怼天怼地的少年人,可他对喜爱事物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始终没有变。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他始终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飞驰,热爱且专注,或许他学会了对这个世界低头,可是他始终不曾服从。

“他没变,可时代变了”《新喜剧之王》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这部“炒冷饭”帽子抠都抠不下来的《新喜剧之王》了。

星爷的金字招牌招牌,终于在这场时代的大风中,摇摇欲坠起来。

如果单纯从衡量一部电影的几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故事完整性、剧情逻辑性、演员表现、制作态度),其实不该遭受这么多的恶评,可当这一切混入了“情怀二字”,所有判断都开始产生偏转。

因为当下观众,已经不再对鸡汤、励志、情怀这些关键词照单全收,相反,会因此不由自主产生更为严格的要求标准。

一旦不适口,变会打翻在地,再嫌恶地吐两口唾沫。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和《喜剧之王》相比,新版其实已经进行了一些内容上的更新和突破,甚至可以说,很大胆。电影副导演对群演选择的随意、替身与主演的身份关系、毫无担当和责任心的大咖控制现场等,这些情节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目前演出行业的敷衍和浮躁,让人跟着激起一肚子火。

可是,电影的核心,“对现实的抨击+对梦想坚持”的老套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观众需求。

归根结底,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还是在于剧本本身太单薄。当下的观众逻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逻辑,旧瓶换了部分新酒也依旧是那个斑驳的旧瓶,已经见过太多新瓶的观众们,怎么会愿意继续买账。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也许,这样一份回忆与现实勾连的催泪之作能够击中部分人的内心,引得他们为之感动,与电影的情怀主题共鸣,可终究,这是一场赌博,赌的是时代浪潮中,仍旧有人苦守回望,赌的是乘着“情怀”二字扁舟缓行,不会被时代洪流卷走。

——可这始终是一场赌博啊。

“鄙视链上,没一只好鸟”《疯狂的外星人》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或许是因为前两部的成绩太过斐然,让大众对宁浩的这部《疯狂外星人》期待过高,以至于电影刚上映时,一时间口碑跳崖,大量观众直呼“上当了”。

可宁浩,还是那个宁浩,把黑色幽默玩得风生水起的宁浩,只是这一次,和以前不同,他只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

当外星人——C国人——普通百姓——猴子这样一条鄙视链形成的时候,讽刺之意已足够明显。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如今的宁浩,已经很成熟了,他的荒诞电影,是从现实里提取出来的艺术,也是老百姓们能看懂的荒诞。而荒诞背后的一些暗示,才是反复思考的趣味点。

第一个暗示,外星人的发带。

当外星人失去发带,它就成了毫无招架之力的弱鸡,那么,依靠外部加持的强大真的是强大吗?而这条发带,暗示的物质力量还是某些身外之物?

第二个暗示,酒。

最后外星人得到了发带,却也不再有攻击性,因为被酒泡透了。就算依靠一些助力而变得强大,可当你从内部开始被改变(泡),依旧会溃不成军。那么酒,暗示的是某些体制还是某些精神层面的腐朽大环境?

第三个暗示,皮鞭与香蕉。

不论是人还是猴子,都一边为利益所诱惑,一边为祸害所震慑,这种形式的奖惩其实无处不在,但可怕的是,你无从回避,身体也无法抗拒,只能服从于这样的规则。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第四个暗示,音乐与锣。

一切的习惯形成,都源自于机械的重复,并因此无法抗拒,即使憎恨,即使咬牙切齿,可身体远比大脑诚实。所以从你选择成为猴子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面对一面锣的准备。

看时嘻嘻哈哈,看完却愈发沉默,越想越觉得脑子里收不住闸,这不就是宁浩电影的魅力吗。


嗯?八部春节档里另两部?《熊出没》和《小猪佩奇过大年》……小编实在没勇气在春节期间扎进一群孩子们中去看这两部电影,小命要紧……

每部都口碑两极分化,这个春节档怎么了?

整体的观影体验,其实还是不错的。图热闹的哈哈哈,有《疯狂外星人》和《飞驰人生》;图爽,有《流浪地球》,顺带的还有小破球引发的一些列讨论和发酵内容;图思考,有《新喜剧之王》;图挑战自我找茬吐槽,有《神探蒲松龄》和《廉政风云》。有这些电影陪伴的春节假期,还是挺愉快的嘛。

只是如今这网络上的评论实在是让人不太适应,喜欢便是5星吹,不喜欢便是1星踩,这样的风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