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那些你以为无处安放的情绪,其实是有容身之所的。在书店里,一个人永远不会觉得寂寞(出自《书店》),分享9部与书相关的电影,聊以慰籍。

刺猬的优雅(Le hérisson)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刺猬的优雅》不仅述说了一个因书而生的爱情,它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准确的来说是同名小说)创造了两个孤独而幸福的灵魂,他们因为阅读在嘈杂的世界里得到安宁,在安静一隅偶遇爱情。

爱情是随机的,唯有对孤独的追求才是永恒,爱情可以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也可以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结束。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早年丧夫的门房米歇尔夫人除了拥有那只名叫雷恩的可爱的猫之外,还在门房之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用书搭建起来的秘密花园,一个不受职业、性别、年龄、阶层所限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她孕育着真正的优雅。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本来是米歇尔夫人随口引用《安娜卡列尼娜》来讽刺房客的一句话,却不曾想到会被初次见面的格郎先生接到了下一句,“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如果足够幸运,我们或许能够在真实世界里找到一个或两个米歇尔夫人,但小津格郎这样的完美人设就已经是接近童话级了。

安静、热爱阅读、极度富裕(划一下重点)且有修养,这是作者对优雅的人送赠的一个天外礼物,更别提格郎先生还有两只分别叫列文和凯蒂的猫了。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特别喜欢格郎先生和小帕洛玛在电梯里关于日语发音的对话,那些关于语言和发音的讨论,对于细微事物的认真探讨和研究,是最容易增加生命价值感的。

这种探讨和研究是基于自我时间的使用和消耗,而不是对他人的指责和强行教育。

渊博的格郎先生,即使是面对着11岁的帕洛玛,即使讨论的话题是自己熟悉的母语,依然秉持着平等的态度来进行,这很难用“修养”一语闭之。

大部分人,即使毫无见解和学识,也拦不住他们指点江山的原始欲望。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平等两字,实在难以做到,尤其当你是强者的时候。

正如米歇尔夫人所说的,“在这里,卢西尔(她的丈夫)的病微不足道,皮埃尔(房客)死了是件大事,但一个门房死了,只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件琐事”。

正是因为格郎先生始终认为生命是平等的,他才可以发现米歇尔夫人乖张性格背后的优雅。

电影以一个角色之死开镜,以另一个角色之死收尾。

我永远都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原作者/导演会安排米歇尔夫人意外身亡,是在说这世界上真正的优雅并不存在吗?还是说优雅的人,不配有幸福,当幸福来临的那一刻,就是它湮灭的开始?

但他说对了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刺猬,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优雅。

帕特森(PATERSON)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如果米歇尔夫人没有死,她和津郎先生的生活就是《帕特森》里面的样子,公交车司机帕特森代替了米歇尔夫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帕特森小镇继续生活。

只不过,比起略显寂寞的米歇尔夫人,帕特森要显得更遗世独立一些。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海报设计来自“半斤八两”

受尽生活之苦的米歇尔夫人(教育水平低、早年丧夫、被中产阶级鄙视等)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爱情可能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有些期许;而前军人身份的帕特森虽然常常也面临着局促困境(比如无力支持女友一时兴起想买的吉他),但生活在同为工人阶层的环境和拥有一个100%支持他创作的女友,让他可以更自由、更自我地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世界里。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帕特森》将极具反差效果的两个世界娴熟地交织在一起,全片表面讲述的是帕特森一周七天、几近重复的三点一线生活,家-公交车路线-晚上遛狗时的酒吧;在这样看似无聊的日常生活中,导演又非常生动地带着我们穿过帕特森那木纳的表情,进入到他丰富且激荡的内心世界中。

比起那些肆意点评人生、放浪形骸、愤世嫉俗、极力想要与世俗划清界线的艺术家们,那些能够兼顾多重身份、与世俗保有一定程度联结的创作者们,能不能被世人冠予天才二字已然不重要,他们是真正的生活英雄,因为他们知道了世俗之恶,但仍能在污泥中找到值得欣赏的光线并与之和谐相处,如帕特森所爱的诗人William Carlos Williams同时又是一位医生。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帕特森如是,米歇尔夫人亦如是。

他们在这个纷繁世界里为自己平静内心找到了一个完美迷彩盔甲——帕特森选择成为了一名公交车司机,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操作,几乎不需要智力支持,同时长久单调的工作时间也让他大量减少与其他人的互动和联结,从而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内心的精力。

《刺猬的优雅》用了爱情作为孤独的嫁衣,《帕特森》则是更为纯粹地认真地刻画一个安静生活的创作者的生活,当你能静下心来,你就会对这个作品有一个近乎迷恋的热爱和认同。

一种真正与自己独处的生活,与是否拥有爱情无关,这种生活,平淡却富有活力。

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这一周结束了,烦恼很多,快乐很少,我坐在车顶上,想着,我们终究是存在的,穿着破旧的大衣和鞋子,喝酒,不断争吵,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

我们曾经存在,将来亦会存在,无论发生什么,遭遇什么,我也在想,唯一诚实的路,必定伴随着错误、失望与希望。

俄国作家多甫拉托夫虽然算不得世界闻名,但在俄国读者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他的作品多聚焦于自己及其身边的亲友,语言质朴诙谐,带着淡淡的悲伤,但又常常抱着最为真诚的心来引你发笑。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电影《多甫拉托夫》集中讲述他在1971年列宁格勒的4天生活,已经开始积极撰写小说的多甫拉托夫却连接遭到各个出版社和杂志泼冷水,拒绝杜撰虚假快乐文字的多甫拉托夫每一天都见证着荒谬的发生,而这一切最终驱使他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国度。

强烈推荐多甫拉托夫所写的《我们一家人》和《手提箱》。

我们以自己唯一的天赋——冷漠,抵抗生活中的全部诱惑和恐惧。

试问,什么东西可以比建造在沙土上的城堡更耐久?什么东西在家庭生活里可以比夫妻双方的优柔寡断更持久可靠?什么能够成为无力防御却又相互敌对的两个国家之间更安全的因素?

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白日梦想家》带给观众的震撼是双重的,不仅仅是Walter这个42岁的大叔看起来有一点点酷,还因为这个常常发着英雄白日梦的平庸之人最终冲破生活桎梏之路与他所在的Life杂志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如出一辙:

To see the world

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看看那些带着危险气息的东西

To see behind walls

翻过那一堵堵挡在你面前的墙

To draw closer

拉近一点和世界的距离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惺惺相识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吧

《白日梦想家》主题并不在于要鼓励你辞掉工作去放飞自我,相反,在处处细节上表达出了对本职工作“专业”的敬重和追求,而以曾经盛极一时的 Life 杂志结业前最后一期封面作为主线,真是最合适不过了。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你心中装载的起点不同,同样的路途就会有着不一样的风景,你能从中得到的启发和影响也就截然不同。风景也始终是风景,再美也无法在一颗无所适应的心内种下生命的活力,路仍然是路,山仍然是山。

我所钟爱的旅途,是如拼图游戏一般,手握一小块,去遇见旅途终点那业已存在的大片版图,我的到来,我的亲眼所见所闻,在我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把心中的那一份想像填满了。

很喜欢 Sean 在片里说的一句话:在旅途中遇见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我不想去摆弄相机去记录,因为那会让我分心,而我只想好好地沉浸在那个时刻。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虽然 Life 杂志已经停刊,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沉思:

尽可能地去探索外面的大千世界,去见证大事件的发生,所遇见的贫穷双眼和骄傲神气会让你对自己生活有不一样的思考;看尽那些千奇百怪的事物,新造的机器、残酷的军队、深林深处的黑暗和月亮之上的阴影,还有那些独属于人类的伟大作品,画作、高楼大厦甚至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发现。

要看到围墙之外的世界,也要探索房间以内的秘密;那些危险的事物,总是那样的令人着迷。要多看,也要学会享受在这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多看,你就能获得更多被惊喜的机会。

喜欢,轻吻,快跑(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同样将背景放在法国90年代,但与《每分钟120击》主力展示血淋淋抗争史不同,《喜欢,轻吻,快跑》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影片的浪漫风格。

将视线从残酷历史大潮中抽离出来,影片讲述了艾滋作家Jacques和比他年幼十几岁的大学生Arthur相遇相知的故事。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除却那些令人欲罢不能的肉欲交缠,两位男主看过的书、午夜播放的音乐、第一次相遇时电影院在播的影片、电话中讨论的那些小说家诗人野史,这些在那个时代被青年们视为再寻常不过的流行文化碎片,二十几年后的今天看来,却被打上了独属于他们的爱情烙印。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即使是在那个致命疾病肆虐、人人自危的年代,一本好书一张唱片,似乎也让这个危险的世界,多了一份安稳。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如果你刚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替我送上一个吻,因为我欠它的,实在太多了。

与书相关的主题电影里,还有哪部作品比《查令十字街84号》更纯粹的呢?

这就像是导演(原作者)写给书迷的一封情书,没有任何戏剧性,穷作家海伦和旧书书店店长法兰克甚至都不曾见过面,但那些长达数十年的你来我往的书信,向我们展开了两人那些平凡却美好的生活片断。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他们对书是如此热爱和尊重,甚至不敢在赠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将那些心意写在夹在书中的卡片之上。

慢电影能够大热的年代,现在看来遥远得好像不曾存在过。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你也会想要在某个夜晚,听着柯雷利的曲子,打开《现代文库》读一首John Donne的诗:

All mankind is one volume,

When one man dies,

one chapter is not torn out of the book,

but translated into a better language.

And every chapter must be so translated,

God employs several translators,

Some pieces are translated by age,

Some by sickness, some by war, some by justice,

But God’s hand shall bind up all our scattered leaves again for that library,

Where every book shall lie open to one another.

整个人类就是一本书

当某个个体死去

这个章节并未从书中粗暴地撕走

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会得到翻译

上帝为此聘请了不同的译官

有些章节被时间所译

有些被疾病所译

有些被战争所译

有些则被正义所译

但最终这些散落一地的章节

都会被上帝之手装订成册

置于永恒书馆之中

在那里

每本书都将会为彼此而打开

天才捕手(GENIUS)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影片的中文翻译远远没有英文来得准确和有深意,虽然 Maxwell 不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这些作家一样有着小说载体的作品留存世上,但作为这些“天才”作家背后的推手,谁又能说他不是有着另一种天分的天才呢?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1884 年生的 Maxwell 在非常年轻时就显示出卓越和超前的作家挖掘机才能,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过短暂的记者之后,加入了Charles Scribner's Son出版社。

Maxwell 作为历史第一位被称为“作家编辑”之人,潜力作家的挖掘只是第一步,将未经打磨的文字编辑成阅读性极高的作品才是他真正担得起这个头衔的真正原因。

严谨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结构感是 Maxwell 可以将一部部经典作品送上畅销榜的真正原因,而这个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他和托马斯的合作上。

托马斯在遣词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杰拉德那般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样直白,对自己的文字过分依恋,第一本书《天使望故乡》出版前 Maxwell 就已经让他砍掉了将近9万字。

在工作过程中,Maxwell 也不断地拷问着自己,自己对作家这些文字所做的修改和意见,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仅仅只是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态)而已?

但事实证明,Maxwell 是对的。

也正正是 Maxwell 这超比寻常的编辑才能,让后来成名的托马斯越来越介意媒体中流传的“《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漂流》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 Maxwell”,争吵也越来越多。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但 Maxwell 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有着卓越的眼光和编辑才能,更是一个非常体贴和礼貌的绅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处之与诚,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凉的后期生涯,Maxwell 也一直保持着这个落魄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托马斯在临死前也终于看清这一点了。

也正因为 Maxwell Perkins 卓越的编辑能力,“作家编辑“这个名词才真真正正成为业界的一个称号。

卡波特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如果说小说《冷血》完整地拼凑出坊间传说的“冷血杀手” Perry Smith可恨又可怜的一生,那电影《卡波特》则是规整画下了几乎与Perry Smith平行的Capote的复杂内心。

电影每一个元素都充满着戏剧性的诱惑,让人忍不住想要多看一眼、多听一些,电影之外的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让电影带来的震撼感不断地加倍发酵。

More tears are shed over answered prayers

than unanswered ones.

无论是那一本开创了纪录犯罪小说体裁先河、1965年出版的《冷血》,还是小说里面的主角、灭门惨案凶手Perry Smith,又或者是当年藉此回归大众焦点的小说作者Truman Capote本人,甚至是在电影中扮演Capote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每一个或真或假的角色,带给我们都是旷日持久的回响。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Truman Capote当时亟需一部作品来继续Breakfast at Tiffany's的辉煌,因为他深知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娱乐性记忆都极其短暂,一但沉寂,他所钟爱的那些关注、掌声和威望都将离他远去。

而他在这桩震惊全国的残暴凶案中嗅出了自己未来的希望。为了顺利完成小说的撰写,他甚至出钱聘请律师帮助Perry上诉以争取足够长的时间来积攒足够的资料完成小说。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个看似冷血的凶手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产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同理心,甚至在Perry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同样在一个破碎的家庭长大、孤立感始终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Capote很容易就成为另外一个Perry Smith。

这种强烈的想要融入群体的欲望,很容易就和脆弱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化学反应,于Perry是一瞬间的杀虐冲动,于Capote则是不择手段完成新作品以获得名利。

为了尽快让事件有个终结以便出版小说,后期Capote基本断绝了和Perry的联系,同时也中止了聘请律师的费用,最终Perry被如期处决,而《冷血》也将Capote推到名利的最顶端。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Perry和Capote走向了绝望的两个极端,同样有着强烈融入社会欲望的Perry和Capote最后殊途同归,Perry在生命盛极之时嘎然而止,而Capote收获了名与利,精神却备受折磨十几年。

书店(THE BOOKSHOP)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在书店里,一个人永远不会觉得寂寞。

《帕特森》是Jim Jarmusch写给创作者的一封情书,《刺猬的优雅》是Muriel Barbery对爱书人的一个爱情慰藉,《书店》写的却是一个爱书人独有的倔强。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书店》对爱情的描写几乎可以略为不计,唯一微弱的爱情火花,也在Edmund气绝在家门口那刻烟消云散。

电影借书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抗争的故事,一个文化对抗世俗的故事。

热爱读书的寡妇Florence倔强地相信人性本善,她对书店的经营、Edmund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与世隔绝、小女孩Christine最后玉石俱焚式反抗,导演颇有心思地设计了女人、老人和小孩这三股微弱的力量来对抗那些把你拽入世俗深渊的现实:有钱有权的虚伪的Violet、身为文化人却成为资本爪牙的Milo、愚昧盲目的小镇居民。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Florence输了,不甘心也只能默默地离开了这个小镇,但她成功地留下了文学的火种,那种关于人性中最为善良和矛盾的教育已经在小女孩Christine身上生根发芽,她手上的那一本《牙买加飓风》相信也会被好好地珍读。

没有情人的日子,与书为伴

现实总是世俗的、令人绝望的,但那些美好也不会永久熄灭。

或许这就是书的魅力吧,它们承载了人性中的高光时刻,并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某个人的内心。